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5444e+09
1703354440 [292]我想到的不是实际的法庭,而是作为理想意义上设定的立宪政体的一部分的法庭。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有些人怀疑我们通常期待的实际的最高法庭能够做出理性的决议。再者,法庭在许多方面都必定按先定的惯例,而公共理性则不然;而且法庭必须等待人们在法庭面前提出各种问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这些看法并不影响本文所提出的这种考查的适宜性。
1703354441
1703354442 第三部分 制度框架
1703354443
1703354444 [293]本讲是在对我同名论文作出重大修改后形成的,原文是我在一九七七年三月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召开的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大会的发表论文,后重刊于《美国哲学季刊》,第14期(1977年春季号)。现文中第二和第三节是新写的。我感谢乔舒亚·库恩、乔舒亚·拉宾诺维兹、T.M.斯坎伦和昆汀·斯金纳,他们就本文的主题与我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讨。我感谢伯顿·决本,他对本文多有雅正;还要感谢托马斯·希尔和胡果·贝多,他们也对本文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评论。
1703354445
1703354446 [294]在《正义论》中,基本结构被认为是首要的主题,而且集中在这一主题下讨论问题。见该书第7页以后。但是,我对这种主题选择的理由及其结果却未给予充分解释。在此,我想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1703354447
1703354448 [295]我感谢胡果·贝多,他给我指出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在他对本文早期原稿的评论中,他指出,《正义论》第二节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方面特别容易引起误解。
1703354449
1703354450 [296]见《伦理学方法》,第7版(伦敦,1907)。
1703354451
1703354452 [297]J.C.哈桑义在其《最大化原则可以作为道德的基础》一文(载《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69期[1975年6月号],第594—606页)中,把这一事实视为对这些原则的一种反驳。在此,我不能充分回答哈桑义的有力反驳,但是,我可以作如下解释:最大化原则永远也不能作为道德的基础;在差异原则的形式中,它是一个受到其他应用于基本结构的原则限制的原则;当这一原则在此一有限作用中被看作是一种背景正义的标准时,我认为,它在正常意义上所蕴涵的含义(见以下注释⑨并不是不可信的。最后,与哈桑义的建议相反(见同上杂志,第605页),把正义原则的应用限定在基本结构之内,并不意味着只有所涉及到的人的数量才能决定哪些原则适合于一既定情况。关于这一点,请见本书最后一段行文。
1703354453
1703354454 [298]我依据的是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纽约:基础图书出版公司,1974)中的解释。
1703354455
1703354456 [299]在这里及以下各处,我对这种或然性历史过程(或程序)与或然性非历史过程(或程序)两者做了区分。在这两种情况中,过程在下面的意义上都是假设的:即,该过程实际并未发生,或者说可能还没有发生。但是,或然性历史过程又有可能发生。我们认为,根本的社会法律或自然事实并不排除这些过程的发生。因此,按照自由意志论的观点,如果每一个人都遵循获取正义与转移正义的原则,且他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则这种导致国家形成的或然性历史过程就可能完成。与之相对,一种或然性的非历史过程(比如说,一种导致原初状态下达成一致的那种程序)就不可能发生。见稍后第六节。
1703354457
1703354458 [300]我已在《正义论》第十一至十三节及其他地方讨论过这些原则。在该书的第302页以后,我对此有一概略陈述,包括正义的储存原则和优先性规则。
1703354459
1703354460 [301]这样做的原因是,作为一种最早的近似观念,社会正义问题关注作为一种封闭性背景制度的基本结构。要从国家社会开始似乎只是再往前推进一步,返回到寻找一种背景正义理论的工作上来。在某一层面上,必定存在一种封闭性的背景制度,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有一种理论来解释的主题。最好我们还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国家来给予解释),这一社会被设想成为一个或多或少是自足的社会合作图式,它拥有着一种多少还算完整的文化。如果我们成功地解释了一个社会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尝试扩而论之,并根据进一步的探究来调整我们的最初理论。
