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4780
后来的林彪以在军中一贯“突出政治”、“突出毛泽东思想”而著名,而林彪第一次思考“大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在古田会议结束之后。
1703384781
1703384782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了一封长信,对他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回答。
1703384783
1703384784
1948年12月,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刻,林彪向党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发这封闽西时代的通信。只是,心事细密的林彪当时还提出,公开刊行这封旧信的时候,不要提他的名字,而毛泽东心领神会,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1703384785
1703384786
于是,毛泽东为这封信重新拟了一个标题,这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03384787
1703384788
林彪为什么要提议公开发表这封尘封了18年的旧信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1703384789
1703384790
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要求各野战军首长一边打仗,一边搞调查研究,必须定期以书面报告形式讨论解放战争的战略问题。而当时的林彪借口打仗忙,很少提供报告。毛泽东为此专门致电批评林彪不讲规矩,并举例说:邓小平同志打仗也很忙,他那里的条件更为艰苦,为什么小平同志如此认真思考战略问题,为什么小平同志如此重视调查研究,而你却不能?
1703384791
1703384792
林彪随即便提供了他的战略报告,并且还把毛泽东在闽西时代写给他的那封旧信找了出来——而这就是在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要求公开发表毛泽东这封旧信的具体原因。
1703384793
1703384794
更重要的是这封信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讲述了国家战争与阶级战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讲述了国家政权与阶级政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预言了从民族解放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之间的必然发展。
1703384795
1703384796
这就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同意发表这封旧信的深刻用意所在。
1703384797
1703384798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形势。
1703384799
1703384800
毛泽东说,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不平衡性,帝国主义阵营也不是铁板一块,靠金融资本发财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靠产业资本发财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为苏联这个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1703384801
1703384802
那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呢?毛泽东说,这也是由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有不同的代理人,于是,“全世界只有中国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长期互相混战的怪事”。
1703384803
1703384804
正是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可能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1703384805
1703384806
而这种“不平衡性”更深刻的地方在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不平衡。从总的方面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斗争,正在为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取代,因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有着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所反抗的不是自己的国家,而是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的代理人。
1703384807
1703384808
中国不是没有政权,蒋介石政府就是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权,根本的问题不在简单地夺取政权而在于政权的阶级性质和政治性质。
1703384809
1703384810
红色政权的性质是劳动阶级政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红色根据地存在的理由,不仅是推翻一个国家政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政权,而是以阶级政权的性质超越国家政权这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的红军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并不是“国军”,而是工农阶级的武装。
1703384811
1703384812
将国家政治转换为阶级政治,这就是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存在的意义,而毛泽东说:只有建立红色根据地,“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1703384813
1703384814
其次,关于红军的战略。
1703384815
1703384816
毛泽东指出,由国家政治向阶级政治转换,由民族战争向阶级战争转变,这是一种趋势。但是,当前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依然还是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展开的,而阶级政治,从一个漫长的时期看去,依然还是包含在国家政治这个“母腹中的婴儿”,而在世界各地,阶级斗争还是新兴的、分散的、弱小的。中国既要争取民族独立,又要争取阶级解放,正是这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不平衡”的特点,决定了红军不可能立即取得全国的胜利,但是,红军却能够取得局部性的、“区域性”的胜利,能够取得武装割据和根据地的胜利。
1703384817
1703384818
也正是上述“不平衡”的特点决定了,红军不可能立即消灭强大的敌人,但却可以集中力量,消灭强大敌人的一部分,即尽可能地消灭“大一点的”的敌人。
1703384819
1703384820
毛泽东认为,当前红军的战略应该是“防御中的进攻”,红军的战斗,既不是克大敌,也不是求小胜,而是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703384821
1703384822
而红军应该采取的方法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以歼灭敌人。”
1703384823
1703384824
尽管人们往往把毛泽东说成是“游击战的大师,”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明确地表示:他的军事思想绝不是“分兵”和“游击”,而是“集中”:
1703384825
1703384826
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例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
1703384827
1703384828
第三,关于革命和红军的前途。
1703384829
[
上一页 ]
[ :1.703384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