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527365e+09
1703527365 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最有力证据来自美国指数基金的业绩。指数基金是一种按照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的共同基金。可以将这些基金的业绩与被积极管理的共同基金的业绩相比较,后一种基金由专业的有价证券组合管理者根据广泛研究和所谓的专家意见挑选股票。在本质上,指数基金购买所有股票,而积极基金据认为只购买最好的股票。
1703527366
1703527367 在实践中,积极基金管理者通常并没有胜过指数基金,实际上大多数积极基金表现更糟。例如,到2008年4月为止的5年中,76%的股票共同基金没有胜过持有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股票的指数基金。大多数积极的有价证券组合管理者给出的收益低于指数基金,因为他们频繁地交易,产生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也因为他们要收取更高的费用,作为他们对所谓专家的报酬。
1703527368
1703527369 怎么会有24%的管理者胜过了市场呢?也许是他们比一般人更聪明,也许是他们更幸运。如果让5000个人掷10次硬币,平均而言有5个人10次都掷出了面;5个人可以声称有不寻常的掷硬币技能,但他们要重复这种业绩就有困难了。同样,研究表明,有优异业绩史的共同基金管理者通常没有在以后时期中保持这种业绩。
1703527370
1703527371 2008年1月3日《华尔街日报》披露了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该报报道,卖给公众的成千上万种共同基金中只有31种在1999—2006年这8年的每一年中优于标准普尔500工业指数。怀疑有效市场假说的人可能会认为,以后这些业绩好的基金会提供比平均水平更高的投资。但是,在2007年,这31种共同基金中只有14种胜过标准普尔500工业指数。过去格外好的业绩看来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预期未来成功。
1703527372
1703527373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胜过市场是不可能的。关于金融市场的许多研究证实了,胜过市场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有效市场假说不是对世界的准确描述,它也包含了大量的真理成分。
1703527374
1703527375 我们的思考不可能凌驾于不思考的大脑之上。无论何时,总有些人根本不明白,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什么是价值。他们没有丝毫学习和提高自我认知的耐心,只习惯于全身心地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对他们来说,不劳而获的眼前利益才是唯一的价值核心。他们的交易,往往依据的是小道消息、他人意见、自我直觉和波动不定的情绪。
1703527376
1703527377 他们以为自己在“投入机会”。最终他们成就了其他的交易者,为市场的成功者输送财富。好消息是,人类的记忆如此短暂,这类“市场雷锋”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直到一代人的财富消失殆尽,新一代人又会再接再厉,奔涌而来。
1703527378
1703527379 这类人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我们不再为他们浪费时间,不过其他交易者应该向他们表达一下真诚的谢意。
1703527380
1703527381
1703527382
1703527383
1703527384 套利的常识 [:1703525961]
1703527385 套利的常识 未来是否能够根据过去的价格预测
1703527386
1703527387 中国人都很熟悉技术分析。听听这些行话,“持涨杀跌”、“转持强势股”、“卖掉这只股票,它的表现弱于大盘”、“不可逆市而为”,等等,股民就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培养成长的。这些都是技术分析师的行话俚语。
1703527388
1703527389 本节我们就来说说技术分析。
1703527390
1703527391 技术分析师认为,历史就是有自我重复的习惯。
1703527392
1703527393 他们的理由如下:
1703527394
1703527395 第一,大众心理中的群体本能促使趋势得以自我延续。当投资者看到某项资产(股票或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他们也想赶上浪头分到一杯羹。某资产价格的上升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给群体的热情火上浇油。价格的每一次上涨,都会激起投资者参与的欲望,也使投资者期待价格的进一步攀升。
1703527396
1703527397 第二,关于一个基本面信息可能存在着不平等的获取途径。当关于某项资产的利好消息出现时,通常内部人士会最先了解这一信息,他们采取买入行动,会推动价格上涨。此后,内部人士把这个利好消息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这些人开始入场。然后,专业人士打探出消息,大型机构动手。最后,像我们这样的散户也会得到消息并参与进来,推动价格继续走高。技术分析师确信仅凭观察价格的变动就能嗅到资金的气息,并能在大众进场前早早动手。
1703527398
1703527399 第三,投资者对新信息的最初反应常常不足。有证据表明当消息出现时,资产价格会出现积极(或消极)的反应,但是最初的反应是不完全的。因此,金融市场对于利好消息常常只会渐渐作出调整,从而导致价格势头会保持一段时间。问题是,和最初反应不足的情况一样,最初反应过头的证据也同样多。
1703527400
1703527401 另外,技术分析师还相信人类都有一个不良的习惯——总是记得以前买入资产时的买价,并对损失耿耿于怀。比如说,假设某只股票在每股50元左右的价位盘桓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有很多投资人买入该股票。天不遂人愿,该股票跌到了40元。技术分析师认为,当这只股票涨回至大众购买时支付的价格时,他们会急不可耐地抛空手里的股票,这被叫作“解套”。这样,当初的成交价50元便成了一个“阻力位”。
1703527402
1703527403 在“支撑位”概念的背后也有一个相似的逻辑。技术分析师认为,有些投资者在市场低迷时卖出股票,然后又看到股票上涨,若能再次以先前抛售的价格买入,这些投资者会急切地把股票购回。因此,当初的低价位便成了一个“支撑位”。
1703527404
1703527405 综上所述,技术分析师认为了解一项资产价格过去运行的情况能够帮助预测这项资产价格未来如何运行。就任何一天来说,此前一连串的价格变动情况对于预测这一天的价格变动非常重要。
1703527406
1703527407 真的是这样吗?
1703527408
1703527409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就发现个体往往会受到错觉的愚弄。坚信市场价格存在重复性和趋势性特征,其原因更多是由于统计幻觉。
1703527410
1703527411 为了说明统计幻觉的影响,伯顿·G.马尔基尔曾描述一个他要求学生参与的实验。在实验中,他要求学生构建一个假想的股价走势图。股价开始时定为50美元,此后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由抛掷硬币的结果来确定:若抛出后正面朝上,学生便假定股票当天收盘价较前一天收盘价上涨0.5个点;若抛出后反面朝上,学生便假定股票当天收盘价较前一天收盘下跌0.5个点。图2-1就是其中一个学生做实验时得到的假想股价走势图。
1703527412
1703527413
1703527414
[ 上一页 ]  [ :1.7035273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