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827526
What do we call a tree that grows from acorns?[Oak]
1703827527
1703827528
一棵树上长出了橡子,这是棵什么树?[橡树]
1703827529
1703827530
What do we call a funny story?[Joke]
1703827531
1703827532
一个故事很逗乐,它叫作什么?[笑话]
1703827533
1703827534
What sound does a frog make?[Croak]
1703827535
1703827536
一只青蛙怎么叫?[哌哌]
1703827537
1703827538
What is another word for a cape?[Cloak]
1703827539
1703827540
披肩还可以叫成什么?[披风]
1703827541
1703827542
What do we call the white part of an egg?[???]
1703827543
1703827544
鸡蛋的白色部分叫什么?[?][1]
1703827545
1703827546
如果第五个问题你能回答出“蛋白”(albumen),那就跻身少数人的行列了。大多数人都会回答“yolk”(蛋黄),因为经过了其他答案的引导,“yolk”这个词更容易脱口而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才能抛开这种下意识反应。“蛋黄现象”表明,人对认知资源是很吝啬的,他们喜欢浅层次地处理信息。
1703827547
1703827548
认知流畅性显然是有益处的,较之让人觉得处理困难的句子,让人感觉流畅的句子,它在人们心目中也更讨喜、更有价值、更准确。然而,不流畅同样是有益的,因为它唤起了认知屏障(违背直觉),从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处理。举个例子,在一项研究中,教授给一组学生布置了一套阅读起来很流畅的工作表和PowerPoint幻灯片,而给另一组学生布置了一组阅读起来不流畅的资料。后者拿到了较高的考试分数。
1703827549
1703827550
1703827551
1703827552
1703827553
信息不流畅的另一优势是,它鼓励我们忽视表面性质,关注更深刻的意义。这促成了抽象思想的产生。通常,我们处理刺激的时候,既可以具体地再现它,也可以抽象地再现它。比方说,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它分为7部,19章,806页;我们也可以从更抽象的角度去想:这是一部悲剧,探讨的是一位已婚女士对一个年轻人的激烈之爱。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我们发现刺激难以处理,它们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显得极为遥远,因为这种模煳,我们会更专注于它们的总体和抽象性质,而非其具体特征。抽象性质邀请我们更深层次地处理信息,这有助于回忆。
1703827554
1703827555
不流畅反而加深了受众的关注。
1703827556
1703827557
整个信息里都应该充斥着不流畅吗?当然不。和其他辛苦活一样,不流畅持续下去,会带来实际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减少了认知资源。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克制。在注意力可能会衰减时,来上一轮爆发式的不流畅,效果极佳。
1703827558
1703827559
我记得,一家技术公司的CEO告诉我,他希望公司年度用户大会上的听众们记住这句话,“创造透明的文化”。虽然语法很简单,但用词还不够独特,这让句子显得很陈腐,可预测,而且还让听众产生了一种“好像从前听人说过”的感觉。听众会把它当成耳边风,转眼就忘掉。如果搜索“创造透明的文化”这个说法,你大概会得到9000万条链接。于是,他把句子改成了“用科技说出你的想法”。语法仍然简单,但出人意料的措辞(把“说出想法”跟“技术”结合起来)制造出了一丝不和谐的声音,在企业背景里引起了额外的关注。
1703827560
1703827561
“不流畅”要求人给予额外关注。简单的语法让消息令人难忘,因为它是按程序性记忆编码的。两者结合使用,令你的信息无法忽视。
1703827562
1703827563
自适应连贯性
1703827564
1703827565
记忆过程存在许多悖论,其中之一根植于“追溯过去发生之事”与“试图将之纳入当前自我需求”之间的张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记忆是自适应的。它帮助我们多活了一天。
1703827566
1703827567
有时候,记忆是随机的。你正照常过着日子,突然,脑海里弹出一件事,比方说那个星期你发烧了,或者是《爱之屋》的歌词。另一些时候,你会检索完成任务、促进对话、强调要点、跟某人创建情感纽带所需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存是有动机的。
1703827568
1703827569
既然我们渴望创建可重复性强的信息,我们必须要问:什么样的动机会促成信息的重复呢?有时候,我们记住事情并加以重复,是为了取悦自己;也有的时候,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取悦他人。让我们先来看看内部动机。
1703827570
1703827571
一些科学家认为,记忆是自我的数据库。为便于讨论,让我们看看自我怎样再现一组积极的目标和相应的自我形象。我们从记忆中检索与当前目标、信念和自我形象有着连贯符合性的东西。我们自我调节记忆,以求实现稳定性。研究证实,记忆和当前的自我之间的协调匹配,带来了高自尊和幸福感。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从进化的角度看,不能紧密跟踪准确经历的记忆系统,并不有助于人的生存。故此,这里存在一对互为矛盾的需求(张力):一方面,要让保留下来的事实尽量准确,就跟原本的经历一样;另一方面,要让不断变化发展的自我保持连贯性。
1703827572
1703827573
我曾和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CEO合作做一份演讲稿,论述顶尖的国际企业怎样恢复传统的客户满意度。在该演讲中,我们平衡了两种需求,一是维持“自我”连贯性的需求(任何提供卓越客户满意度的企业都有这样的需求);二是发掘怎样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场所(比如在线空间,它可能欠缺人情味)做到这一点的需求。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把记忆的适应性和动机性结合了起来:为人们提供一条既符合现有模式、又教会他们怎样发展的信息。
1703827574
1703827575
大多数商业内容都可以视为对研究人员口中“自适应连贯性”的反映,这就是说,我们只保留那些能最大化生存概率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记住事情的要旨就已足够的原因。你兴许还记得多年前度假或生病的事情,但记不清具体细节。你的记忆将这些经历简化为寥寥几条能确保生存的概念性轨道,比如“夏天别去亚利桑那州”或者“不能忘了吃早餐”。你的大脑让连贯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平衡。连贯性跟长期记忆挂钩,而准确性往往是短期的。哪怕你一天里经历了许多事情,可除非它们能跟连贯性所需的长期目标整合到一起,否则很多记忆都会被遗忘。
[
上一页 ]
[ :1.7038275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