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992444e+09
1703992444 张清坡认为他们作为一线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员工多的时候确实比较麻烦,他们这些班组长都不断强调,作业员只要看到不良,不管懂不懂,都必须先叫他们,他们就在第一时间进线(48)。当时从韩国东友来支援的人也都在,双方关系比较好,确实教了京东方人不少东西。张清坡从B1开始,自认为学得比较好,而且认为只有学得多,处理问题才能比较多,对公司的帮助也多。他觉得现在的作业员对技术的掌握和认识还不够深刻,好多人就是只满足于做一件事。他认为,既然公司提供了这个平台,就要好好抓住机会——“说句不好听的,即使从这儿走了去其他公司,也是带着技术走的,而不是空手而去。”当然,如果在京东方学好了,可能会有一个很高的提升,不管是从职级上还是职务上都有提升。最开始时会有困难的过程,但只要咬牙挺住就会有好的提升。他认为京东方对普通工人的发展规划还是不错的,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按照这样一个个台阶,顶住压力就能往上走。
1703992445
1703992446 2012年8月,张清坡被调到合肥8.5代线(B5),负责检讨设备。当时B5的制造方面需要检讨一些制具及其人员,B3的领导就把他推荐过来。张清坡解释说,“技术部负责购买设备,我们负责车台、柜架等生产辅助设备,包括更衣室怎么布置,要什么样的规格。检讨的时候经常讨论这个合适不合适、合理不合理。”2013年4月,张清坡和另外十几个人到B4实习一个月。他这样描述了京东方内部的实习情况:“现在京东方各个工厂的实习已经成为非常好的办法和传统——建B3时派人到B2实习,B4成立的时候派人到B3实习,B6也到B3实习,而B5也到B4实习,现在是B8的人到B5实习。无论在哪里实习,各个工厂都认真传授自己最核心的东西。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我们公司至少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平台。以前去国外学习不仅成本高,而且学到的东西可能还不一样,语言还不通,看到设备还不让拍照片。现在在自己的工厂里,如果确实需要拍照片,有个审批就让拍,可以带走。”这段朴实的话可以清楚地让外人理解,京东方的力量源泉是什么。2012年年底,作业员出身的张清坡评上了工程师,2014年初又通过竞聘被提拔为检测科的科长。他觉得有这样的机会,责任感更大了。他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就一句话:“有激情,多一点坚持,多一份责任,就会干得比别人好。”
1703992447
1703992448 刘华峰是吉林松原人,1981年出生(49)。他是2005年10月通过社会招聘加入京东方的,在B1的阵列分厂做干刻工程师。加入京东方之前,他在另一家单位工作了一年,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结构设计,跳槽的原因是那家单位经常拖欠员工工资。刘华峰一直是生产现场工程师,多年来他都是从早上9点多进线,一直跟踪到设备PM什么时候完,最后一个出来的。他之所以能评上资深高级工程师,是因为他一手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某设备的一个元件总是造成产品被污染,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换元件——“价值几十万元的元件就直接扔了换个新的。”他后来想,为什么不尝试换一种方法改进?结果他一试就把问题解决了。他的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似乎与他的失败经验更有关系。刘华峰还记得在B1时,一批产品的一个参数被一位工程师改错了,结果出了废品。当时需要用一台设备把每4张玻璃分组处理,选出做错的玻璃进行报废。刘华峰跟着一个同事把报废的玻璃一张一张地砸,砸了一下午(共砸了280张玻璃),到后来他站得腿都软了。一张玻璃如果做成成品的话,当时能卖1万多元人民币,而生产出残次品就是因为某工程师把一个“0”和一个“1”改颠倒了,这件事让他刻骨铭心。他提到以前的一位领导说过的话:“咱们都是砸了很多钱,犯了很多错误,才培养出一个好的工程师。”他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1703992449
