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489387e+09
1703489387
1703489388 2007年,我们公司做出了一个战略决策,在伦敦开设除香港之外的第一个海外办公室。有人跑来建议我们,一定要把办公室落脚在西区,因为那里云集了最前卫高端的金融机构,办公室装修的风格很独特,豪华中透着高雅。也有人告诉我们东边的金丝雀码头才是正确的选择,那里是现代化的金融中心,楼面宽阔,今后公司发展了,都不用发愁再次搬家。听到消息的伦敦城(the City of London,亦称金融城)最积极,职员们跑到我们的办公室来游说。他们只有一句话:大伦敦市只有一个金融中心,那就是历史悠久的金融城。
1703489389
1703489390 公司高管最后一致投票,伦敦办公室就选择在金融城,距英格兰银行步行只有两分钟的路程。在金融世界,要推“活的历史”,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伦敦城争锋。
1703489391
1703489392
1703489393
1703489394
1703489395 图说金融史 [:1703488530]
1703489396 图说金融史 一座城的商贸金融基因
1703489397
1703489398 从公司25层办公室的玻璃窗望出去,伦敦城昔日最抢眼的地标——皇家交易广场和英格兰银行尽收眼底。提起“the City”,也就是北起利物浦街,南到泰晤士河,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一块地方,人人都知道,它不但曾是帝国金融业的骄傲,今日仍站在全球金融的前沿。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英国出版了一本揭露黑幕的小说,名字用的就是金融城里的幸运儿——银行精英的爱称:《城市男孩》(City Boy)。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金融思想家沃尔特·白芝浩出版了影响深远的一本书:《伦巴第街》,伦敦城一条街的名字从此代表了整个银行业。他在书中开宗明义:银行和货币,总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报纸上出现的消息,又常常故弄玄虚。最好就是到聚集着银行大楼的伦巴第街走上一遭,见识见识脚步匆匆的银行家,感受一下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追逐成功的激情。伦敦城的高楼大厦坚固沉着,里面流动着的却是变幻莫测的货币经济的精灵。
1703489399
1703489400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伦敦城从骨子里折射出来的,都是商贸金融的前世今生。要理解这一点,得从这座城2 000年的历史谈起。我找到一个可以很快记住它悠久历史的好方法,就是把伦敦城和古城北京做个对比。这两座城有相似之处吗?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要说有相似,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可能都会不以为然。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双城记”。
1703489401
1703489402 例如,伦敦建城的记录始于公元43年,北京有记载的建城时间为公元前1045年。伦敦虽晚到了1 000多年,但一座城龄3 000年,一座2 000年,均有历史名城的资格。又如,北京成为一国之都,是在辽代的938年;伦敦则在1066年成为一个新王宫门对门的邻居,比北京晚到了100多年,均有千年帝都的底蕴。两城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留下了外国人或外族人的多元人文风貌,坐拥灿烂的古迹地标。伦敦的外来史,包括古罗马人在此经营了400年,维京人与挪威人为夺城相互鏖战,最后是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人,成为英伦的征服者。北京初具大都的格局,始于非汉人统治的金代,元代和清代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这里掌权。过去,北京有举世闻名的城墙城门,伦敦城也有。不过北京城墙要壮观得多,内外城总长24公里,内城有9座城门,中间是皇城紫禁城;伦敦城总长5英里,有8座城门。两城的城墙城门,如今均只剩下可怜的残门断壁和年青一代不解其意的交通站名。
1703489403
1703489404 “独特”,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比性:北京城的独特,在于它把自己打造成了天朝的皇都和国家的政经中心。伦敦城的独特,在于它对皇家和政权永远大门紧闭,始终保持着一个地道的商业城市的真身。
1703489405
