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19421e+09
1703319421
1703319422 周先生呼吁说:“今后,合资企业不能再让外商控股,应千方百计支持我国名牌产品。创出更多的新名牌产品,振兴民族工业。”
1703319423
1703319424 《经济日报》则从啤酒入手。6月20日,该报发表姜波的述评《国产啤酒有必要搞那么多合资吗?》,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报道描述了国产啤酒在外资进攻中节节败北的情形,评论员文章则指出外国企业、外国名牌对民族工业的威胁,进而提出如何才能“既提高开放水平,又振兴民族经济”的问题,号召“大家来讨论这个重大课题”。
1703319425
1703319426 此后,《经济日报》接连刊登九期文章,连续报道国产品牌在外资冲击下所处的劣势,包括“燕京为什么不合资?”、“五星为什么要合资?”、“青啤道出的沉重话题”、“九千六百万,扬子卖不卖?”、“中国名牌究竟卖了多少?”、“看日美法政府如何保护本国工业”……编辑部还辅之以一系列理论文章,呼唤保护民族工业。
1703319427
1703319428 首都其他新闻媒介也参加进来。
1703319429
1703319430 大体同一时间,《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分别发表长篇报道,提醒人们关注外资蚕食乃至控制我国部分产业或产品的情况。
1703319431
1703319432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国务院发展中心熊贤良的文章,要求重视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
1703319433
1703319434 这排炮般的文章,自然使一些人得出了“狼来了”的结论,不免有点恐慌起来。
1703319435
1703319436 周光春文章说得最彻底:这样下去,“我国岂不沦为殖民地经济”?
1703319437
1703319438 让我们看看另一种观点。
1703319439
1703319440 7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头版刊登何力的评论。何力的话委婉费解,其间可能有些隐衷,但他的倾向还是清楚的。何力主张:“不忙着给引进外资打分。”他说:“几年前人们似乎对外债的偿还能力问题更为倾斜,但今天更多的人是把‘引进外资’和‘振兴民族工业’放在一个框架中加以审视的,有人甚至还把它们搞成了对立面。”
1703319441
1703319442 《学术动态》杂志1996年第26期发表张上塘的文章,就更进一步了。
1703319443
1703319444 张文回顾了我国引进外资的骄人成绩(协议引资四千二百九十五亿美元,实际投资一千四百三十九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然后说:“外商投资不仅解决了我国长期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益匪浅。而且提高了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了出口创汇。”
1703319445
1703319446 张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观点,他说:“究竟有没有民族工业还是问题。民族工业的提法是否科学也值得怀疑。民族工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概念不清楚,基本上是一个过时的概念。过多地提保护民族工业会招来报复,保护幼稚工业的提法可能更为合适。”
1703319447
1703319448 《中国市场经济报》6月10日发表王志乐的文章。王文提出: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民族工业问题。
1703319449
1703319450 他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去所理解的纯粹的民族工业已不复存在。各国的工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工业应该指以民族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当前世界资本流动加速,如果讲民族工业,显然不能只包括百分之百民族资本的工业,而应当把民族资本控股工业也包括在内。有民族资本参与的工业,也是具有民族工业成分的工业。按这样的观点看,民族工业不应排斥外来工业。
1703319451
1703319452 他说,保护民族工业与发展合资企业并不矛盾。因此,80年代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新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前往投资。
1703319453
1703319454 王志乐举例说,日本富士通公司是日德合资公司。富士通引进德国西门子的技术,并在消化基础上开创自己的事业。1994年,富士通公司在全世界工业公司中排名第三十二位,成为日本著名的跨国公司。但是至今,西门子公司仍握有富士通的股份。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面前,片面强调“民族工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1703319455
1703319456 国务院发展中心丁宁宁撰文说:“改革开放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开放,就会引进外部冲击,改革则是使自身适应这种冲击,接受这种冲击的挑战。”
1703319457
1703319458 最具权威性的是《人民日报》。
1703319459
1703319460 《人民日报》1996年9月5日发表该报记者龚雯的文章,不同意“外资已控制中国部分行业市场”的说法。
1703319461
1703319462 龚雯说:“利用外资不可能不付出一定代价。”外企产品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啤酒占全国产量百分之二十,医药百分之十三,电子百分之二十,洗衣粉百分之三十二,化妆品百分之三十四,饮料百分之三十九。这虽然造成一定冲击,但也促进了内资企业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形成共同发展局面。比如青岛海尔集团过去是一家亏损一百五十万元的集体小厂,与德国利勃海尔合作后迅速壮大,产品商标由“琴岛-利勃海尔”改为“琴岛-海尔”,最后定为“海尔”,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顺德的“科龙”、深圳的“康佳”等等,也都是在合资中创出了中国名牌。所以不能把外资与内资对立起来。
1703319463
1703319464 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吴焰、顾兆农的文章,提出“积极引资莫彷徨,引资再多没有度”。
1703319465
1703319466 该文引述权威人士的意见说,合资大大加快了中国产品更新步伐,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并且促进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引资起了积极作用。比如汽车工业,没有与德国合作生产“桑塔纳”起步,中国的汽车工业恐怕还要用手工榔头敲打多少年,工业水平绝不能提高这么快。记者认为:“用堵外国企业,堵外国牌子的方式保护自己,绝非上策。”
1703319467
1703319468 7月17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记者述评说:“啤酒行业利用外资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1703319469
1703319470 学者、媒介对同一个问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 上一页 ]  [ :1.703319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