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4580
正像刘邦当年入咸阳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一样,入闵之初,毛泽东、傅柏翠二人,互相酬唱,毛泽东诗兴大发,他写下了如下意气风发的诗句:
1703384581
1703384582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703384583
1703384584
在闽西,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改编为纵队,第一纵队司令林彪,第三纵队司令伍中豪,而第四纵队司令则是傅柏翠。
1703384585
1703384586
1930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离开闽西进军赣南,而傅柏翠则留守闽西。毛泽东带走的是闽西子弟兵,在行军途中,毛泽东想起了傅柏翠,他写下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原词起首二句原本是:
1703384587
1703384588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柏翠。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1703384589
1703384590
毛泽东后来说,这首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而毛泽东当时的坐骑,正是傅柏翠赠送的那匹宝马。
1703384591
1703384592
1957年,在人们的反复建议下,毛泽东方才将“雪里行军无柏翠”一句,改为了“雪里行军情更迫”。
1703384593
1703384594
毛泽东与傅柏翠的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1703384595
1703384596
闽西上杭这个地方,出了两位姓傅的“父老”,他们对红军的成长与发展举足轻重,一位是傅柏翠,而一位,则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基督医生”的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
1703384597
1703384598
那个时候,毛泽东结交的是“绿林”、“侠客”和“父老”,而在这些人背后,站起来的则是成千上万的子弟兵。
1703384599
1703384600
一条浩瀚的汀江,环绕着客家人美丽的家园。闽西曾经接纳了万里逃难的客家人,而1929年,闽西再次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福建成为红军的“福地”和故乡,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就诞生在闽西这块英雄的红土地上。
1703384601
1703384602
1703384603
1703384604
1703384606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第八章 古田与“星星之火”
1703384607
1703384608
在政治上、思想上建军,毛泽东要求人民军队必须深刻思考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不平衡性。
1703384609
1703384610
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红军不仅是国家的军队、民族的军队,更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无产阶级性质。
1703384611
1703384612
红军从诞生起,就是一支代表中国和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军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
1703384613
1703384614
在创立红军时,毛泽东运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而随后,他更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塑造这支军队。
1703384615
1703384616
毛泽东希望红军成为一支有思想、会思考的军队,这就是所谓“思想上建军”。
1703384617
1703384618
所谓“有思想、会思考”,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善于总结战争的规律。毛泽东认为,红军应该通过具体的战役,以总结战争的规律性。能够把战役、战术这种“看得见”的东西,通过思考上升为“战略”这种“看不见”的东西。第二,红军应该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三,红军应该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第四,红军应该善于运用上述这三种规律,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
1703384619
1703384620
上述4种规律,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政治。
1703384621
1703384622
毛泽东后来说,党在军队里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思考战争的规律、中国发展的规律和世界发展的规律。因此,所谓“思想上建军”,表现在组织上,也就体现为党对军队的领导。
1703384623
1703384624
毛泽东说,党就是红军的“首脑部”。
1703384625
1703384626
但是,当时的红四军,却很少对毛泽东所极端重视的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思考。红四军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部队四处转战,连停留整训的时间都没有,自然无暇思考毛泽东提出的那些“大问题”。而毛泽东说,这就不免使红军陷入了“游击主义”和“流寇主义”。
1703384627
1703384628
在当时的红军领袖们看来,红军的任务就是埋头打仗,是以打仗扩大红军的影响力,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以打仗来彰显红军的“存在感”,对于红军斗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则非常茫然——而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纯粹军事思想”的统治。
1703384629
[
上一页 ]
[ :1.703384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