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27719e+09
1703727719
1703727720 理论上,经济体不需要名义需求增长便可实现实际增长。理论上,如果经济体的实际增长率维持在每年2%,而物价水平每年下降2%,那么名义GDP增速为零。例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经济经历了温和的物价下跌。
1703727721
1703727722 但强有力的论据表明,持续通缩将危害现代经济。不同技能类别的实际工资水平需要根据消费需求和潜在生产率的变化灵活调整。当工资水平整体上升时,这种调整无须降低名义工资,因而相对容易实施。同时,维持温和通胀有利于偿还存量债务,因为如果价格水平下跌,存量债务的实际价值将上升。此外,如果通胀率过低或为负,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来刺激经济的能力将受到制约。假如价格水平每年降低2%,那么名义上的零利率意味着实际利率为2%。如果这一水平仍然过高,无法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与产能相一致,则必需实施负利率。但负利率是有限度的,否则将导致银行存款转为零利率的现钞和硬币。“零利率下限”严重阻碍了最优货币政策的实施。3
1703727723
1703727724 因此,人们普遍达成共识:理想的通胀率应处于低位但保持正值,通常认为以2%左右为佳。将通胀率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保持一致)相加,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年均增速应达到4%—5%的水平。
1703727725
1703727726 名义经济增长可通过以下三种相互独立的方式(但实践中有时会产生重叠)来实现:增加金属货币、政府的法定货币创造、私人的信贷及货币创造。某些情况(并非全部)下,财政赤字也能够刺激名义经济增长,即使需要发行公共债务为赤字融资。事实上,当且仅当私人或政府创造货币为赤字融资,或赤字最终导致私人或政府货币创造时,财政赤字才能产生持久的刺激效果。
1703727727
1703727728 金属货币
1703727729
1703727730 在纯粹的金属货币体系中,所有支付均通过交换黄金或其他金属来实现,信贷体系尚未发展起来,名义购买力受制于被选定为货币的金属可获得数量及其流通速度。4
1703727731
1703727732 在现实中,从来没有一个大型经济体单纯依赖金属货币,因为当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需要使用货币的程度时,必然也会产生某种形式的信贷创造。甚至早在正规银行体系出现前,个人和公司就已经开始相互投放信贷,为无须立即以金属货币结算的交易融资。菲利克斯·马汀在《货币野史》一书中描述了中世纪晚期的大量交易如何通过交换并清算不同形式的本票来进行融资。519世纪的英国采用金本位制度,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购买力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创造出来的。
1703727733
1703727734 但是,如果商业银行自发或根据监管要求将部分负债存放在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而中央银行依照规则按负债的一定比例持有黄金作为准备金,那么金属供给仍能对货币创造构成约束。因此,经济体的总购买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黄金(或其他货币金属)数量,而黄金则处于不断发现和开采过程中。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全球黄金供给增长有限,从而导致通缩压力,并造成深远的经济和政治影响;随后20年间,全球黄金产量大增,导致(至少是助长)了显著的通胀。在某种程度上,购买力取决于难以预知的新资源开采进程。
1703727735
1703727736 政府的法定货币创造
1703727737
1703727738 购买力也可通过政府发行法定货币(其价值源于政府的法律规定)来创造。如果政府印制的纸币具有公众认可的货币价值,政府便创造出有效的购买力。不仅如此,政府还可通过现代的电子化存单形式创造购买力。如第十二章所述,全额准备金银行是将全部存款存放在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假如政府维持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1%,那么支付这笔赤字只需将相应金额记入私人客户在全额准备金银行的账户中,同时相应增加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余额。这样,等值于1%GDP的新增购买力便进入经济的支出流中,货币供给也等额增加。6
1703727739
1703727740 纵观历史,货币和购买力经常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马可·波罗充满惊叹和神往地记述,忽必烈竟能以纸币创造出国家购买力。马可·波罗记载道:“他(忽必烈)强行命令帝国的所有行省、王国和辖区一律使用这种货币进行支付”。“忽必烈发行的货币数量如此庞大,简直可以买下世界上全部财富”。7早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历代君主就曾以普通金属制成的硬币作为法定货币。
1703727741
1703727742 法定货币能创造购买力,进而创造名义总需求。假定政府合理行使其创造法定货币的权力,理论上能够满足发达经济体名义GDP每年增长5%的要求,并同时维持2%左右的低而稳定的通胀率。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48年指出,与私人银行创造信贷和货币相比,法定货币创造,即以政府创造的货币为小额公共财政赤字融资,是实现经济稳定和低通胀的更有效、更可靠的途径。8
1703727743
