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57988
1703757989
欧洲之物则不可如此看待。对于海外的事物,李日华并非没有兴趣了解。事实上,他的日记里有多处论及他所听闻驶入中国沿海的外国船和外国水手。但来自外国的东西,在他的象征体系里没有一席之地。它们不具价值,只是引人好奇而已。相对而言,在欧洲,中国之物带来较大的冲击。在那里,差异使人想要拥有。欧洲人往往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空间,甚至更有过之,为此修正自己的审美标准。维米尔《在敞开的窗边读信的年轻女子》前景处所放置的那个盘子,是外国之物,而那盘子所置身的那张土耳其地毯,也是外国之物。那些东西未引来鄙视或不安。它们是美的,且来自制造美好且可以买到美物的地方。就这么简单,而光是这样就足以使之成为值得购买之物。
1703757990
1703757991
这类外国之物在欧洲人的居室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国人的居室里则没有。到头来,这个问题与审美或文化无关,症结在于各自能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更广大的世界。有荷兰官方全力支持的荷兰商人,当时行走全球,将足以具体传达世界另一头是何风貌的神奇东西,带回科尔克码头。代尔夫特人把中国的碟盘视为他们幸运的象征,幸福地在自家里摆出。它们当然美,而且荷兰家庭喜欢那种美所带来的乐趣。而中国碟盘出现于荷兰人家,也象征了看待世界的正面心态。
1703757992
1703757993
李日华站在家乡嘉兴的码头往海的方向看,除了看到饱受海寇侵扰的海岸,还看到什么?在他眼中,海外那更广大的世界是威胁的来源,而非美好未来或财富的来源,更不是喜悦或启发的来源。他没理由去拥有象征这一威胁的东西,把它们摆在书斋之中。反之,对欧洲人而言,冒再大的危险和成本去把中国货弄到手都值得。因此,“白狮”号沉没的四年后,舰队司令才会又回到南海劫掠西班牙、葡萄牙的船只,夺取中国船只,只为得到更多的中国货。
1703757994
1703757995
[1] 一袋胡椒重约12公斤。按照阿姆斯特丹每一旧磅(0.494公斤)0.8佛罗林金币的零售价,这批胡椒值364000荷兰盾。
1703757996
1703757997
[2] 译注:荷兰共和国的全称。
1703757998
1703757999
[3] 译注:旧长度单位,一里格约合五公里。
1703758000
1703758001
[4] 1603年,高寀派半官方的代表团前往菲律宾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地,以查明该地有座“金山”的传言是否属实。此举让西班牙人大为惊恐,生怕中国接着派兵入侵,于是大举屠杀城里的华人居民。三十六年后,屠杀华人事件再度上演,第六章就以此事为主题。
1703758002
1703758003
[5] 荷兰人替船取名时爱用狮名,特别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经营初期。随便举个例子,1609年就有艘叫“红狮”号的船驶往日本。荷兰人也用地名作为船名。“代尔夫特”号于1607年下水,往返果阿、爪哇三趟;1640年又建了一艘“代尔夫特”号。“中国”号于1608年停泊于香料群岛特尔纳特岛岸边时,沉没于暴风雨中;167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事务所下水另一艘“中国”号,船身比前一艘“中国”号大了1.5倍。相对的,葡萄牙人以女圣徒的名字命名武装商船,祈求她们的保佑。中国人以鸟的名字给船取名,希望船在水上如鸟般疾飞。
1703758004
1703758005
[6] 1606年一艘荷兰船——碰巧又叫“白狮”号——在圣劳伦斯河劫掠法国船时,法国国王向荷兰政府抗议,宣称荷兰人无权在他辖地以内贸易。荷兰人同意赔偿那些船只的船东损失,但也利用此次调查,顺势宣称他们想在哪儿贸易,就可以在哪儿贸易,法国人无权阻止。
1703758006
1703758007
[7] 编注:指柴窑所出瓷器。柴窑为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宋时称“柴窑”,所出瓷器尤佳。下文夏姓商人所谓“只在五代十国生产这类东西的某个窑”亦指柴窑。
1703758008
1703758009
[8] 译注:日式桌子。
1703758010
1703758011
[9] 编注:指《帝京景物略》。
1703758012
1703758013
[10] 编注:依照朱生豪译本。
1703758014
