打字猴:1.703319121e+09
1703319121
1703319122 再过二十四年,1816年,英国又派人来华联系建交。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皇帝仍然沿袭闭关的老路,他给英王一通“敕谕”说:“离得太远,来往麻烦。你们又不熟中国礼仪,学起来也是一件累事,以后不要再交往了。只要忠心孝顺我大清,就可以算是有教化了,不必时时想着来中国。”
1703319123
1703319124 但是,时至19世纪中叶,闭关自守守不下去了。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用枪炮轰开中国大门。但清廷并不吸取以往封闭的教训以图自强。直至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攻入北京,焚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还是不知道外国为何物,也不愿费心了解世界情况。1861年,咸丰皇帝临死之前见到美国总统送来的国书以平等相称,竟在上面批道:“夜郎自大,不觉可笑。”
1703319125
1703319126 其实可笑的正是咸丰自己。
1703319127
1703319128 直到光绪二年,上层仍然不醒悟。
1703319129
1703319130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讲过光绪二年这样一个故事:
1703319131
1703319132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哎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1703319133
1703319134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怎能不出义和团的那些偏狭过激的行为?
1703319135
1703319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50年代初“一边倒”,倒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后期又走向小农式的封闭。到“文化大革命”中,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悲剧在火烧英国代办处当中重现出来。
1703319137
1703319138 姜义华在《论20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在如是基础上形成的如是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民族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政策上、文化上更为紧密的结合。但是……反过来又妨碍着中华民族以健全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常规的途径建立广泛的世界联系,不能用世界文明发展的各种新成果来推动自身的近代化。民族自主性与民族开放性常相对立。与此相应,民族主义不是将重心置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不是将使本民族尽早在近代化基础上成长为近代民族放在中心地位,使民族主体精神发育不全,缺乏必要的自信、足够的勇气和充沛的力量去批判和摈弃民族肌体内与现代不相适应的东西,变革和改造各种与市场化、城市化、世界化相抵触的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于是,民族主义、民族化常常演化为排外主义、保护落后的同义语。”
1703319139
1703319140 姜义华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旧式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1703319141
1703319142 直到邓小平复出,以他深刻的洞见、恢宏的气势和开阔的眼界,才打破长期封冻的坚冰。
1703319143
1703319144 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中顾委讲话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1703319145
1703319146 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国的要害,不愧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之声。
1703319147
1703319148 打破沿袭多年的封闭,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彻底消除生存危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新的历史契机。
1703319149
1703319150 邓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1703319151
1703319152 同年10月6日,邓小平再次强调:“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1703319153
1703319154 论气魄,有人认为毛泽东或许超过邓小平,但是,毛泽东缺乏这个认识,甚或没有这个认识,这是中国人民的大不幸。
1703319155
1703319156 格外启人深思的是,邓小平多次从开放与封闭的角度,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训。
1703319157
1703319158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指出:“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
1703319159
1703319160 邓小平在1984年12月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
1703319161
1703319162 1988年6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1703319163
1703319164 两个多月之后,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再次指出:“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703319165
1703319166 只有邓小平这样的权威,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作出这样批评性的总结,而为全党接受。
1703319167
1703319168 邓小平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他解决了三个认识方面的问题,或者说克服了三个长期困扰全党的思想障碍。
1703319169
1703319170 一是克服了左倾思潮的影响。左倾思潮长期以来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内的“左”和对外的“左”是互为一体的。从50年代后期直到“文化大革命”,在国内实行“左”的一套,必然导致对外采取封闭和关门政策。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我国强调自力更生,固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对自力更生的理解带有“左”的色彩,以为自力更生就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造成的损失更大。就像邓小平说的:“我们封闭了二十年……而日本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 上一页 ]  [ :1.7033191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