1703727744 一些历史案例表明,成功而负责的法定货币创造有效刺激了需求增长。18世纪20年代,宾夕法尼亚殖民地通过印制纸币成功地刺激了经济。9日本财务大臣高桥是清发行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使日本告别了1931—1936年的严重经济衰退,并避免了过度通胀。10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部联邦发行大量绿钞以支付相当一部分战争经费,结果虽出现了明显通胀(五年的战争期间总计80%),但并未发展到恶性通胀的地步。11
1703727745
1703727746 而与此同时,南部邦联也通过印制货币支付军饷,但数量过于庞大,导致战争结束时通胀率竟高达9000%。由此可见,法定货币创造的效果关键取决于规模。正如亚当·斯密在谈到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时所说的,其发行纸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分寸得当”,“美国其他一些殖民地虽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但因分寸失当,造成的混乱远大于便利”。12
1703727747
1703727748 当代的津巴布韦以及20世纪20年代发生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恶性通胀表明,法定货币创造蕴含着政治经济风险。13一旦允许政府印制货币,货币发行可能会过度。
1703727749
1703727750 因此,所有发达经济体以及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对政府加以限制,使其不能任意发行法定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公然印钞为财政赤字融资成为一种“禁忌”:纵容这种行为将被视为有悖中央银行的职责,许多中央银行特别是欧洲中央银行的规定中明确禁止这种行为。
1703727751
1703727752 私人的信贷和货币创造
1703727753
1703727754 在发达经济体中,私人的信贷和货币创造是额外购买力和名义总需求的主要来源。这种现状不是公开的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而是长期发展形成的。为客户保管黄金的金匠发现,可将保管的黄金或证明黄金所有权的票据借出,于是逐渐演变成部分准备金银行,也即,银行持有的黄金准备金只占总负债的一部分。起初,这些负债大多以真正的银行券(bank notes)形式存在。直到1844年,英国的私人银行可自行发行银行券;而美国则持续到1863年。随后这一权限虽然受到限制,但银行创造信贷、货币和购买力的能力未受影响。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等值的。
1703727755
1703727756 因此,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有助于购买力持续扩张并与潜在产出相匹配。但这一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不稳定。19世纪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发生了银行危机,先是大量购买力被私人银行迅速创造出来,而后银行倒闭,银行券和存款分文不值,购买力随之蒸发。1921—1929年,美国银行体系扩大信贷投放,使存量货币增加40%;而在随后的1929—1933年,所有的货币增量抵消殆尽。14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亨利·西蒙斯目睹这场经济灾难后得出结论:“银行在繁荣时期发行大量货币替代物充斥整个经济,而后大面积的破产清算使繁荣瞬间成为泡影,这正是银行体系的本质所在。”15
1703727757
1703727758 于是,中央银行和监管者长期致力于减少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或抵消其负面影响。中央银行流动性便利旨在确保货币创造总量与商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减少银行破产可能诱发自我强化的购买力下降的危险。银行资本监管要求旨在减少单家银行破产的危险。许多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或贷款的一定比例持有中央银行准备金,从而限制私人的信贷和货币创造规模。16
1703727759
1703727760 但过去30年来,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大多不再重点关注私人的信贷创造数量及配置,转而开始担忧银行体系自身的清偿能力和稳健性。他们的政策理念逐渐与魏克赛尔的理论靠拢,认为只要维持低而稳定的通胀率,私人的信贷和货币创造数量必然是合理的。基于这一理念的中央银行政策造就了著名的“大缓和”,其间名义需求以合理速度增长,同时实现了低通胀率与稳定的实际增长率。然而,“大缓和”以灾难告终,因为信贷急剧扩张导致了过度杠杆、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时期的债务积压。
1703727761
1703727762 为财政赤字融资
1703727763
1703727764 法定货币创造被视为“禁忌”,而自由市场的私人信贷创造则引发了灾难。一些经济学家主张,刺激名义需求的另一种途径是发行公共债务为财政赤字融资,这种途径不需要任何私人或政府的货币创造。事实上,为财政赤字融资应视为应对需求不足的一种典型的“凯恩斯式”措施。17
1703727765
1703727766 这种措施真的有效吗?效果又是如何实现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但为财政赤字融资的刺激效果要长期维持,几乎必然需要以上两种形式的货币创造作为支撑。
1703727767
1703727768 如果政府扩张财政赤字,同时发行付息债券为其融资,那么最初并没有新的货币创造出来。一些家庭和公司响应政府号召,拿出现金购买债券,这些资金随即被政府花掉,以支持其超出税收收入的额外支出。货币供给并未直接增加,但私人金融资产有所增加,因为存量货币保持不变,而私人部门买入并持有了政府债券。
[ 上一页 ]  [ :1.703727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