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11739
清代关于钱币学的著作,自然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如道咸间刘师陆的《虞夏赎金释文》,书名就犯错误。张崇懿的《钱志新编》,伪钱很多。此外如《泉宝所见录》,以转抄为主。一般钱谱所列书名很多,对于书的内容则不加审查分析,只是有闻必录,所以一些毫无价值的书却不断地被人介绍,不加评论。这种情况不限于钱币学方面,而是过去中国学术界的普遍现象:喜欢罗列,没有轻重,没有选择,没有分析批评。一部价值很大的著作,同一本毫无价值的书,在史书中往往受到同样的重视,占据同样多的篇幅。
1703711740
1703711741
清代钱币学的发展,同收藏家之多以及他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有些收藏家同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经常有接触交往,他们也参加研究和讨论,其中有些有一定的造诣,他们的造诣不一定低于有著作的人,只因他们不述不作,不为后人所知。他们的贡献往往包含在他们的亲友的著作中。例如离石、睘、屯(纯)等字是胡义赞释出来的,陈介祺说九字刀全是假的,賹字是刘心源认出来的等等。
1703711742
1703711743
清代关于钱币的书虽然很多,但钱币学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明代的崇祯钱,就没有一个人好好地做过研究工作;他们最多只把各种背文罗列下来,以多见自负,但是到底某种背文是什么意思,就不去求解答了。近代中国研究历史的人,倾向于抓两头,忽视中间。钱币学方面也是这样。大部分人不是喜欢近现代的金银铜币和纸币,便是喜欢古代的刀布,中间一大段就不那么热门,特别对于明代钱币,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如果把钱币学真正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那就一定要关心那些薄弱的环节,使这门科学得到全面而平衡的发展。
1703711744
1703711745
1703711746
1703711747
1703711749
中国货币史 第四节 信用机关
1703711750
1703711752
一、银铺和典当业
1703711753
1703711754
中国的信用机关,比起欧洲国家来,也和货币理论一样,在清朝落后了。欧洲各国的银行制度,都是在这两三百年中形成的。近代第一家发行银行瑞典银行是在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设立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这是第一家大规模的现代银行。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约翰·罗在法国设立一家银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创设皇家银行。连新兴的美国也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设立美国第一银行。但中国则在光绪以前,各种信用业务仍是在许多小规模的旧式金融机关手中,如典当、银铺、钱庄和票号等。
1703711755
1703711756
银铺在清朝还是相当重要,因为清朝完纳钱粮多用白银,而银的成色重量不一,多先交给银铺倾铸成锭,然后缴纳。有些银匠暗加戥头,多方勒索。有时乡村的税银运到州县,又要另叫银匠镕铸大锭,才送到布政司去,这又是一次揩油的机会。所以当局屡有禁令〔379〕。中国最初自造的银币,便是银匠所铸的。
1703711757
1703711758
银铺的主业还是在于器饰的打造。银铺兼营金银的买卖,其中有一种银炉,以镕铸银锭为专业,可以说是银铺的变形。后来上海金融市场发达,银炉的地位很重要,有些地方没有公估局,银色的鉴定就由银炉负责。
1703711759
1703711760
银炉这名称,在明朝便有了〔380〕。但清朝更多〔381〕。有时也叫炉房,并有所谓官炉和私炉。官炉的设立要经过户部的核准,但末年限制放宽了。它们兼营钱业,而且发行钞票〔382〕。
1703711761
1703711762
炉房也有兼营信用业务的。例如营口的银炉,本来是替人铸造元宝的,自营口开放为商埠后,交易发达,制钱不够应付,白银使用增加。一般商民平日收到的零星银块,因成色不划一,不便流通,多送到银炉去铸成元宝,后来请求铸造的人多,疲于应付,银炉方面,乃于收到银块之后,扣去亏耗和手续费等,折成营宝分量,出一收据,这种收据就在市面流通,如同钞票或支票一样。有些商家,特意把银块存入银炉,开立往来户头,以取得这种便利。甚至没有现银,也商请炉房开立户头,发行凭条。这样使银炉成了一种真正的信用机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时候,营口各银炉曾成立公议会,决议每年以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初一日为结账期,叫作卯期。后来在第一次中日战争时,在义和团运动时,在日俄战争时,受到几次打击,倒闭的很多〔383〕。但光绪末年还有三十三家之多。自光绪三十四年最大的东和顺倒闭之后,不久西义顺和厚发合也相继倒闭,从此银炉就衰落了。
1703711763
1703711764
典当业在清朝仍占很重要的地位。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规定各省当铺每年纳税银五两,北京的当铺则照铺面的大小征收〔384〕。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又重新规定每年五两的当铺税〔385〕。当时每年可收入十一万余两〔386〕,可见当铺的数目有两万多家。以山西省为最多,有四千六百九十五家,其次是广东,有二千六百八十八家,再其次是直隶、福建、甘肃、贵州等省。
1703711765
1703711766
当铺在清初还有叫作解铺〔387〕的,康熙以后多叫当铺〔388〕或典铺〔389〕,质典的行为多称典当〔390〕,嘉庆以后有称典押〔391〕的。
1703711767
1703711768
清朝典当业的规模比以前大了,从野史中可以知道典当的资本是一朝一朝增加的(见表8-27)。
1703711769
1703711770
表8-27 历代当铺资本额表
1703711771
1703711772
1703711773
1703711774
1703711775
〔392〕《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慕容三郎准备以三五百贯钱开一家解库。
1703711776
1703711777
〔393〕《醒世姻缘》。
1703711778
1703711779
〔394〕《金瓶梅》西门庆家解当铺的资本。
1703711780
1703711781
〔395〕《豆棚闲话》第三则汪念想用三千两叫他儿子到平江去开个小典,他儿子说要一万两才够。
1703711782
1703711783
〔396〕《东华续录》乾隆一一七,乾隆五十八年谕:“村镇典铺资本不过千余金,而陶仁广所窃估赃竟多至三百余两。”
1703711784
1703711785
〔397〕《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且说这毛二胡子,先年在杭城开了个绒线铺,原有二千余两的本钱,后来攒到胡二公子家做篾片,又赚了他两千银子,搬到嘉兴府开了个小当铺。”
1703711786
1703711787
〔398〕和珅在通州、蓟州等地方曾开设当铺,但对资本的估计,则各书所载不同。《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所收《查抄和珅家产清单》中说:“银号十处,本银六十万,当铺十处,本银八十万。”平均每家当铺八万两。陈其光(同治十一年)著《庸间斋笔记》(见《笔记小说大观》)作“当铺七处,本银八十万两”。《庸盦笔记》的清单中估价每家平均三四十万两,大概过高。
1703711788
[
上一页 ]
[ :1.7037117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