1703354461
1703354462 [302]可对正常范围作如下具体规定:由于根本性正义问题关涉到那些充分而积极参与社会合作的个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与整个生活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有理由假定,在正常范围内,每一个人都有其身体需求和心理能力。因之,特殊保健问题和如何对待有精神缺陷的人的问题,都要先放在一边。如果我们能够为这种正常的范围制定出一种可行的理论,就可以随后努力去把握那些其他[例外]情况。
1703354463
1703354464 [303]关于在较厚与较薄的无知之幕之间进行这种区分的方式,我得益于乔舒亚·拉宾诺维兹。
1703354465
1703354466 [304]此处对于按照一种正义储存原则来达成契约的条件的系统阐释,不同于我在《正义论》一书第128页以后和第291页以后的相关解释。在《正义论》中,我并未要求以前各代必须遵循他们这代人所采用的原则。因此,假定各代人的利益互无关涉,也就根本无须限制他们不去做任何储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具体规定了各派都关心他们的晚辈。如果说这是一种合乎理性的契约规定,那么,上述要求就具有这样一个优点,即:它在不改变动机假设的情况下消除了这一困难。此外,它还保存了原初状态的契约条款解释的现时性,并与严格服从的条件和理想的理论达到普遍一致。我感谢托玛斯·内格尔和德雷克·帕菲特帮我修正了这一观点。简·英格丽希也提出了这种修改建议,她注意到了这一规定与理想的理论之间的联系。见她的《代际正义》一文(前引杂志),第98页。
1703354467
1703354468 [305]这些善当做如下界定,即:从原初状态的立场来看,各派要求有其终极目的(这些目的并不为他们所知)是合理的。这些善发挥着普遍化手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是为了实现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合理目的系统。见《正义论》,第92—95页,第396页以后,第433页以后。
1703354469
1703354470 [306]本讲第七、八两节的目的之一,是回应大卫·戈蒂尔对差异原则所作的富有启发性的批评,见其文《正义与自然天赋》,载《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第3期,1974年,第3—26页。我之所以在这里涉及他的讨论,是因为他的论证之成立与否,取决于他能否在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获得的东西与他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已经获得的东西之间作出区分。如果这种区分毫无裨益,那么,我相信,我回应戈蒂尔反驳的方式就是清晰的。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但无论如何,我完全同意他在第25页以后所作的评论,而我的绝大部分讨论是用来表明这样才能陈述一种康德式契约观,以符合他的那些评论。
1703354471
1703354472 [307]见《正义论》第136页,第147页;另参见第80页。
1703354473
1703354474 [308]在秩序良好的社会里,公民的价值之所以永远平等,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被假定是同意正义制度的,而且也都受到一种足够强烈的正义感驱动去履行他们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如果这些义务和责任适宜的话。不平等并不是由不平等的道德价值产生的,对这些不平等应从其他方面另求解释。
1703354475
1703354476 [309]见以下第九节,第二段。
1703354477
1703354478 [310]我在《答亚历山大和莫斯格瑞夫》一文(载《经济学季刊》,第88期[1974年11月号],第639—643页)中,对这些评论作了更充分的陈述。
1703354479
1703354480 [311]关于纯程序正义,请见《正义论》,第84—89页,第310—315页。另见该书第64页,第66页,第72页以后,第79页,第274—280页,第305—310页。
1703354481
1703354482 [312]见《正义论》,第88页。
1703354483
1703354484 [313]关于此种不平等尺度和其他的不平等尺度,请见阿马蒂亚·森的著作:《论经济的不平等》(纽约:W.W.诺顿出版公司,1973),第二章。
1703354485
1703354486 [314]见《正义论》,第224—227页,第227页以后,第534—537页,第543—546页。
1703354487
1703354488 [315]见《法哲学原理》,T.M.克诺克斯译(牛津:克拉伦敦出版社,1942),第58页以后,第70页以后,第156页以后,第186页。
1703354489
[ 上一页 ]  [ :1.70335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