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851590
瑞夫斯加的是哪几个字呢?“这是春天,而……”
1703851591
1703851592
所以牌子上的字连起来变成了:这是春天,而我是个盲人。
1703851593
1703851594
瑞夫斯赢了赌局,我们也学到了一堂课。
1703851595
1703851596
清晰来自对比。在这个故事中,乞讨者的牌子打动了公园里的人,靠着鲜明的对比,赢得了他们的同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说服研究领域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称此为“对比原则”。有了对比,我们往往能更好地理解事物。西奥迪尼在过去30多年的研究中,重铸了学者和从业人士对影响力的认识。他的核心见解之一就是,对比能在说服的每一个环节里发挥作用,甚至放大说服的力量。
1703851597
1703851598
清晰对比的5大框架
1703851599
1703851600
今天,信息不对称逐渐变成了信息近乎对等,买家能够轻松地获取信息,所以卖家必须有所作为,才能避免成为不相干的“局外人”。
1703851601
1703851602
这就是为什么你提出的最重要问题应该是:与什么相比呢?你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阐明其优点,从而引出这个问题。
1703851603
1703851604
有关设定对比框架的学术资料数量庞大,有时甚至互相矛盾。但以下5种框架能够有效地实现清晰,帮你打动目标对象。
1703851605
1703851606
少即是多
1703851607
1703851608
人人都喜欢选择。然而,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好事太多会变成坏事。哥伦比亚大学希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和斯坦福大学马克·莱珀(Mark Lepper)做过一次著名研究。
1703851609
1703851610
全新销售实验
1703851611
1703851612
他们在加利福尼亚门洛公园的一家高档杂货店设立了摊位,请购物者品尝不同口味的果酱,并希望他们随后购买。第一个摊位提供24种口味的果酱。一个星期后,艾扬格和莱珀又设立了一个摊位,只展示6种口味的果酱。不足为奇,选择范围多的摊位吸引了更多的顾客驻足。
1703851613
1703851614
但研究人员分析了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果酱之后,结果却令人吃惊:“他们似乎挑战了经典人类动机心理理论和理性选择经济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假设。”消费者参观了有24个果酱品种的摊位之后,只有3%的人购买了果酱。而在选择更为有限(6种果酱口味)的摊位上,30%的人都购买了果酱。换言之,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从24种口味减少到6种,反而提升了销售量。
1703851615
1703851616
再来看看最近的一次研究。研究要求被试假设自己想学德语。接着,研究人员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人只能在575美元的在线德语课程中和449美元的德语软件包中作出选择。另一组可以选择同样的575美元在线课程,449美元的软件包并外加一本德语字典。第一组中49%的人选择了软件包;第二组却只有36%选择了软件包,尽管跟第一组比起来它更划算。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为产品添加一个廉价项目,可能会导致消费者丧失消费意愿。”很多时候,附加选项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减分项。
1703851617
1703851618
在一个充满了选择和替代品的世界里,清晰是如此重要,这就是原因所在。限制人的选择余地,框定人的选择范围,帮助他们头脑更为清晰地看待这些选项,而不是让太多的选项压垮他们。著名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对建筑设计的评价,也适用于打动他人:少即是多。
1703851619
1703851620
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体验”而不是“物品”
1703851621
1703851622
经济学家按照人们购买物品的性质,对市场上的消费品做了分类。割草机和汉堡包属于不同的类型,汉堡包和按摩服务又属于不同的类型。但社会心理学家往往按照我们的购买意图来进行分类。人们购买一些东西,“主要意图是获得……一种具体的东西,使之成为自己的财产”。另一种则是体验型购买,“主要意图是获得……可供经历的一件事情,或一连串的事情”。
1703851623
1703851624
一些研究表明,购买体验比购买物品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感。科罗拉多大学的里夫·范波文(Leaf Van Boven)和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对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做了调查,请他们回忆自己近来购买的东西,受访者压倒性地报告说,体验型购买比物质型购买让他们更快乐。就算让人们思考自己将来要买的东西,他们也会预料到,体验比物质商品能让自己更感满意。
1703851625
1703851626
这种现象可用若干因素加以解释。例如,我们对物质变化适应得很快。一辆全新的宝马豪车,3个星期前让我们兴奋异常,现在也无非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但在加拿大西海岸徒步小道上跋涉的经历,却始终在我们脑海中徘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大多会忘记当时的小烦恼(野外蜱虫太多一类的),只记得更高层次的愉悦(壮观的日落)。体验还成了我们聊天、讲故事的素材,帮助我们和他人建立联系,深化我们的个人认同,而这两者都能提高人的满足感。
1703851627
1703851628
故此,从体验的角度来为销售构建框架,更容易让顾客感到满意,更容易实现重复销售。如果你卖汽车,别再一味强调驾驶座椅上的真皮坐垫如何如何。相反,你要向买家指出,有了这辆车,他能做些什么——去新的地方旅行,拜访老朋友,在回忆里留下一段美好的时光。
1703851629
1703851630
善用标签效应
1703851631
1703851632
如果你学过经济学,经历过冷战,或玩过几局桌游,应该熟悉囚徒困境。基本情节如下:A和B都因犯罪被捕,但警方和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定他们的罪。于是他们决定将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开审讯,对他们施加压力。如果A和B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轻刑。如果他们都坦白,两人将分别蹲6个月的大牢。但如果A招供,B保持沉默,B将入狱10年,A当庭开释。反过来说,如果B招供,A保持沉默,A蹲10年大牢,B当庭开释。显然,A和B合作的结果会更好,也就是说,两个人都牢牢闭上嘴巴。可只要有一方信不过另一方,他就是在冒险:伙伴可能会背叛他,害他长期入狱——这就是所谓的两难困境。
1703851633
1703851634
全新销售实验
1703851635
1703851636
2004年,以色列跨学科研究中心、美国空军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社会科学家招募被试进行这一博弈。但他们把博弈改了个名字。他们对一组被试说,这是“华尔街博弈”;而对另一组被试说,这是“社区博弈”。把“标签”改成没有害处的样子,这小小的把戏就能显著改变人的行为吗?绝对能!
1703851637
1703851638
在“华尔街博弈”中,33%的被试选择了合作,重获自由。但在“社区博弈”中,66%的被试实现了互利结果。标签帮助人们解答了“与什么相比”的问题。它把游戏放入背景当中,暗示了目标期待,改变了近一倍人的行为。
1703851639
[
上一页 ]
[ :1.703851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