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83013e+09
1703383013
1703383014 正是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方才把人类历史描述为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离开了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阶级斗争”,而离开了经济思想史,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703383015
1703383016 李大钊从市民社会、经济思想史的高度观察欧洲历史、世界历史,他认为,十字军东征是为了打开东方市场的大门,其目的与其说是宗教的,不如说是经济的;路德改革的动力是抗拒罗马教廷的重税;东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向东方求财富有关;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于争取公平税收。欧洲一切大变革的动因,不在精神,而在经济:
1703383017
1703383018 由历史的唯物论者的眼光去看,十字军之役也含着经济的意味。当时繁盛的意大利共和国中,特如Venice的统治阶级,实欲自保其东方的繁富市场。宗教革新的运动,虽然戴着路德的名义,其时的民众中,也似乎有一大部分是意在免去罗马用种种方法征课的重税(那最后有道理的赎罪符也包在内)。基督教的传布,也是应无产阶级的要求做一种实际的运动。把首都由罗马迁至Byzantium(就是现在的康士坦丁堡),与那定基督教为官教,也是经济的关系。这两件事都是为取罗马帝国从来的重心而代之。因为当时的中产阶级,实为东方富有财势的商贾阶级,势力很厚。他们和那基督教的无产阶级相合,以与罗马寄生的贵族政治分持平衡的势力,而破坏之。法国大革命也全是因为资本家的中级势力,渐渐可以压迫拥有土地的贵族,其间的平衡久已不固,偶然破裂,遂有这个结果。就是法国历史上迭起层兴的政治危机,单由观念学去研究终于神秘难解。像那拿破仑派咧,布尔康家正统派咧,欧尔林家派咧,共和党咧,平民直接执政党咧,他们背后都藏着很复杂的经济意味。不过打着这些旗帜互相争战,以图压服他的反对阶级,而保自己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就是了。这类的政治变动,由马克思解释,其根本原因都在殊异经济阶级间的竞争。
1703383019
1703383020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观,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的“世界精神”理论,他通过描述市民社会内部的经济斗争,来解释罗马帝国的兴衰、基督教运动的实质乃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源。李大钊对西方历史的解说,为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带来了革命性的震感。
1703383021
1703383022 这篇讲述唯物史观的文章,视野之开阔,学理之深淳,令后来者为之神往,更为之汗颜。
1703383023
1703383024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为开创性的贡献,就在于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做出的深刻解读。
1703383025
1703383026 李大钊第一个指出:《资本论》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资本时代”的到来。
1703383027
1703383028 《资本论》中所谓商品的“价值”,其实就是指商品的“金融价值”。马克思正是以《资本论》中对于金融资本的分析,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论”,同时也超越了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1703383029
1703383030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李大钊是第一个这样深刻地抓住了《资本论》精髓的人。
1703383031
1703383032 李大钊创造性地写道:
1703383033
1703383034 马氏的余值说与他的资本说很有关系。他的名著就是以“资本”这个名词被其全编,也可以看出他的资本说在他的全学说中占如何重要的位置。
1703383035
1703383036 李大钊还说:
1703383037
1703383038 马氏为什么分资本为不变与可变二种呢?就是因为以利息普遍率说为前提。
1703383039
1703383040 马氏所说的不变资本,也不是说形态的不变,是说价值的不变。在一生产经过中变其形态的资本,为流通资本,不变其形态的资本,为固定资本。然几经生产以后,就是固定资本,也不能不变其形态。没有永久不变形态的资本。永久不变的,只是它的价值。一万元的资本,千百年前是一万元,千百年后还是一万元。这项资本中永久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一万元的价值。
1703383041
1703383042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重读这篇文献,也许更必须承认,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今天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依然远远没有达到当年李大钊的深度。
1703383043
1703383044 而今重读李大钊的这篇文章,我们依然会醍醐灌顶一般地感受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起步阶段,就站在了怎样的高度,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便与教条主义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1703383045
1703383046 1920年3月11日,由李大钊组织发起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等19人。这个研究会,其实就是一个马克思著作读书会,当年的那些先觉者们以德文和日文,逐字逐句地阅读马克思的原著——他们还把一起读书的小屋命名为“亢慕义斋”。
1703383047
1703383048 “亢慕义斋”,取义于德语“共产主义小屋”的译音。
1703383049
1703383050 北大图书馆是个好地方。
1703383051
1703383052 1920年,第三国际刚刚成立不到一年,27岁的共产国际远东局特使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便来到了中国,他通过北大的一位俄语外教(谢尔盖·波列夫伊)找到了李大钊。也正是在沙滩红楼北大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里,维经斯基与李大钊首次谈到要在中国建立劳动者阶级政党,而李大钊立即介绍维经斯基去上海联络陈独秀。
1703383053
1703383054 当陈独秀来信征询,即将创立的党是否应叫“中国社会党”时,李大钊则回信说:“不,我们的党,应该举起‘亢慕义’之旗,就叫中国‘共产党’!”
1703383055
1703383056 李大钊一锤定音。中国共产党从“亢慕义斋”走来。
1703383057
1703383058 毛泽东所管理的阅览室,就在李大钊办公室的旁边。
1703383059
1703383060 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月刊》公开刊登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启事。
1703383061
1703383062 正如毛泽东所感叹的那样,在北京大学,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周年之后,他方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如果没有来到北大,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陈独秀相处,他几乎很难成为后来的那个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著称的毛泽东。
[ 上一页 ]  [ :1.703383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