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827426e+09
1703827426
1703827427 可移植性
1703827428
1703827429 康奈尔大学的一群科学家研究了经常为人引用的电影台词的特点。研究小组开发了一套计算机程序,分析了IMDB网站或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用户打了标记的数千句对白。程序对比的是具体一部电影里常为人引用的台词,以及同一电影同一人物所说的同样长度的台词。
1703827430
1703827431 他们的看法是,最叫人难忘的台词适用于各种场合。比方说,《大白鲨》里的名句,“你需要一艘更大的船”(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可移植性就很强;你可以用它暗示你需要更多的资源(跟水有没有关系无所谓)。我最近在一场有关大数据的演讲里用过这句台词。
1703827432
1703827433 其他科学研究也证实,能在多种背景下展示一个概念,对可回忆度的提升很重要。例如,研究人员希望参与者记住“巧克力”这个词,他们反复多次给一组参与者看这个单词本身,又向另一组参与者在不同的背景下重复这个单词:巧克力棒,巧克力蛋糕,巧克力奶。后一组参与者对这个单词记得更清楚,有可能是因为多种背景帮助他们创建起了多条检索线索。
1703827434
1703827435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事情,是因为环境里没有足够的线索或触发因素来刷新记忆。如果记住“巧克力”这个词很重要,那么,当你看到“蛋糕”或“牛奶”的时候,你大概会想起来。你和他人分享的大多数概念,都有着栖息之所;它们在真实的环境里有代表。一些物体或想法,可以生活在多种栖息地。举例来说,如果我说到“花”这个词,你或许可以想到田野里的花、商店里的花、别人桌上的花、别人头发上插的花,甚至别人嘴里衔着的花(如果你想到的是一曲性感探戈舞的话)。但如果我说的是“冷冻食品过道”,你大概只想得到一种环境:超市里。
1703827436
1703827437 你现在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出自电影《卡萨布兰卡》)这句台词可移植性很强了:你可以把它用到各种背景里,许多背景也都可以触发它。有时候,重复性强的对白指的是一种很具体的背景(“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出自《卡萨布兰卡》;或是“我有种感觉,我们再也会不到堪萨斯了”,出自《绿野仙踪》),但其含义非常普遍,仍然可以到处移植。
1703827438
1703827439 让我们对适合多种背景、可由多种背景触发的对白跟只适合具体环境、故此触发因素较少的对白做一番比较。在电影《社交网络》里,有这样一句台词:“100万美元不够酷。你知道什么才叫酷吗?10亿美元。”但有多少人能把这句台词用到真实环境里?有多少环境线索能触发我们使用这句台词?
1703827440
1703827441 商业环境下信息便于重复的例子有哪些呢?我记得施乐加拿大分公司的一位销售副总裁反复对团队说,“漂亮收尾。”这是一条根植于个人经验的信息,他才刚刚完成了一场600英里的自行车抗癌骑行活动。我记得Metaswitch的一位营销高管在电信行业搞了一场活动,主题句是“拿定主意”(原文为“Make the call”,也有“打电话”的意思,放在这里一语双关),邀请合作伙伴们改变技术,迎合新的消费习惯。我记得麦当劳的运营副总裁在刚晋升后激励自己的新团队“最美好的一切尚未到来”。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运用于多种背景。
1703827442
1703827443 该怎么设计可移植性强、又可以在多种环境里找到线索的信息呢?你可以从撰写一般性陈述句入手,少用人称代词或不定冠词,句子的时态使用一般现在时。如果《大白鲨》的台词变成了“你需要那艘更大的船”(You’re gonna need the bigger boat),那就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况了。又或者,麦当劳的副总裁说,“食品行业最美好的一切尚未到来”,这就削弱了它的可移植性。
1703827444
1703827445 但凡你需要可重复信息,问问你的受众能否把内容带到不同的背景中去。人们能不能在超市、健身房、宠物寄养中心,甚或是有陌生人拿着剪刀靠近你的新发廊里重复你最喜欢的信息呢?愿原力与你同在。
1703827446
1703827447 如果我们能在多种不同的背景下灵活地使用它,
1703827448
1703827449 就说明信息具备可重复性。
1703827450
1703827451 永恒的吸引力
1703827452
1703827453 一条消息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也可以历经岁月的流逝而持久。你愿意被记住多久呢?如果项目或推广活动结束之后,别人只能在短短几个月里重复你的信息,你能接受吗?你希望同时代人在许多年里都能重复你的内容,哪怕你早就迈步向前了吗?又或者,你希望别人一辈子都能重复你的信息,哪怕你已经辞别人世?
1703827454
1703827455 如果你想撰写一条永恒的信息,那么,你就是希望创造一段“经典”。什么是经典?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跳出认知神经科学的定量研究,到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人类学家给出的定性见解里去学习。和只对个体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不同,其他科学家研究的是集体动态。如果你的信息历经时间而不朽,那就意味着它成为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1703827456
1703827457 任何经典(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口号、一件衣服、一个姿势、一句笑话),都有着持久的影响力。举个例子,历史学家理乍得·史密斯(又名司马富,Richard J.Smith)回顾了世界文学佳作,认为有三点能让一部作品跻身经典。不管我们想创造什么类型的信息,这份简单的指南都能让我们受益。史密斯提出:
1703827458
1703827459 第一,作品必须聚焦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找出人类的根本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某种指导。
1703827460
1703827461 第二,它必须以优美、动人、难忘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并配有刺激和诱人的画面。
1703827462
1703827463 第三,它必须细致入微、全面而深刻,反复进行谨慎的研究,以求洞穿最深刻的奥秘,揭示最了不起的智慧。
1703827464
1703827465 这三点同样适用于短消息。比如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常为人引用的对白:“我妈妈总是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你应该看得出它怎样满足了上述三项标准。它跟一个人类的根本问题有关:人无法完整地预见未来。它在你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精神画面。它的隐喻值得反复回味。
1703827466
1703827467 我对商业信息做了分析,就史密斯提出的这三点而言,它们常常会在至少两点上栽跟头。据我所知,大多数商业沟通人士很擅长确认、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可很多人却无法以优美、动人、刺激的方式来解决它们,还滥用复杂性。他们创造的复杂信息,并未提供你每次都想回过头来思考的深刻东西,也并不能带给你新的“有所发现感”,哪怕你之前看过,相反,他们会创造一条能“淹死”你的复杂信息。
1703827468
1703827469
1703827470
1703827471
1703827472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阅读经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一书中列出了一份更长的经典作品特点清单。以下几点,对史密斯的清单做了补充。在卡尔维诺看来,如果一本书满足以下条件,则可称为经典:
1703827473
1703827474 ●它想对读者说的话,不让人感到筋疲力尽。
1703827475
[ 上一页 ]  [ :1.7038274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