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7682e+09
1703776820 “嗯……我内心觉得还是不能扔掉,”莎伦·费齐曼解释道,“但现实情况是空巢清理公司这样做也需要成本。我们得花钱买箱子,还得花时间运输和捐掉这些东西。况且慈善机构一定会接收这些东西吗?”
1703776821
1703776822 如果她希望在扣除雇用员工、提供清理服务和转售服务所需的成本外,这门生意还能营利,那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直接扔掉就好,但扔掉这些东西还是有些痛心。
1703776823
1703776824 并非只有莎伦为此苦苦挣扎。在古德维尔、救世军、教堂、犹太跳蚤市场以及每次车库旧货出售成果不佳时,人们都在考虑莎伦的员工提到的类似问题。
1703776825
1703776826 人人都想得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创新的、可持续的方案能够带走你弃之不用的东西,而不用支付费用,你的东西还能得到无限循环利用,但这基本上是异想天开。与此同时,东西越来越多也意味着,要制定一种创新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从经济角度看越来越难以实现。一些消费者想得到安慰,想知道他们用过的物品仍然具有价值和用途;但总有一天,他们不得不接受事实:所有物品都终将消亡。
1703776827
1703776828 “我有个推测,”我对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空巢清理公司的发展壮大,你们扔掉的东西会更多。”
1703776829
1703776830 “扔东西是一种煎熬,真的很煎熬。”她回答道。
1703776831
1703776832 “人们非常希望他们的东西最终得到了回收利用。”
1703776833
1703776834 “没错!”
1703776835
1703776836 “这是本能。”
1703776837
1703776838 “是的,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
1703776839
1703776840 但是到底该做什么呢?
1703776841
1703776842 重要的一点便是,什么也不做。莎伦·费齐曼和现存的二手行业,无论是古德维尔还是抹布制造商,如今都已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且利润可观。他们的再利用模式早于环保运动、整理风潮,也早于婴儿潮一代退休之后二手物品大量进入市场的浪潮。这些从业者不需要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说要有改变,那也是鼓励他们继续前行,成为他人的榜样。
1703776843
1703776844 然而,人类废弃物过多带来了情感、经济和环保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仅靠空巢清理公司及其同行是无法解决的。因此,还需要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1703776845
1703776846 回收利用——该过程将旧物变成新材料,用于制作更多新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正如我在《废物星球》中写的那样,尤其是作为一种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回收利用并不完美。无论制造商怎么说,没有东西能实现百分百回收利用(比如,每台智能手机大约有15种金属根本无法回收)。大多数更复杂的物件,小到手机、大到沙发都由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部分组成,从中提取出可回收部分的经济和环境成本很高,所以垃圾填埋和焚烧通常是更明智的选择。
1703776847
1703776848 这并不是唯一的问题。使用回收纸造书,比使用原纸浆所耗费的能量和原材料更少,但总还是要耗费一些能量和原材料。事实上,物品回收利用减轻了消费者对于消费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负罪感,而且降低了原材料的总成本(回收原材料的成本比使用原纸浆的成本低),这实际上可以促进更多的消费。[1]“物品回收”在我们所熟知的3R原则(减少原料、重复利用、物品回收)[2]中排第三位。也就是说,它是在最佳方案(也许是最差方案)中排名第三的办法。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知名品牌宣称其产品能够回收利用,其实不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在帮助关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者减轻负罪感。
1703776849
1703776850 另一种日趋流行的解决办法(至少在富裕国家是这样)在于进一步践行“减少原料、重复利用、物品回收”的原则。这种办法就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提倡改变以购物为中心、让家里堆满东西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物品精简到必需品的范畴,远离亚马逊等购物网站和商场。
1703776851
1703776852 我在写这本书时见过许多清理行业的专业人士,在频繁接触过大量物品之后,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极简主义的做法。吉尔·弗里曼是一位职业整理师,她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和顺搬家公司工作。当我问她,她家里是什么状况时,她回答得很直接:“我们不买东西,不把东西带回家。我们已经拥有需要的所有东西了。”
1703776853
1703776854 她试图用这种方式过不一样的生活。她向我解释道,相比在婚礼或其他情况下送给别人礼物,她更喜欢直接包红包或是送餐厅礼券。
1703776855
1703776856 我对此感同身受。为了写这本书,我四处走访,尽管我不是什么购物狂,但是参观旧货店和房屋清理的那些经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物品囤积情况。我很快意识到,我所珍视的那些东西,通常对除我以外的其他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便释怀了,并开始克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1703776857
1703776858 特别是想到有那么多美国人可能和我有同样的顿悟时(或许正是在读过本书之后),我就觉得很有意义。某些发展趋势还是积极向上的。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全球几十亿人口不必去买相机、电视机、家庭音响、手提电脑、DVD、CD、磁带、录像带或是相册(可能在未来某一代的观念里,纸质照片会和肖像画同样有意义)。
1703776859
1703776860 是的,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去物质化”。去物质化也会带来大量过时的、难以回收的智能手机,但看看古德维尔店里那些成堆的VHS录像带、CD、DVD、黑胶唱片、固定电话、VCR和其他一些智能手机可以取代的东西,看看它们大部分都堆在那里没人要的样子就会发现,智能手机的出现不失为一种进步。
1703776861
1703776862 然而,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受追捧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抑或是其他个人的消费选择,都不能改变两个既定事实。首先,尽管极简主义(以及日本的整理艺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畅销工具书的主题,却未能对全球堆积的物品产生太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些书越来越多,反倒激励了人们(为腾空的房子)添置更多东西。其次,即便是在环保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消费型经济以及消费型生活方式也并未消失。
1703776863
1703776864 例如,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初期,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市场营销师都注意到,出生于1982~2014年的千禧一代[3],比上一辈人买的汽车和房子都要少得多。一种广受欢迎的说法称,千禧一代更愿意接纳共享经济和服务,比如优步和爱彼迎提供的共享乘车和共享房屋服务。比起买东西,他们更愿意购买体验,比如为旅游付费。主流媒体中流行一种乐观的解释,称人们愿意分享而不是独占,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气候变化以及环保意识增强的影响。
1703776865
1703776866 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千禧一代相比独享更乐于共享,其实只是因为口袋里的钱不够花。高额的房租、不堪重负的学生贷款,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长期经济低迷,都削弱了千禧一代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进行大宗消费的能力。在他们的父母看来,大宗消费是成功人生的标志。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他们也会买很多东西。
1703776867
1703776868 实际上,2018年美国银行一项有2000名成人参加的调查[4]显示,千禧一代中,有72%的人认为买房是重中之重,比旅行、结婚、生孩子都重要。另一项消费者调查发现,尽管千禧一代能接受拼车,但在自己名下没有车的千禧一代中,有75%的人想买车。[5]同时,大西洋彼岸,欧盟正在进行的一项有关共享经济的调查项目[6]发现,千禧一代“只有当共享平台提供了比传统服务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品时,才会对共享平台感兴趣”。这至少可以说明,与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同龄人相比,欧美国家的千禧一代并无多少不同。大家都想消费。
1703776869
[ 上一页 ]  [ :1.703776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