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4223
1703384224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1703384225
1703384226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1703384227
1703384228
……
1703384229
1703384230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1703384231
1703384232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1703384233
1703384234
……
1703384235
1703384236
而这首诗在杨开慧心中造成了巨大的误解。因为当时的毛泽东正准备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杨开慧误以为毛泽东抄写这首诗的原因是官做大了,厌倦了自己,是负心的表现。
1703384237
1703384238
实际上,毛泽东早已经明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为,政治是流血牺牲的斗争,他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意味着慷慨赴死,而杨开慧嫁给了自己,就等于选择了牺牲。
1703384239
1703384240
当年的毛泽东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告别杨开慧去参加“国民党一大”的。
1703384241
1703384242
临行前,他把一首《贺新郎》夹在了杨开慧阅读的书中:
1703384243
1703384244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1703384245
1703384246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703384247
1703384248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1703384249
1703384250
1924年,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毛泽东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杨开慧在中央妇女部工作。那时,杨开慧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留下一张全家福,然而,在秘密工作的环境里,连出门都需要请假,拍照更是不允许的。最终,中共中央妇女部主任向警予破例批准杨开慧带着两个儿子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照片。这张冒险拍摄的照片,成为杨开慧留下的与两个孩子在一起的唯一影像记录。
1703384251
1703384252
那一年,杨开慧23岁,毛岸英2岁,毛岸青1岁。
1703384253
1703384254
毛泽东没有出现在照片里,毛泽东与杨开慧不但没有结婚照,他们连一张合影也没有留下来。
1703384255
1703384256
在那张照片里,杨开慧腕上戴着精致的坤表,两个孩子则穿着舒适的童装,杨开慧的眼神慈和而忧郁。而仅仅6年之后,这个出身于中国上流社会的知识女性,便因为忠实于父亲的教诲和丈夫的信仰,因为立志服务于中国的劳苦大众,被蒋介石当作暴徒、匪属虐杀了。
1703384257
1703384258
毛泽东谈不上是一个孝子,甚至不是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因为每当需要牺牲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毛泽东一家有6位亲人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而这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者的领袖中绝无仅有。
1703384259
1703384260
从个人角度出发,毛泽东没有任何理由去推翻他自己担任高官的国民政府,然而,毛泽东这样做了。这是因为像新民学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那样,毛泽东在风华正茂的时代便立志发愿,要为全世界受苦的人贡献自己的一切。
1703384261
1703384262
国共合作破裂了,正像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是蒋介石率先宣判共产党人为“阶级敌人”。
1703384263
1703384264
1927年,目睹了蒋介石清党清共的大屠杀之后,鲁迅沉痛地说:“我一生从未见过如此杀人的,而被杀的竟都是书生,他们所犯的罪,无非是写了几篇文章,宣传了某种学说。”
1703384265
1703384266
一向不闻国事的中国工农大众,正是从反动派的屠杀中见识了什么是政治,而毛泽东从血光、火光、泪光和刀光中站立起来,他因此认识到了一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703384267
1703384268
1964年5月17日,毛泽东在接见意大利和奥地利友人时说:“我打了25年仗,由于偶然性,我没有被敌人打死。在1927年以前,我是没有准备打仗的。在城市里工作的人,知识分子,留恋城市,舍不得离开城市跑到乡村去,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人们说我怎么英明,那是假的,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使我在城市中存在不下去。他们用恐怖的杀人办法,逼得我和许多同志向敌人学习,蒋介石可以拿枪杀伤我们,我们也可以拿枪去杀伤他们。”
1703384269
1703384270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决定用枪杆子反抗工农阶级的政治敌人。
1703384271
1703384272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
上一页 ]
[ :1.7033842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