1703992450 2007年的时候,有一次刘华峰倒班时在办公室玩游戏(那时因产量不高而压力较低),被一位领导抓到了,说玩游戏要被开除。但另一位领导说,刘华峰平时工作都挺努力的,把他留下来吧。虽然没被开除,但刘华峰心里还是有个坎,情绪很低落。把他留下来的那位领导跟他谈心,对他说:“你在这里工作,努力不努力都是工作,学习不学习也都是工作。我认为你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应该努力地学习。”这次谈话对刘华峰的触动特别大,他说:“我为什么来B6,也是因为他来的(当年把刘华峰留下来的领导成为B6的一个部长)。我不是出于感恩,而是他当年对我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机会。出于对他的认同感,我按照他说的来做,随着我这么做下去,突然觉得学到很多东西,突然觉得自己变成科室里最重要的一个人。”
1703992451
1703992452 2011年底,刘华峰主动申请来鄂尔多斯的5.5代生产线(B6),但领导不让他走,要求他必须好好培养B1的干刻工程师。他又做了一年后再次申请并得到批准,于2013年3月调入B6。刘华峰要求到B6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B1已经是成熟的产线,在技术上突破有难度了。B6的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非常新,对他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我们搞TFT的人来说,LTPS和OLED的技术就相当于殿堂级的。”此外,调动后他成为管理岗,直接从资深高级工程师成为负责干刻工艺的科长,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他的科室有25个人,其中有一个是从韩国公司挖过来的资深高级工程师,还有一个是在天马工作过两年的人,其余的22人都是2012年和2013年的应届毕业生。
1703992453
1703992454 到了B6之后,刘华峰只要有时间就会进生产现场,但更多地转向寻求方法,学习怎么去管理,怎么让业务流程更规范。在2012年和2013年,他都做了生产管理标准化,为整个阵列分厂写了范本,其他的科室都是按照他的范本做。刘华峰觉得他到B6之后的最大收获是和人的交往。他刚来B6时认识的人很少,遇到事情时都不知道各部门的领导是谁。现在他都基本熟悉了,既包括阵列、成盒、模组等,也包括动力、技术安全、采购、物流等方面的人员,更容易进行工作协调。通过建立起工作伙伴关系,他现在感觉沟通很顺利,遇到困难时可以商量大家怎么去做,如何一起克服,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刘华峰也逐渐学会怎么去领导他的科室。当他手下的20多名工程师还在各个工厂实习时,他就给他所认识的领导或工程师打电话,询问每个实习者的性格,以便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和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的需要,先行做工作分配。他解释说:“这个工作分配很重要,因为前期不能让所有人趴着没事干,要让个别人先担当起来,树立榜样的力量。但这样做的话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有的人当了设备担当,有的人没有,就会产生情绪。那么就让他做其他附属设备的担当,或当主设备的副担当。”他也学会了怎么批评手下:“有时候我在宿舍和同事们一起喝喝酒,有些不适合在工作场合说的话就在那时说。如果在工作时候说一个人的缺点,打击会蛮大的,但在大家喝酒聊天的时候说,我感觉大家更容易接受。”
1703992455
1703992456 刘华峰顾不上考虑以后再回北京的事,他说:“公司没有说过什么时候让我回北京。我怎么也得等到B6很成功、一切走上正轨之后再想别的事情。我现在没时间去想别的,我连着上了12天班,连着好几天加班到晚上8点多,还有一天加班到11点。周日休息了一天,这周又是连续6天的班。”在设备安装阶段,需要对设备安装的问题进行统计,所以报告特别多。刘华峰和同事们经常吃完晚饭才回到宿舍,“抽根烟喝杯水,然后写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再睡觉。”在访谈他时,他的工作已经转向工艺调试——“现在是必须盯着去做工艺,盯着跑rope run(工艺联调)。一点一点投入物料,看工艺流程能不能一点一点跑开,看设备的整体情况怎么样,就是看玻璃基板从投入到产出能做到什么程度。”
1703992457
