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2963
1703382964
1872年,第一国际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巴黎公社的失败使工人们意识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毕竟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而要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那就必须和工人内部的宗派主义、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作斗争;必须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领导;必须建立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党——而从那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
1703382965
1703382966
只有劳动者联合起来才能制止人类的自相残杀——马克思的思想最终在“一战”中得以实现。1917年11月,俄国工人阶级夺取政权,随之退出世界大战。1918年10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呼应德国工人起义,德国也爆发了革命,德皇宣布退位,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因此结束。
1703382967
1703382968
正是“一战”的终止证明了:只有马克思的学说才能制止人类陷入自相残杀,而且,社会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的家乡德国与列宁的故乡俄国同时爆发的,如果不是德国爆发革命,仅凭俄国的十月革命,“一战”也不会被终止。因此,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总部设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而它的工作语言却是德语。
1703382969
1703382970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为摆脱“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苦苦挣扎。举凡日本的明治维新、普鲁士的军事制度以及美国的宪政,先后成为中国的模仿对象,但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些改革的努力全都失败了。
1703382971
1703382972
那时的毛泽东像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一样,对于下层社会、劳动阶级这个巨大的“幽灵”缺乏认识和了解。毛泽东虽然对世界的苦难充满不平,但是,他却还不懂得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去分析这种不平产生的根源。
1703382973
1703382974
多年后的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时局问题及其他》的演讲,他这样说:
1703382975
1703382976
我讲同志们今天你们很幸福,我们那个时候中国社会给我们的知识很少很少,什么叫作帝国主义者也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马克思,好像也没有,连马克思的名字都没有听到讲过。1914年至1917年这几年中,中国人民就在那么一个中国的情况之下,至于1914年之前就更不用说了……
1703382977
1703382978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而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恰在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来到了北大图书馆。
1703382979
1703382980
毛泽东也就是这样结识了李大钊,在中央公园,他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并阅读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样一个人,第一次听说,“神圣”的不是上帝,而是“劳工”。
1703382981
1703382982
1919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举办庆祝协约国战胜大会,李大钊是7个登台演讲人之一,他的演说惊世骇俗,正是在那次演讲中,李大钊指出:“一战”绝不是协约国的胜利,而是德国和俄国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制止了资本家之间的战争,“一战”是劳动者阶级的胜利。
1703382983
1703382984
李大钊还说,法国革命伸张的不过是国家主义,而俄国和德国工人的革命伸张的则是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它划出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703382985
1703382986
李大钊这样说:
1703382987
1703382988
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
1703382989
1703382990
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联合国的劳工社会,也都要求平和,渐有和他们的异国的同胞取同一行动的趋势。
1703382991
1703382992
这亘古未有的大战,就是这样告终。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1703382993
1703382994
世间资本家占最少数,从事劳工的人占最多数。因为资本家的资产,不是靠着家族制度的继袭,就是靠着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垄断,才能据有。这劳工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
1703382995
1703382996
北国的深秋,红叶尚未落尽的中央公园,永恒地定格了这位演讲者的形象。
1703382997
1703382998
而李大钊演讲的题目,就是“庶民的胜利”。
1703382999
1703383000
随后,1919年《新青年》杂志第6卷的5、6两期,连续推出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压卷之作,而这篇长文,则预示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曙光,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
1703383001
1703383002
今天,重拾这电光石火般的文字,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1703383003
1703383004
与后来那些自以为能够背诵斯大林主义词句,就可以在二十几岁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博古、王明不同,李大钊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即以高度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样宣告:
1703383005
1703383006
一个德国人说过,50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他那名著《资本论》三卷,合计2135页,其中第一卷是马氏生存时刊行的,第二第三两卷是马氏死后他的朋友恩格斯替他刊行的。这第一卷和二、三两卷中间,难免有些冲突矛盾的地方,马氏的书本来难解,添上这一层越发难解了。加以他的遗著未曾刊行的还有很多,拼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1703383007
1703383008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李大钊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马克思的著作与思想都是没有完成的。那种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完整地存在在那里的说法,是根本上不符合实际的。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的原著,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而一个人拼上半生的功夫研究马克思,才能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
1703383009
1703383010
李大钊指出,马克思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引发的“经济思想史的革命”,而此前的古典经济学,均没有马克思那种世界历史的视野。所谓历史唯物论,其实质就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深刻地叙述欧洲史和人类历史。
1703383011
1703383012
他说,黑格尔把人类历史描述为伦理发展的历史,而马克思则把人类历史描述为“市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这便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
上一页 ]
[ :1.7033829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