1703489406 伦敦城的商贸基因,始于2 000年前泰晤士河边的一个小渔村。来来往往的商船,带来海外的货物,从这里上岸,销售到南部英格兰。1046年,伦敦已是一个有几千居民的贸易繁荣的大城市。这一年,盎格鲁–撒克逊的最后一任国王爱德华,想把自己安息的大教堂建在泰晤士河边,但是他没有进城,教堂建在了离伦敦城两英里的地方:意味着威斯敏斯特城与伦敦城井水不犯河水。为伦敦城作传的历史学者让·路易斯说,不但王权对伦敦城望而却步,罗马天主教落脚在英国南部的坎特伯雷,主教的权威与世俗的权威亦互不相扰。1078年,来自诺曼的征服者威廉一世,把他的王宫修建在伦敦城外,也是只能为邻,不能入主。这座王宫就是今天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又称“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由此来说,独立与自治就是伦敦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王权和神权对它的文化表示出足够的尊重,这和历史上的北京城由皇权原点辐射的格局极不相同。
1703489407
1703489408
1703489409
1703489410
1703489411 /伦敦城8座城门中的一座,19世纪被全部拆光
1703489412
1703489413 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守护并巩固了伦敦城的独立自主。一是1215~1297年,封建贵族在教会的参与下,迫使国王约翰接受了《大宪章》(Magna Carta)的约法,伦敦城被授予独立的行政管辖权。二是1688~1694年,土地贵族、王室与伦敦城里的富豪,重新整合了权力。通过一轮“金融革命”,伦敦城金融富豪与传统的土地贵族并立,一左一右,支撑“君主立宪”的斯图亚特新王朝。
1703489414
1703489415 根据《大宪章》,伦敦城获得了永久的自治权力,可以推举作为最高权力代表的市长,国王不得干预。这一特权一直延续至今,市长往往选自事业有成的会计师、律师、银行家等专业人士。《大宪章》还规定:贵族,当然也包括伦敦城里的富人,他们界定明确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王不可以任意征税,不可以不通过议会立法,更不具有对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据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记述,17世纪初年,伦敦已有近50万人口,市民在那里受到尊崇,他们风度优雅,衣着高贵,上流社会的绅士均被称为男爵(Sir),具有平衡王权与土地贵族的力量。而且最重要的,他们充分知道如何运用这种力量。
1703489416
1703489417
1703489418
1703489419
1703489420 /18世纪初大伦敦地图。西部的小城是威斯敏斯特城,伦敦塔在伦敦城外
1703489421
1703489422
1703489423
1703489424
1703489425 /2014年9月11日,在伦敦城的市政厅博物馆,1297年封印签字的《大宪章》首次向公众展出
1703489426
1703489427 不过,王权对伦敦城的繁荣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金融家们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更乐于皇亲国戚以自己为邻,便于做王室的生意。他们深深懂得,有了王权的认同和认可,商业秩序与律法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执行,特别是利率和履约的执行,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的自我保护,都需要仰仗王室的权威。与荷兰金融业发端相似,伦敦城的金融家们也是出身于为贸易商服务的金银器匠。但是他们中间最成功的,是依附了王权的精明商人。被人称为都铎王朝“钱袋子”的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也被认为是英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
1703489428
1703489429 格雷欣前后服务过两个国王——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两位女王——玛丽女王与伊丽莎白女王,都是在都铎王朝。他为王室所提供的服务,有点像现在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包括给王室短期垫钱,为他们在荷兰、法国采购新潮消费品等。另外,他抓住新《反高利贷法案》带来的机会,从事贷款业务,收取利息。他给自己的商行设计了一个标识——一只大蚱蜢,希冀他的业务像蚱蜢一样蹦得高,跳得远。爱德华六世时英国财政出了麻烦,王室找格雷欣帮忙解决了问题。由于他的历史影响,19世纪时一位美国经济学史专家把“劣币驱除良币”这一著名论断冠名为“格雷欣法则”。
1703489430
1703489431
1703489432
1703489433
1703489434 /托马斯·格雷欣
1703489435
1703489436 格雷欣还热衷于投资商业地产。在伊斯兰国家,如君士坦丁堡、马拉喀什,商业大市场司空见惯。把这种形制的建筑搬到伦敦,集各类交易于一个屋檐下,是格雷欣的首创。这样的大事业,他不是自己干,而是拉上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入伙,并得到皇家的特许。1569年,皇家交易所在伦敦城开市,女王也来剪彩,带给这座商城不同一般的荣耀。格雷欣深知,既与王室保持距离,又得到政权荫庇,是商贸繁荣必要的条件之一。
[ 上一页 ]  [ :1.7034893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