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517159
行为金融学: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1703517160
1703517161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7]共同提出了“前景理论”,用来说明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这一理论也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础。
1703517162
1703517163
他们用三个效应,即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和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来说明投资者非理性的心理基础。为此设计了一些赌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这三个效应。
1703517164
1703517165
实验似乎证明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因为实验结果表明,投资者的实际选择并不符合传统的理性预期理论,即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做出选择。
1703517166
1703517167
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是指人们在确定能得到的好处和不确定的好处,也就是“赌一把”之间,会偏好前者。
1703517168
1703517169
比如两个赌局:
1703517170
1703517171
第一个:
1703517172
1703517173
33%的机会得到2 500元
1703517174
1703517175
66%的机会得到2 400元
1703517176
1703517177
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1703517178
1703517179
第二个:
1703517180
1703517181
确定得到2 400元
1703517182
1703517183
结果是,80%的受访者选择第二个。
1703517184
1703517185
其实第一个的预期效用更大(2 409元),理性的人应该选择第一种。但是问卷结果却不是这样。比如在股市中,很多人把确定赚钱的股票马上出手,见好就收,而保留有可能赚更多钱的股票,没有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理性。
1703517186
1703517187
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同样数额的获益和损失,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追求风险(risk seeking);面对盈利的前景时,人们却规避风险(risk averse)。
1703517188
1703517189
比如两个赌局
1703517190
1703517191
第一个:
1703517192
1703517193
A:有80%的概率得到4 000元
1703517194
1703517195
B:肯定得到3 000元
1703517196
1703517197
80%的受访人选择B。但是,A的预期价值(3 200元)大于B。但88%的人似乎觉得“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1703517198
1703517199
第二个:
1703517200
1703517201
A:有80%的概率输掉4 000元
1703517202
1703517203
B:有100%的概率输掉3 000元
1703517204
1703517205
结果是,92%的受访人选择A,但A的预期损失(3 200元)要大于B,即预期收益小于B。大部分人没有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
1703517206
1703517207
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是指不同的描述方法会影响人们的选择。比如实质上的同一赌局,因为描述方法的改变,受访者就会有不同的选择。看下面的例子:
1703517208
[
上一页 ]
[ :1.7035171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