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27769e+09
1703727769
1703727770 这种方法能否刺激名义总需求?经济学家对此仍有争议,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种观点认为,这起不到刺激作用,主要基于两种可能出现的效应。一是“挤出效应”,私人部门的投资或消费将有所减少,从而抵消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降低税收所产生的刺激效果。如果债券利率必须提高才能动员私人部门购买政府债券,又或者中央银行上调政策利率,以避免财政刺激可能引发的通胀,那么这种效应确实会出现。二是潜在的李嘉图等价效应(Ricardian equivalence effect),即根据家庭和公司部门的理性预期,当前的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税赋加重。于是他们削减投资或消费,储备资源以应对未来的税收增加。财政赤字直接产生的刺激作用因而被抵消。
1703727771
1703727772 鉴于这两种可能的效应,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财政赤字融资并不能有效刺激名义需求。18但是,如果这两种效应不同时出现,那么为财政赤字融资便可能产生刺激效果。如果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且中央银行受制于“零下限”,不能进一步下调利率,那么挤出效应将不会出现。19如第十四章所述,这意味着在2008年以后的特殊市场环境下,为财政赤字融资有可能达到刺激需求的效果。直接受惠于财政刺激政策的个体家庭或公司,其行为可能并不像李嘉图等价效应所预测的那么理性,公共债务扩张对未来产生的税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1703727773
1703727774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货币被直接或间接创造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仍有可能刺激名义需求增长。但如果自始至终没有产生货币创造,刺激效果将难以持久。即使人们最初忽略公共债务积累带来的后果,但在未来某个时期,政府需要实现财政盈余来控制公共债务水平。届时名义需求将受到负面影响,从而抵消最初的刺激效应。
1703727775
1703727776 因此,要实现持续的名义需求增长,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最初的财政刺激导致私人的信贷和货币创造永久性增加;二是在未来某个时点对累积的公共债务进行货币化,用不计息的法定货币取代计息的公共债务。20
1703727777
1703727778 所以,在现代经济体中,我们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永久性的名义需求增长:政府的法定货币创造或私人的信贷及货币创造。如果将印钞融资视为“禁忌”,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依赖私人信贷。及至2008年,这种依赖性终于酿成灾难。但这场灾难对经济理论及政策提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急剧的信贷扩张为何没有导致名义GDP过度增长?假如这种情况出现,那么以通胀率为政策目标的中央银行必然会采取措施应对。其次,要保证充分的名义GDP增长是否要求信贷快速扩张,以至于导致危机及后危机时期的经济衰退?答案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在现代经济体中,多数信贷对经济增长而言都是多余的。相反,其中一些被用于“投机”,另一些源于贫富差距扩大,还有一些反映了不可持续的全球失衡。
1703727779
1703727780 以信贷融资的投机
1703727781
1703727782 在发达经济体中,多数信贷被用于为购买现存资产融资,特别是为购买房地产融资。这类信贷并不必然会成比例地影响人们对当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类信贷完全有可能过度扩张,进而导致危机,同时却不引发通胀,也不为经济增长所必需。
1703727783
1703727784 这种可能性在凯恩斯的《货币论》一书中有所阐述。21凯恩斯关注的是“货币”的各种不同用途,但由于多数货币都来源于私人的信贷创造,其见解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信贷所产生的影响。22凯恩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交易:一种是购买当期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当期产出的货币价值(名义GDP)的函数,这个函数相当稳定”。另一种是“资本品或商品的投机性交易”或纯粹的“金融交易”。这类交易的价值“与当期的产出率没有明确关系”;“交易的资本品价格水平与消费品截然不同”。因此,为购买存量资本品融资的信贷扩张可能与当期名义需求增长无关,由信贷供给驱动的资本品价格水平可能明显背离当期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1703727785
1703727786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融资者、投机者和投资者”的活动。如第四章所述,在现代经济体中,多数财富体现为房地产和土地;对多数人而言,住房是毕生最重要的投资;银行信贷多数用于为购买现存房地产融资。因此,凯恩斯关于资本品投机与当期名义需求之间潜在脱节的深刻见解,是理解房地产信贷与资产价格周期的动态特征和影响的关键。
1703727787
1703727788 要理解这种动态特征,首先应考虑信贷全部用于为购买现存资产融资所带来的影响。假设人们向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二手房,那么住房价格将相应上涨,卖家的银行存款余额将会增加。信贷总量、财富总量和货币余额均有增加,但对于当期产品和服务的名义需求却不一定增长。