1703992458 刘华峰已婚,孩子都4岁了,妻儿都在北京。他说一个人做出任何决定都有一定的成本,他来这里是为了来学习并寻求自己的发展——“说心里话,对于项目建设来说,我来或者别人来可能都有帮助,但对于他自身来说,来鄂尔多斯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期望值。”他问家人:“我是在B1继续做我的资深高级工程师,还是来B6在新的领域和岗位上学习,来拓展我的新能力?”他认为作为1981年出生的人,正是需要有冲劲的时候,所以他对家人说,他要过来尝试一下,学习一下。他说他爱人对他过来没有什么意见,他到鄂尔多斯的外派津贴也挺高的,如果时间允许,也能承担一个月飞一两次回北京看家人,所以还是挺好的。
1703992459
1703992460 对于京东方的前景,刘华峰说了一段朴实但深刻的话:“我在B1亲身经历过公司只有一条产线的阶段。亏损时我也感觉到心灰意冷,后来一点点现金流为正了,一点点盈利了。原来只做一个产品,不管亏损、盈利都得做,现在则可以去转型,关键是我们的转型还能成功。在市场有压力的时候,我们挺着,当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也能赢利。再回过头来看,我对B6也有前所未有的信心。我感觉每一条产线都应该这样,从最开始的建设到一点点地夯实自己的技术能力,有自己的长短板,取长补短就有希望。市场是我们预期不了,但竞争力是我们自身的。竞争力高了,盈利就有希望。”公司的进步及其带来的个人进步会导致认同感,所以他也讲了自己的感受:“前几天我们开中秋晚会。最后唱司歌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下,发现主席台上的人在唱,下面的人也在唱,我当时看着挺激动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员工对公司的认可,就像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在唱国歌一样。”
1703992461
1703992462 刘国梁是“85后”,山西人,2009年7月从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毕业时加入京东方,成为B1阵列分厂的湿刻工程师(50)。他以前并不了解京东方,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听老师讲京东方在北京市的“背景”比较大,发展前景大。刘国梁是一个肯动脑子的人,他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掌握现有技术,然后开始自己去想一些东西并付诸实践。2011—2012年期间,他在湿刻设备方面提交过4个专利和五六个改善提案,包括机械手结构的改善;在湿法刻蚀设备上做了个设计(增加恒温的装置),通过更好地控制药液的温度而提高了工艺设备的效果;唯一的发明专利是设计了一个新的拱刷结构。
1703992463
1703992464 刘国梁也是自己主动要求调到鄂尔多斯5.5代OLED生产线(B6)的。他觉得B1比较成熟,工程师只能局限在很固定的套路里,能体现自己想法的空间和个人上升的空间都较小。如果要继续“往上走”,就得自己出来负责一个“摊子”,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于2012年6月调到B6项目组,当时在研发中心(CTO组织)办公,主要工作是做设备结构——根据京东方对生产线的设计,对供应商的设备设计提出要求和修改。那段工作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是刘国梁最累的一段时间,也是他对TFT技术的理解真正产生升华的阶段。他说,以前对设备结构的理解是很粗糙的,但这次的工作是要了解供应商的设备,所以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不一样了。B6采用的技术和生产的产品都是京东方没有经历过的,所以设备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方式和布局,都需要京东方的工程师在理解设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和要求。刘国梁说,这段工作相当于他把所有的东西又彻底地重新学了一遍,很累但也很升华。
1703992465
