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9263e+09
1703719263 [4]1880年,法国金币和银币占到了全部交易余额(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总额)的70%以上,而美国相应的比例只有15%左右。法国的数据来自圣马克(1983年,第23~33页),美国的数据来自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年,第131页,第174页)。
1703719264
1703719265 [5]从下面的数据中可见法国的重要性:1850年和1870年,法国货币白银的数量相当于1493年之后世界白银产量的10%以上,1850年,法国货币黄金的数量相当于世界货币黄金储备的1/3左右,到了1870年,甚至超过了一半以上(我没能找到当时世界货币白银储备的估算数据,因此,我只能把法国货币白银的数量与世界产量进行比较)。法国的数据来自圣马克(1983年,第23~33页),世界黄金储备的数据来自沃伦和皮尔逊(1933年,第78~79页)。
1703719266
1703719267 [6]法国货币存量中白银的盎司数量与黄金的盎司数量之比从41∶1下跌至8∶1,这完全是由于增持黄金所造成的。
1703719268
1703719269 [7]英镑的纯金含量规定为113格令,而美元则为23.22格令,这两个数字之比就是外汇比价。
1703719270
1703719271 另外再补充一个反映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保守的地方主义观念的经典笑话。有一位美国人对着一位英国绅士批评英国货币太复杂了:“12个便士等于1先令,20个先令等于1英镑,21个先令等于1基尼金币。”这位英国绅士回答道:“你们美国人有什么可抱怨的?看看你们令人讨厌的美元——4.866 5美元等于1英镑。”
1703719272
1703719273 [8]1989年4月24日,安杰拉·雷迪什在一封私人通信中建议,考虑到铸造成本和1%的交易成本,貌似可行的最大限度为15.3∶1和15.89∶1。此处引证的市场比价的极限范围是不完美的估算值,因此与她的估算范围并不存在严重的差距。
1703719274
1703719275 [9]沃克(1896b,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对这件历史逸事以及在此之前的法国经验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1703719276
1703719277 [10]熊彼特讲得很清楚,他所指的“货币偏执狂们”存在于“白银支持者”中间,而不是“黄金支持者”中间。在这一点上,他与传统观点相同。我个人的观点与弗朗西斯·沃克的观点更为相近——他的成果就像熊彼特所讲的那样“无疑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即支持黄金的事业也具有某些货币偏执狂的味道。
1703719278
1703719279 [11]费雪在早期研究中就已经把这种分析讲得十分清楚(费雪,1894年,第527~537页)。
1703719280
1703719281 [12]弗朗西斯·沃克在南北战争期间曾是一名志愿兵,战争结束之后他被提升为将军,他是美国杰出的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管理学家。
1703719282
1703719283 [13]F·Y·埃奇沃思曾经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证明吉芬的所谓盛名。埃奇沃思是那个时代真正伟大的经济学家,在前言中就巧妙地反驳了吉芬的某个谬误,“吉芬先生提出了一个论点……不大乐意接受别人的质询。我十分谦卑地提出下列反对理由”(埃奇沃思,1895年,第435页)。
1703719284
1703719285 [14]弗朗西斯·沃克写道,“来自剑桥大学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教授无疑是英国经济学家中的翘楚,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在复本位制和单一金本位制之间,他会选择复本位制”(沃克,1893年,第175页,脚注1)。
1703719286
1703719287 [15]“尽管从内心来说,我是一位国际复本位制论者,但是我一直把这个国家独自为复兴银本位制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看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样也是为了国际复本位制的实际事业。”(沃克,1896b,第iv页。)
1703719288
1703719289 [16]杰文斯就复本位制的理论观点所发表的最精彩和最简洁的表述出现在他的《货币和汇率机制》(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一书中[杰文斯,(1875)1890年,第137~138页]。费雪在《复本位制机制》(1894年)一文中引用了他的论述,并且在文中做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确切的分析。在文章完成后,费雪又增加了一条注释,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在这个新的注释中,他发现瓦尔拉斯“已经研究了几乎相同的问题,并且表达了几乎相同的结论”(费雪,1894年,第529页,注释1)。