1703727789
1703727790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需要考虑间接效应。房价上涨使人们感觉更加富裕,一些住房所有者因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某些卖家在获得大笔现金后,可能倾其所有进行其他金融投资,通过一系列间接途径刺激实体经济的投资增长。
1703727791
1703727792 这些间接影响固然有可能存在,但绝不可能与新增信贷的初始价值完全相称。例如,2000—2007年,英国抵押信贷增长97%,家庭储蓄增加79%;住房财富总量增长105%;但同期名义GDP仅增长44%,年均增速5.3%,这与英格兰银行2%的通胀率目标大体相容。23
1703727793
1703727794 不仅如此,财富效应的重要程度可能受到财富分配的影响,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是不对称的。在经济上行周期,富人的房产进一步增值,但其消费支出可能大体维持不变;而在经济下行阶段,高杠杆的穷人面对净值缩水,可能会显著削减开支。
1703727795
1703727796 因此,用于为购买现存房地产融资的信贷创造刺激名义GDP增长的效果不及直接为新的实际投资或消费融资。理查德·韦纳的《日元王子》24一书以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为例,为上述差异提供了经验证据。作者将银行信贷存量和增量划分为两部分:为房地产融资的信贷以及为新的投资和消费融资的信贷。1982—1987年,前者年均增速高达20%—45%,房地产和土地价格随之攀升;后者年均增速约7%—8%左右,名义GDP增速与之相当。25虽然房地产信贷急剧扩张,但日本名义GDP增长并未加速,通胀率也未上升。这是日本后危机时期经历持续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重要原因。
1703727797
1703727798 凯恩斯将现存资产交易称为“投机”,本节也采用这一称谓。但从个体角度来看,购买现存资产通常并不是出于投机目的,而是普通家庭借入资金用于购置体面的住房。尽管这些为现存资产融资的抵押信贷与资本动员和配置无关,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它们毫无社会价值。如第四章所强调,房地产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对房地产的实际新增投资可能在全部新增投资中占据一大部分;抵押贷款使人生不同阶段的消费开支更趋平滑,促进了同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的住房交易,因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703727799
1703727800 然而,抵押贷款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个案中,在总体层面却加剧了信贷和资产价格周期,导致危机及后危机时期的经济衰退。因此,要建立一个低信贷密集型的更稳定的经济,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管理和控制房地产抵押信贷。
1703727801
1703727802 贫富差距、信贷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1703727803
1703727804 过去30年间,发达经济体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80年以来,美国收入最低的20%群体实际工资没有任何增长;而收入最高的1%群体则提高了2倍(如图7.1)。对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存在着广泛争议。产品与资本市场全球化显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新技术产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26此外,金融业发展本身也推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急剧增长。
1703727805
1703727806
1703727807
1703727808
1703727809 图7.1 美国平均收入增长趋势(1980年=100)
1703727810
1703727811 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World Top Incomes Database
1703727812
1703727813 贫富差距扩大不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导致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原因。贫富差距扩大使不可持续的信贷扩张成为维持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信贷扩张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1703727814
1703727815 “让他们吃信贷”
1703727816
1703727817 凯恩斯对发达经济体可能面临的长期停滞问题表示关切。他认为,“存在这样一种基本的心理学定律……平均而言,人们在收入增长时倾向于扩大消费,但扩大幅度通常要小于收入增长。”27他由此推论,当社会富裕程度增加,合意的总储蓄增长将快于必需的或合意的投资,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
1703727818
[ 上一页 ]  [ :1.7037277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