1703992466 2013年4月,刘国梁进驻B6。由于B6的湿刻部分缺人,刘国梁来到鄂尔多斯后就被任命为副科长,而科长是一位社会招聘来的韩国人。他的科室现在有22个人,除他和科长之外,其中有工作经验的只有1个从深圳招聘来的,其余的全部是2012年的应届毕业生(以本科毕业生为主),都在各个分厂(B1—B4)实习了10个月。刘国梁觉得他们的成长速度还是有点慢,所以他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把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和其他科室有专长的人拉过来给他们做讲座,差不多每两周就会搞一次——“对他们这拨人,我们是按照绝对主力来培养的。”
1703992467
1703992468 刘国梁在鄂尔多斯进入了他为自己定义的“实践期”——即公司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使他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理念特别是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应用于实践。他根据在B1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要求供应商对设备做出修改,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措施是在湿刻工序中专门增加了几个等待单元。这项改进是根据他在B1有过的玻璃报废经历。在湿刻工序,如果设备在报警时停下来,玻璃就会一直泡在药液里面,时间一长玻璃就废掉了。为避免这种情况,刘国梁和他的同事们就在制程中增加了几个缓冲环节:一旦设备有报警的话,玻璃会继续往前走,但经过缓冲区时会停在出口处,这样经过湿刻的玻璃会全部都走出去,停在等待单元,就不会使加工过的玻璃报废。访谈他时,这个改进正在等待实际运用。
1703992469
1703992470 但刘国梁也有过失败经历,特别是在与技术工作非常不同的建厂过程中,其中给他留下最大教训的经历是他负责的化学品供液(turn on)。在工厂准备刻蚀前(试生产),他以为只要几个部门协调好、管道接好,阀门一开化学品就供液了,但在要做刻蚀供液时他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供液准备被检查安全不达标。原因是他们前期对化学品的安全管控工作没有准备好,包括要准备一些安全物品、安全备件,还要有产线里的应急措施和应急方案,也要有冲身洗眼器等应急工具(一旦化学品溅到身上可以去洗)。刘国梁原以为是动力来负责安装这些器具,但没想到需要他推动动力去做。他说自己当时就懵了,带了两个工程师和动力、技安环保还有安全的部长就连轴转,找人安装洗眼器、领取安全防护用品,做审批、签文件,一天一夜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但还是使供液推迟了一天。刘国梁得到的教训是:第一,很多事情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要多听他人的意见。他以为自己确认到的东西就没有问题了,但还是存在他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主动去提前找问题。平时利用与其他部门人员在吸烟室抽烟的时候就多和他们聊,他们说的很多东西确实都是自己没想到的。第二,准备的时间不能仓促,他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会给自己多留1—2天时间,然后再提前1—2天去做,这样一旦遇到事情都能及时去对应。第三,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积极努力、正确面对、不要抱怨,一直推着往前走,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1703992471
1703992472 刘国梁的快乐是看到他负责的设备一点点安装起来,包括前期准备的工作如地板确认和钢梁结构确认。新来的工程师在实习的分厂没有经历过设备安装过程,他带着大家在产线里面一点点地搞出来。当他看到设备一排排地放在车间里面时,心里充满成就感。至于来京东方后的最大收获,他觉得是在管理和处理事情方面的个人能力成长。他在技术部门工作,做好技术是基础,但技术出身的人经常容易更偏向于去做事。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的部长就会提醒,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了,不应该光想着自己去做事,更应该想着怎么带领大家去做,怎么向领导去展示。他喜欢京东方的地方正是这种文化,领导会关心个人的能力成长,“在你走偏方向的时候会来纠正你”。刘国梁说,B6是一个成长比较好的地方。
1703992473