1703758015
1703758016
1703758017
1703758019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第四章 地理课
1703758020
1703758021
有一幅维米尔的画,轻松就可从中找出那正包围、入侵代尔夫特的更广大世界的蛛丝马迹,那就是《地理学家》(The Geographer,彩图4)。那幅画以维米尔的一贯手法呈现他的画室,我们看到同样的封闭空间,那是在维米尔画作里预期会看到的空间,明亮的窗户再度被画成以极斜的角度面对观者,因而完全看不到窗外街道的景象。但这一次,房间里东西杂乱,而且那些东西跃然指向更广阔的世界。维米尔在这里要表达的无关乎男女情爱(前两幅画的主题),也无关乎高洁人格的追求(那是我们不久就会探讨的另一幅画的创作源头)。这幅画主要表现另一种追求,表达想了解世界的渴望,而这里的世界不是房间内部的世界,甚至不是代尔夫特的世界,而是商人和旅行家正在进入,正从那里带回奇妙东西和惊人新消息的广大世界。那些东西迷住人的眼睛,那些消息占据人的脑海,而维米尔那一代才智不凡之士,正尽情吸取那些消息,开始用全新的角度打量世界。他们要拟定新的量度标准,要提出新的理论,要以大至涵盖整个地球的宏观眼光,小至深入幽微、开始揭开一滴雨水或一粒微尘的神秘内在的微观眼光,建造新的模型。
1703758022
1703758023
1703758024
1703758025
1703758026
1703758027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1703758028
1703758029
彩图4 约翰内斯·维米尔,《地理学家》(法兰克福,施塔德尔美术馆)。《天文学家》的姊妹作,很可能是受托绘制,描绘一名有学问之人,而那人可能是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墙上维米尔签名底下,注明1669年,这虽是后来加上,却有可能就是此画的绘制年代。
1703758030
1703758031
1703758032
1703758033
1703758034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这就是《地理学家》的主题。因此,这幅画给予观者的感受有别于维米尔其他的画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以一贯手法围绕着一个人物来构图,那人正专注于自己的事,目光未投向观者。但其他画作里那种让观者仿如置身画中人旁边的亲切感,不见于此画。我们的目光被引向那个停下来沉思的地理学家,一如被引向那个读信的年轻女子,但我们未能进入更深的心理层面。或许维米尔想通过《地理学家》[和其姊妹作《天文学家》(The Astronomer)],展开新题材的创作,但不是很清楚如何让这个知性的场景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对观者,或对画家本身来说,那股想借由描绘世界地图来认识世界的热情,终究不如想借由爱来了解另一个人的热情更引人入胜。或许,委托维米尔画这两幅画的人希望通过它们呈现对科学知识的新渴望,而维米尔对这样的主题提不起劲。甚至,委托作画的就是画中的人,而最合理的猜测,这个人可能是代尔夫特的布商、测量员、博学之士——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703758035
1703758036
列文虎克这个姓就是他的地址:“狮门旁那个角落”,而狮门就是《代尔夫特一景》中那对城门右边的第一个城门。他最为著称的事迹就是以透镜做实验,因此被今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就文献来看,维米尔和列文虎克没有直接往来,但就间接证据来看,他们是朋友的可能性很大。他们两人同月出生,住在代尔夫特的同一个区,又有共同的朋友。对于那些质疑两人是朋友的人来说,这三点大概还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看法。但是在维米尔死后,列文虎克扮演了关键角色。维米尔死时,他的绘画和艺术品经销事业都处于低潮,死后两个月,遗孀卡塔莉娜不得不申请破产,市政委员会接到申请之后,即指派列文虎克管理维米尔的遗产。从另外一幅肖像画来分析,这位推开桌上的土耳其地毯,手拿测量用的两脚规,俯身在地图上的男子,就是列文虎克。即使不是列文虎克,此画推崇的也正是列文虎克那一类的人。
1703758037
[
上一页 ]
[ :1.7037579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