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426533
1703426534
接下来的错误则是强制向既不需要、也不想要资本的银行注入资本,这是一个极其浪费的决策,保尔森愚蠢地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给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其他接受者冠上污名。对这个错误理论的追求,导致保尔森设计了对于银行来说极其优厚的条款,以至于激怒了公众。更重要的是,强制注入浪费了一次给资本注入附加最低贷款额或止赎权减免等要求的机会,而这些附带条件原本可以帮助经济恢复。把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资金浪费在这些不需要资本的银行身上,使得保尔森和盖特纳都得小心、节约地使用他们的资源。不好意思,根本没有剩余的钱用来缓和止赎权问题或用来购买问题资产了——即使这样做会让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有一个更好的名声,并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703426535
1703426536
尽管很多观察者不这么认为,但让我更加坚信自己想法的是下一个大的失误: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中心目的从“购买问题资产”转变为“向银行注入资本”。且不说这个重大决定给这个项目造成了一个在政治上具有毁灭性的诱导转向法的印象,并忽视了国会的意图,它提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即认为资本注入会带来银行贷款的多级扩张。在危机情况下,有谁会相信这一点?
1703426537
1703426538
尽管如此,问题资产购买计划运行得可能比期望得要好。但它不是自己支撑起这座摇晃的金融大厦的,它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1703426539
1703426540
之前已经提到了许多美联储创新的贷款工具缩写词了。到目前为止,对于美联储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和政府支持企业债券,我只是一笔带过,随后会有更多的介绍。另外就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非常重要的临时贷款担保计划,它使得大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能够重新进入信贷市场。此外,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者在2009年春季合作,对19个主要的金融机构进行综合的“压力测试”。我们随后将会看到, 这些测试非常成功。[7]类似的测试还有很多。
1703426541
1703426542
至今,对于这个混杂的金融市场政策产生的更为广泛的影响,相关的研究还很少。我知道的唯一一篇文章是我和马克·赞迪(Mark Zandi)在2010年7月发表的,我们尝试去估计整个混合的政策组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的方法非常简单,也非常标准。选取一个美国经济的统计模型(这里我们用了穆迪投资评级机构的模型),并在“实施了政策”和“没有实施政策”两种情况下模拟了这个模型。两次模拟的差值就是我们对政策影响的估计。虽然估计结果和模型几乎一样,但是我们估计的结果更大一些。我们估计,截至2011年,与没有实施政策相比,实际GDP高出了6%,失业率降低了接近3%,480万美国人受益于金融市场政策从而获得了工作。没有这些政策的影响,没有财政上的刺激(这是第8章的主题),关于“大萧条2.0”梦魇般的谈论就会变成可怕的现实。
1703426543
1703426544
对了,我有没有说过,7 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最终基本没有花掉纳税人的一分钱?然而,几乎没有一个美国人知道这个小“秘密”。
1703426545
1703426546
[1]安德鲁·索尔金,《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他的《大而不倒》一书中文简体字版已由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1703426547
1703426548
[2]注意,法案并没有要求征得美联储主席的同意,只是向其咨询了一下。
1703426549
1703426550
[3]尽管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加以思考,但也不是不可解决的。施瓦格在报告中说:“我们准备在2008年10月末进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逆向拍卖,而且还设计了定价机制。”
1703426551
1703426552
[4]在一次晚饭中,一位聪明的来自华尔街的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担保债务凭证,它的票息率是8%,且一直按时付息,却仅以6%的价钱出售。我有点笨,并没有做投资。他可能投资了。这是我生活中的故事。
1703426553
1703426554
[5]美林证劵被美国银行收购了,因此合并后的公司将要注入的资本金额为250亿美元。
1703426555
1703426556
[6]法案规定,如果证明确实需要,布什总统可以另外申请1 000亿美元。
1703426557
1703426558
[7]欧盟后来也尝试了银行“压力测试”,但远没有这么成功。
1703426559
1703426560
1703426561
1703426562
1703426563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08 刺激经济,刺激经济,还是刺激经济?
1703426564
1703426566
1703426567
1703426568
如果不迅速应对,危机中的经济将步入崩溃。
1703426569
1703426570
——巴拉克·奥巴马,2009年2月5日
1703426571
1703426572
英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卒于1946年,但其灵魂犹在。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当全球经济急速步入衰退之时,政府官员们仿佛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危急中他们迅速求助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中央银行家们,这意味着将利率降至谷底,同时开启放松货币政策的阀门——尽管当时许多国家的货币系统已经千疮百孔;对于总统和总理、国会和议会,这意味着减税、增加财政支出,或者两者兼顾。所有这一切的核心思想,即大肆扩张总支出以实现刺激经济的效果。
1703426573
1703426574
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直以来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认识都很肤浅。出于某种原因,凯恩斯主义政策在美国总是备受争议。尽管尼克松总统曾在一次著名的宣言中表示,“在经济领域,我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但是人们仍然将其与“政治自由派”联系起来。所以,大部分共和党人从一开始就反对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他们认为财政刺激会损害自由市场、导致政府扩张并导致资源浪费。自奥巴马政府开始执政,关于刺激政策的党派斗争就已经为未来两党之间严重的敌对埋下了伏笔。
1703426575
1703426576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刺激政策
1703426577
1703426578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是:在一个经济体中,当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则就业不充分。也就是说,当产品没有销路的时候,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失业了。
1703426579
1703426580
总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私人部门(占大部分)和政府。有的时候,总需求过剩,表现为产品畅销、劳动力紧俏、出现通货膨胀;有的时候,总需求不足,表现为产品滞销和就业困难。凯恩斯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降低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政府支出或减税(宽松的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同样的逻辑,当总需求过剩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紧缩的货币政策)、增税或减少政府支出(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尽管凯恩斯并没有强调这一部分,但这也是他著于大萧条时期的、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703426581
1703426582
不考虑基础理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政府有能力并且应该充当“摆轮”的角色,当总需求不足时予以刺激,当总需求过剩时予以抑制。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学家想当然地认为,这一职能应该由货币政策来完成。他们认为财政政策效果慢、障碍多且过于政治化。在雷曼兄弟倒掉之后的数月里,美联储使尽浑身解数,然而财政政策却毫无作为。直到2008年12月,美国央行尽一切所能依然没有扭转经济的颓势,人们才把目光投向国会和总统。2008年选举后,美国开始诉诸财政政策以解决经济危机。
[
上一页 ]
[ :1.7034265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