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8702e+09
1703387020 在毛泽东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就是汉代复辟封建制的必然结果,不过,这也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他独具慧眼地指出:
1703387021
1703387022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他的高明处。
1703387023
1703387024 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后,战乱频仍,南北对峙,这不好,但民族大融合,大家庭在新的组合中稳定了,文化也交流了、丰富了。
1703387025
1703387026 “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天子失政,道在四夷”这两句话,正好可以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代表中国文明实质的,能够“又战斗来又生产”的不是中原,而是北国的夷狄。
1703387027
1703387028 而西晋贵族,可谓将中原文明“只说不练”的积弊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即所谓“清谈”。因此,将西晋的灭亡,归之于所谓的“五胡乱华”,其实是古往今来最大的胡扯:自晋惠帝以来,司马氏王族,同胞兄弟凡25人,自相残杀,结果仅剩下了三人,西晋二世而亡,不闻延祚,就是因为文明日益发达,精英和统治者的欲望便日益膨胀,为了争夺“私有产权”,最终竟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要杀绝,这便是典型的“求荣取辱”、文明异化之惨剧。而起身于今山西长治武乡县的后赵羯族统治者石勒,只不过是个胡人奴隶,但他却如此鄙视司马氏王朝:“大丈夫行事,当光明磊落,如日月之皎然。不应如曹操、司马懿父子,欺孤儿寡母而取天下。”
1703387029
1703387030 毛泽东比较了中原与夷狄,在谈到这一时期时还说:
1703387031
1703387032 桓温是个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当皇帝。他带兵北伐,不过是做样子,扩资本,到了长安,不肯进去。苻秦的王猛很厉害,一眼就看到了他意图。
1703387033
1703387034 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欣赏作为夷狄的苻秦,他更没有鄙视元、清。恰恰相反,正如写出了《元史新编》的魏源一样,毛泽东认为,元和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正是元和清,使中国成为“中华”,使中华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1703387035
170338703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才是中华的气象。
1703387037
1703387038 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乱中国者,非夷狄也,因为东汉的乱源,便是贵族和豪族,而构成门阀集团的贵族和豪族,便是一个“官产学一体化”的强大利益集团,而其中的“产”——大土地庄园,又是其世代把持文化教育和官场资源的基础。因此,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挽华夏文明于既倒的唯一途径,便是实行“土地改革”。
1703387039
1703387040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肩负起土地改革大业的皇帝,便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而他就是那个迁都洛阳,修建了龙门石窟的鲜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均田法,此法的核心,便是中央直接统治土地,它一方面虽默认富民的土地所有权,但另一方面则按照土地国有的原则,不分贫富,皆课以相同的国税,正是这项法令,成为唐代均田制的依据。
1703387041
1703387042 在毛泽东看来,对于形式主义的文明的追求,在六朝时期达到了高峰,而舍本逐末的结果,必然是求荣取辱。
1703387043
1703387044 而隋立国之初,李谔曾这样抨击六朝文明:
1703387045
1703387046 魏之三祖,崇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聘文化,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构无用以为用也。
1703387047
1703387048 毛泽东很欣赏这段话。他认为,“文风”的问题,就是作风的问题,更是统治阶级堕落的表现。因为将两汉和魏晋文明推向高峰的固然是贵族和豪族,而毁灭了这个文明的同样是贵族和豪族:他们尔虞我诈、骄奢淫逸,“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自己打败了自己,舍本逐末、舍实就虚——而这就叫作“文明异化”。
1703387049
1703387050 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一样,毛泽东希望共产党人能够在延安觉悟天下兴亡之大道。
1703387051
1703387052 1945年7月,傅斯年访问延安。五四时代,毛泽东办《湘江评论》于湖南,而傅斯年则办《新潮》杂志于北京,彼此南北呼应。7月5日凌晨,毛泽东邀其独谈。在谈话中,傅斯年对曰:“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
1703387053
1703387054 通宵长谈结束后,傅斯年向毛泽东索要墨宝。傅斯年离开延安时,毛泽东书赠其唐五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一诗,托王世英转交于他:
1703387055
1703387056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703387057
1703387058 毛泽东并附信一封曰:“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语以广之。”
1703387059
1703387060 毛泽东的意思很明确: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贡献的,但是它的缺点却是以“洋八股”代替了“旧八股”,而刘邦和项羽的好处就在于他们不知何谓“八股”,身上更没有八股习气。
1703387061
1703387062 在毛泽东看来,唐的贡献,不在科举,而在府兵。
1703387063
1703387064 唐太宗李世民的伟大之处,恰在于他一扫江左风气,而将均田制与府兵制结合起来,使唐代制度的基础,得以重新建立在“农战”——朴素的农民士兵身上。隋唐两个王朝都脱胎于鲜卑西魏,相对于中原贵族制度而言,夷狄的日常生活无非游牧和战斗,即生产和斗争。以生产和斗争为底色的北国制度,较之以精致的吹牛拍马为显学的中原文明来说,显然更为实际化;比较中原等级森严的繁文缛节来说,夷狄的生活显然更为朴素;比较“未窥六甲,先制五言”(即孩子尚未学会数数,便先学会了作诗)的中原教育来说,在游牧骑射中形成的夷狄的人格显然更为自然、健全。汉以来日益贵族化的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夷狄的加入,方才获得了伟大复兴。
1703387065
1703387066 抗战期间,陈寅恪做《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中大肆赞美关陇府兵之制,他所佐证的,不正是延安作风对于盛唐气象的继承吗?
1703387067
1703387068 中国开化最早,文明悠久,宋代以降,随着出版业的兴盛,读书人成堆。但是,头脑发达伴随着的却是动手能力的下降,知性的发展却伴随着情感与意志的退化,在意志力方面,中原的士大夫反而不如夷狄。而过度地追求文明的形式,就是文明的异化。
1703387069
[ 上一页 ]  [ :1.70338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