1703719290
1703719291 [17]塞努斯基是法国著名的复本位制论者。
1703719292
1703719293 [18]十分有趣的是,杰文斯在另一个领域的预测,即煤炭的未来作用和可开采数量方面,同样大错特错(参阅杰文斯,1865年)。
1703719294
1703719295 [19]白芝浩同样怀疑法国会实行白银去货币化,事实上,法国在不久以后果然实行了白银去货币化的措施。
1703719296
1703719297 [20]1821年恢复金本位制并没有在英国终结货币本位之争,而美国在1879年恢复金本位制却终结了货币本位之争。“对1821年法案进行最坚决和持续攻击的,主要是银本位制或复本位制的支持者。”(费特,1973年,第17页。)在一本关于货币正统观念的书中,费特为介绍1825年危机反应的那个章节起了一个标题为“对复本位制的新支持”;他为另一个章节所起标题为“对银本位制和复本位制的好评”,其中写道(费特,1965年,第124页、第181页),“议会在银本位制或复本位制问题上所做出的最后重大的行动发生在1835年,但是,在1835~1844年,曾有人建议,白银应该在货币制度中拥有更长久的地位,而这种建议来自在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其他方面拥有广泛不同观点的群体。”之后,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和法国也转型至金本位制之后,并且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白银的黄金价格开始急剧下跌之后,“印度汇率出现波动而对英国造成的混乱,来自美国试图恢复复本位制的压力,以及由黄金价格下跌而导致的国内经济问题,都引发对实行国际复本位制的可能性进行认真的思考”(费特,1973年,第19页)。“一个意见分歧的委员会(在1887年任命成立)建议实行复本位制,但是,政府并没有推动这项提议,而且这项运动从来没有在国际政治的层面取得任何进展。”(费特,1973年,第19页。)
1703719298
1703719299 [21]最近有两篇关于复本位制的文章,可能是情况有所变化的迹象(一篇是罗卡斯在1987年发表的,另一篇是多德在1991年发表的)。
1703719300
1703719301
1703719302
1703719303
1703719304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上不为人知的大事件 [:1703717056]
1703719305 货币的祸害 第7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白银和中国
1703719306
1703719307 在《1933年农业救济法案》之托马斯修正案的授权下,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从1933年起实施美国白银采购计划,这是十多年来白银游说势力打着“为白银做点事情”的幌子施加巨大政治压力而取得的最终成果。农业游说集团支持白银采购计划,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赞同任何有助于导致通货膨胀并且随之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措施——在大萧条时期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另外,农业游说集团也需要白银游说集团的支持,推动在《1933年农业救济法案》中包含的其他价格上涨措施的实行,而罗斯福总统支持白银采购计划,主要是为了确保来自白银诸州和农业诸州的国会议员能够支持其他新政立法法案。
1703719308
1703719309 在政府采购白银之前,《1933年农业救济法案》中包含的其他价格上涨措施已经展现出推动通货膨胀的巨大能量。而且,在1932~1937年,白银采购的确推动了高能货币的增长,并以此促进一般价格水平上涨了14%,其中,批发价格甚至上涨了32%,而农产品的价格更是上涨了79%。
1703719310
1703719311 白银采购计划通过迅速推动白银价格大幅上涨而“做了点事情”,从而向白银生产者提供了大量财政补贴。但是,这项计划也推动了1934年还在实行银本位制的唯一大国——中国最终摆脱白银的束缚,也促使当时还在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其他主要国家,尤其是墨西哥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最终降低辅币中白银的含量或者甚至终止使用白银。因此,白银采购计划确保了白银最后完全彻底地退出世界货币舞台。
1703719312
[ 上一页 ]  [ :1.7037192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