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5815
1703385816
1935年5月26日清晨,毛泽东赶到安顺场渡口,这位衣衫褴褛、长发飘飘的戎马书生此时说:就在离红军渡河处以北16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铁索桥,叫作泸定桥。泸定桥横跨大渡河,是连接藏区和四川的要道。如果红军能够在24小时内夺取泸定桥,就会安然渡过大渡河。
1703385817
1703385818
此桥是康熙时代所建,而很少题字的康熙,还特意为这座桥题了“泸定桥”三个字。
1703385819
1703385820
康熙四十七年2月的《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写道,泸定桥“桥东西长31丈1尺,宽9尺,施索9条,覆板于上”。为了建桥,康熙亲自下令融铁数十吨,这在当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这座桥,为的就是把西藏与四川坚固地联系在一起,在雄才大略的康熙看来,泸定桥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1703385821
1703385822
然而,泸定桥与安顺场之间相隔160公里,道路极为艰险坎坷,于是,人类军事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长跑就此展开:由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红五军团沿大渡河右岸迅跑,而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第一师沿大渡河左岸飞奔。夜间,两只部队高举的火炬映红了大渡河水,如火龙般蜿蜒奔流,29日,红一军团第四团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夺取了泸定桥。
1703385823
1703385824
《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的结尾说:“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永葆勿坏,以期贻民无穷之利。”
1703385825
1703385826
经久不坏的泸定桥,为红军开辟了前进的大道。
1703385827
1703385828
“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挽救了红军。而在最后一刻,是毛泽东的气魄与胆识挽救了中国革命。
1703385829
1703385830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1970年12月,毛泽东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谈话。
1703385831
1703385832
毛泽东问李德生说:“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这是一部军事地理参考书,要找来看看,先读有关华北的部分,你知道北京为什么叫燕京,北京最早的居民点在哪里?当北京军区司令员,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的历史地理。”
1703385833
1703385834
《读史方舆纪要》,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最热爱的著作。罗章龙回忆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几乎把这本书翻烂了,在第一师范时,毛泽东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滔滔不绝地与人讨论《读史方舆纪要》。
1703385835
1703385836
《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部中,详细地介绍了金沙江上铁桥的来历,指出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其实是清代在吐蕃“铁桥镇”的基础上修造的,并且还说先有泸定桥,后有泸定县,泸定县在,铁索桥便在。
1703385837
1703385838
渡过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随即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1703385839
1703385840
6月17日清晨,穿着夹衣夹裤的毛泽东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水,向冰雪覆盖的山上爬去。半山腰上,雪雹俱下,空气稀薄。毛泽东的警卫员戴天福因在过大渡河时患了疟疾,实在走不动了,躺倒在雪地里。毛泽东拉起他说:“小戴啊,千万不能坐下啊,坐下就起不来了。来,我背你走!”
1703385841
1703385842
此时,另一位警卫员吴吉清赶上来,抢先把戴天福背起,而毛泽东扔下手里的木棍,在后面托扶着,就这样,三人一起艰难地爬到了山顶。
1703385843
1703385844
翻过夹金山后,中央红军于1935年6月25日,在四川懋功两河口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与张国焘这两位多年未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两河口镇重逢了。
1703385845
1703385846
到此,红军终于真正冲出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到此,红军方才战胜了蒋介石的“围剿”。
1703385847
1703385848
但是,共产党和红军的劫难还并没有结束,因为他们随即就面临着与张国焘路线的斗争。
1703385849
1703385850
如果在中共历史上选一个最目无组织、目中无人的人,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张国焘。
1703385851
1703385852
张国焘,1897年出生,小毛泽东4岁。他的故乡萍乡,离毛泽东领导罢工的安源煤矿只有16公里。
1703385853
1703385854
张国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在中共党内,张国焘算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他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是五四北大学生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据说,五四游行那天,北大校长蔡元培出面劝阻说:现在政府已经对北大很不满,你们如果再上街,我这个校长就真的当不成了。由于蔡元培挡在门口,学生便一时不能集结。
1703385855
1703385856
此时张国焘站出来大喊一声:学生上街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校长有什么关系!于是,张国焘就将蔡元培架到了一边,北大学生蜂拥而出。
1703385857
1703385858
张国焘的目空一切是出了名的。他笑话一起领导学潮的北大国文门(文学系)的邓中夏具有“秀才”和“牧师”两重风格,是徒作大言、一本正经的学究。而在湘鄂西苏区,邓中夏差一点在肃反中被杀掉。
1703385859
1703385860
张国焘是“中共一大”的代表,但是,在他眼里,其他代表却都是漫画性的。张国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惟妙惟肖地写道:王尽美长着一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但却对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董必武活像个老财东;陈潭秋总是一本正经,教师味十足;何叔衡则像个账房先生,“常常张开大嘴,说话表情都很吃力”;而毛泽东浑身充满了湖南的土气,好辩而言不及义。
1703385861
1703385862
陈独秀的私人代表周佛海是日本留学生,总算是浑身洋气,而张国焘的一个小故事就把这个人彻底打倒了。张国焘回忆说,“中共一大”期间,周佛海根本不是来开会的,而是带着一个叫杨淑慧的富家女私奔来上海,而“中共一大”结束之后,周佛海这个陈独秀委任的代理总书记,就被女方的父母打上了门。
1703385863
1703385864
总之,在张国焘的回忆录里,“中共一大”代表中,除了张国焘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外,其余都是些滥竽充数的。
[
上一页 ]
[ :1.7033858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