1703992474 刘国梁对于回北京的事是这样说的:“就京东方这种发展速度,我觉得回北京的可能性很小了。”就目前趋势看,不管是LTPS、Oxide,还是OLED,在北京建厂的可能性都不大。在鄂尔多斯,LTPS刚刚起步,技术稳定后做AM-OLED,全都稳定后就过去五六年了,而那时的北京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了,所以回北京的可能性很小。他的想法是在鄂尔多斯留下来,或者是调到其他地方去建新厂。他还有两个妹妹,小妹也在外面工作,而大妹则留在山西老家陪着父母,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刘国梁是2012年年初结婚的,妻子也是京东方的员工。他说妻子本来不喜欢鄂尔多斯,但他告诉她说,如果不经历B6这样的历练,在北京一直待下去就废了——“她是被我揪过来的”。
1703992475
1703992476 与前面介绍的4位工程师不同,刘国梁没有经历过京东方最困难的时期。他入职时正值京东方开始大举扩张,于是成长就是他最直观的感受。他说自己的成长与公司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公司的成长,也谈不上个人的成长——“我从现行的中国教育体系出来后,能够作为一个有本事和社会打交道的人,还是京东方教我的。”他也对自己的公司充满自信:“在国内液晶行业,京东方的技术首屈一指,这是毋庸置疑的。”
1703992477
1703992478 陈健是一位业内少见的女工程师,时任合肥8.5代线阵列分厂的工厂长助理总监(51)。她是黑龙江人,1977年出生,1999年从齐齐哈尔大学工业学院毕业后到山东工作了两年,又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得就是TFT薄膜)。陈健在2004年硕士毕业时,正赶上京东方招人。她参加了笔试,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但是没有人通知结果。她认为又遇到性别歧视,一气之下,就按照从同学处得到的办公室电话号码,选了“吉日”给总经理刘晓东打了一个电话。刘晓东一接电话,陈健就“慷慨激昂地”做了自我介绍,要求给一次面试的机会。刘晓东当时就让她把简历传真过去,第二天她就被通知去面试。面试是刘晓东亲自做的,他一进屋就说“你就是陈健啊”。当刘晓东问她要做生产技术还是做开发时,陈健表示愿意到生产部门。她说凭读研究生时做的一些课题是可以进研发部门的,但她当时觉得定位低一点可能会给领导的印象更好。
1703992479
1703992480 2004年7月,陈健到京东方光电报到,进了薄膜工种(阵列段)。因为比别人晚入职一个月,没去成韩国。当时建线已经开始,于是她一边接受培训,一边进产线清扫地板。培训结束后,部长开会让新员工选择科室,坐在前排的陈健也没多想,第一个蹦起来举手说:Sputter!其实她那时还没见过Sputter的设备,也不了解其工作性质是什么,只是读研时知道它的原理。和她一起入职的一个女同学听她这么一说也报名要去,结果两个女生很不幸地被分到这个不适合女生的工序。阵列段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CVD(化学气相沉积),另一个是Sputter(磁控溅射)(52)。CVD是做维护,不需要太多的体力活,但做Sputter要拿30斤重的东西,每天一次装上去、卸下来,还要爬高。后来那个部长对陈健说,他当时其实想让她去CVD,因为她是难得学了薄膜专业的硕士,而且半导体行业以CVD为主——“你怎么选择Sputter啊,我看你站在设备旁边那么瘦小,感觉很辛酸。”
1703992481
1703992482 陈健在北京5代线干到2009年,当了组长,中间也被派去日本和韩国研修。与我们访谈过的多数工程师的经历不一样,带她的韩籍科长平韩秀是个心特别宽的人——“只要你肯学,他就愿意教。”陈健说他是韩国专家中不那么把资源掐在自己手里的人,放手交给你干。陈健直到今天还很感谢他。
1703992483
1703992484 合肥6代线上马时,陈健没有想去,因为她家在北京,还有了孩子。过了些时候,她原来的韩籍科长到6代线后总是找不到合适的Sputter人选,就问她愿不愿意来合肥(53)。陈健那时已经觉得在5代线没什么挑战了,而且她在航天系统工作的丈夫是安徽人,觉得到合肥工作挺好。唯一让她犹豫的就是孩子,不过她当时想,按照京东方外派的惯例,到合肥干几年也就回北京了。2010年4月,陈健调到合肥,爱人也被安排在京东方的合肥背光源公司。当时B3正在建设,Sputter科马上需要有一个人主持工作,她被任命为副科长。
1703992485
1703992486 陈健在6代线从副科长升到科长,再升到副部长。她说因为升迁比较快,所以看起来似乎很顺,但实际上挺累的。当时科里就她一个领头的人,带的是8个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满产后科里达到30多人)——“我当时想怎么办呢,如果我自己再没有什么经验的话,那这个科室还怎么运行?所以那时基本上是我先去做每件事,做上手了,再交给下面的工程师,带一带让他上手。”陈健那时觉得自己挺苦的,回家有时忍不住了就跟爱人哭一下——“但是你没办法,哭是哭了,最后还要把事情干了。”陈健说自己是比较要脸面、比较好强的人,这个行业里的女性很少,她周边全是男人,本来就弱势,再什么事都得求人家,就更没什么威信可言了。于是她就硬挺,挺不住的时候再去找平韩秀部长。部长当时把很多资源都交给她,让她自己选供应商。陈健那时一天睡4个小时,有时候还24小时连轴转。但是没办法,她不像其他科室可以有人倒班。直到她把工程师培养出来,情况才好转。后来她发现自己对整个产线的了解比从B1过来的高级工程师还多——“我觉得那句老话说的真是没错,‘吃多少苦,就一定会有多少收获。’”
1703992487
1703992488 2012年下半年,领导希望她调到正在建设中的合肥8.5代线(B5)。她开始没有答应,但不久领导又提出这件事,陈健还是没有同意。她担心自己只是一个副部长,还是女的,调过去又管韩国人又管中国人,怕难服众。可能是有领导跟董事长说了这个情况,后来王东升出差到合肥来时见了几个人,其中就有她。王东升只问了陈健一句话:“你觉得是到B5有挑战性还是在B3有挑战性?”陈回答说当然是去B5有挑战性(王东升显然给陈健下了个套)。然后这事儿就变得没什么商量余地了,刘晓东在电话里对陈健说:“什么有底没底的,过来适应一两个月,然后肯定就行!”陈健不能再拒绝。2013年1月,她“很忐忑地”过来了。不过,陈健称自己有个很好的特质,就是比较简单,每做决定之前肯定是特别矛盾,翻过来调过去连觉都睡不着,但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什么,就只会去想怎么克服困难。
1703992489
1703992490 为调动陈健而“惊动”这么多的领导甚至王东升是有原因的,当时新建产线的阵列技术部门因为主要依靠外籍专家而出现了问题,所以公司领导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中国工程师顶上去。陈健说:“就像大刘总说的,我就是来扫雷的。”她到B5后扫的第一个“雷”是主设备的通信。京东方以前在阵列段一般都是让主设备供应厂家来做主机通信。但新来的外籍专家过来后,引入了一个提供某种设备的韩国企业做主机通信。当时恰逢董事长要求把这种设备的软件能力列入京东方生产技术中心的能力建设项目,外籍专家认为既然京东方以后要做这种设备的软件,就把做主机通信软件的工作“撇给”毫无经验的京东方项目组,理由是国际领先企业就自己编这种软件(专门有编程的部门)。陈健来后发现模式变了,立刻追问主机通信的软件编程,结果发现这个工作根本没做——外籍专家与京东方软件项目组实际上处于“僵持状态”,但又无人报告实际情况。她又派人再问主设备供应商是否做了,回答是没有让做,所以也没做。再咨询主设备厂家愿不愿意由那家韩国企业提供主机通信功能,结果是所有的大型设备供应商都不愿意,因为这样做会被迫开发新软件对应它,反而增加成本。此外,阵列段有三四十种设备,那家韩国企业要同时面对众多编程规则都不一样的厂家,而每个主设备都非常复杂,短期之内根本没有办法实现。陈健当机立断,在向领导报告后,紧急开大会布置变更,恢复由主设备供应商做主机通信,让那家韩国企业只负责自己设备的软件,结果还好。她说,如果这个“娄子”不解决的话,阵列段当时根本就转动不起来。
1703992491
1703992492 这个“娄子”的根源是外招的外籍专家不了解京东方的整体工艺基础是什么、设备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陈健说,要承认外招专家可能会带来新的元素,可以把日韩企业和中国台湾企业的一些优秀东西带过来,这是好事;但对外招专家的东西要有选择地采用,中国工程师要担起这个职责。全盘依靠外来专家肯定会出问题,如果中国人能牵制他们的话,很多事情就会更完美。客观地讲,不得不依靠外籍专家的原因是中国工程师太年轻,但京东方又必须尽快有自己的人顶上来,于是那些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们就必须承受更大的压力、吃更多的苦,以便在更短的时间里能够担起责任——只有从他们当中产生出科长、部长和工厂长的时候,京东方的技术能力才成长起来。
1703992493
[ 上一页 ]  [ :1.703992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