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992702e+09
1703992702 价格波动的基准水平发生“位移”,说明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力量只能来自供给方面。在2010—2012年期间,全球市场供给方面的唯一明显变化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扩张。恰恰是在这一轮价格下跌期间,中国工业经历了两次新建高世代线的投产期,第一次是京东方的6代线于2010年9月投产(10月量产并在2011年4月达到满产),第二次是京东方的8.5代线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分别于2011年6月和8月投产(分别于2012年7月和9月达到满产),而这两次投产期与价格持续下跌中的两次陡降在时间上高度吻合(见图7.4)(32)。
1703992703
1703992704 当然,单纯的产能增加并不一定引起“结构性”变化。但是,如果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扩张改变了产业的成本结构,全球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就不可避免,而中国工业扩张和价格基准“位移”的同时发生,恰恰说明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的成本结构确实随着中国工业的扩张而发生了变化。当价格下降到较低水平致使大多数国际厂商亏损的时候,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却能够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赢利(2012和2013年),说明它们比在位的国际厂商更适应新的价格基准。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预示着这个工业的市场竞争条件被永远改变,从此每一家业内企业都必须接受新的“宿命”——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是新“宿命”的促成者,而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1703992705
1703992706 纵观全球产业格局,产业成本结构的变化是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在2011年全面亏损的根本原因,这个判断尤其可以被日本工业的态势所证明。在早期阶段,创造了这个工业的日本企业凭借技术垄断维持高价格和高利润,但也因此而形成了高成本结构。韩国工业的崛起首先冲击了由日本企业所塑造的产业成本结构,迫使日本工业向中国台湾企业转移技术,以使台湾成为自己的低成本液晶面板供应基地。即便如此,曾经是TFT-LCD工业主要创造者之一的夏普仍然保持着与韩国双雄一拼高低的心气,而它可以这样做的主要条件就是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而且仰赖进口的中国市场,这其实就是夏普如此在意中国工业动向的原因。中国工业的扩张使夏普的“中国梦”终成泡影,尽管它从南京6代线上狠狠地捞了一把而且想继续捞。夏普迟迟不能摆脱困境的真正根源是日本的TFT-LCD工业已经无法适应正在形成的新的产业成本结构。而它的困境无非是表明,当中国工业的扩张再次改变了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的成本结构后,日本工业已经很难在传统的大宗液晶面板市场上保持优势。
1703992707
1703992708 但正如新技术领先者三星和LG所经历的,转向具有更高附加值潜力新技术的过程没有那么容易,至少没有预期的那样快。从2012年1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到同年9月的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三星和LG都展示了55英寸的OLED电视样品,并透露两家公司的产品将分别于2012年的夏天和下半年上市。但当2012年结束时,三星和LG都没有能够实现在这一年推出OLED电视的承诺。2012年9月4日,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发表署名Vlad Savov的文章猜测说,使用寿命可能是厂商迟迟不推出OLED电视机的原因。2013年2月7日,韩国《朝鲜日报》商业版报道说:“去年2月三星电子以2011年大规模赤字为理由分拆了以一万七千名职员构成的LCD事业部。他们也认为以后的LCD市场会渐渐没落,OLED市场将快速形成。但是在这个重大决定之后独立运营的LCD事业部的盈利曲线开始上升(注:图7.3的数据即源自此报道)。与三星电子的预料不同,OLED电视时代没有到来。三星电子计划在去年末之前批量生产OLED电视,但是因为目前生产性问题仍然存在,目前还没有进行市场销售”(33)。2013年4月,LG率先推出55英寸的全高清OLED曲面电视,每台价格为1.5万美元(如今已降至4000美元左右);6月,三星终于发布55英寸超薄曲面OLED电视,每台价格约为1.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万元),售价与竞争对手LG相似(34)。
1703992709
1703992710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大尺寸OLED技术的开发遇到困难的同时,液晶技术仍然在高速发展。低温多晶硅、氧化物、高分辨率、窄边框、低功耗、透明显示等新技术的应用,使TFT-LCD在产品性能和成本竞争力方面不断提升,在大尺寸领域以4K×2K的超高清技术最为典型,而在小尺寸领域则以高ppi值最为典型,这些突破使得AM-OLED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据媒体报道(35),国际市场上第一款4K电视是2011年底东芝推出的55英寸产品。2012年1月,索尼、松下、东芝和三星、LG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展出了55或65英寸的4K液晶电视。同年8月,索尼率先在中国市场上推出4K电视。由于海峡彼岸的奇美、友达和此岸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迅速跟进4K液晶技术,到2013年初,TCL、长虹、海信、创维、康佳、海尔等中国彩电企业也纷纷推出4K电视,到年中50英寸4K电视的售价已降至8000元左右(36)。由于忽视了液晶面板的发展,韩国双雄反倒成了4K电视上市的迟到者,只能面对市场份额被蚕食而奋起直追。2013年9月,LGD的CEO韩相范称,LGD将扩大UHD(超高清,即4K液晶屏)产品线,推出全线UHD面板产品并积极与中国电视厂商合作,一同推动UHD市场发展。但那时LGD在中国市场推出的4K电视只有84英寸一款,且价格高达14万元一台,国内消费者并不买账(37)。特别有趣的是,当4K液晶电视被推出后,被认为能够很快替代液晶的OLED技术却达不到使用传统非晶硅TFT的液晶显示就能达到的4K分辨率,而OLED电视的售价却是4K液晶电视的10倍。直到2014年7月,LG才宣布开发出来分辨率能够达到4K的OLED显示屏,但不仅比4K液晶技术晚了差不多3年时间,而且其实际性能尚有待市场的验证。进入2014年,4K电视的市场销售似乎面临起飞。虽然目前中国还缺乏4K的片源、信号传输和内容的全产业链,但政府的介入已经预示4K电视普及阶段的到来(38)。液晶技术的持续进步使OLED全面替代液晶的前景更加遥远。
1703992711
1703992712 2014年5月,媒体上出现“日韩企业放弃OLED电视”的传言。2014年5月9日,韩国《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三星电子更改了计划,近期趋势也证明它承认之前的判断有误。三星曾认为OLED电视将成为牵引市场的新成长动力,但到2014年,它的想法似乎有所改变。该报道援引三星电子消费电子部门社长尹富根的话说:“OLED电视拥有好的技术潜力,但是为了接近消费者需要更完整的技术。距离普及应该需要3—5年的时间。”于是三星电子决定在未来集中精力于以LCD技术为基础的UHD TV。三星显示也暂停对大型OLED面板的新投资(39)。一家中国媒体则报道称,松下推迟OLED显示屏的量产计划,索尼暂停OLED电视研发,三星已取消年内建设电视用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的计划,并且暂时将不再发布新OLED电视机型,于是日、韩彩电企业中仍致力于OLED电视研发工作的就仅剩LG电子一家(40)。三星立刻否认了关于自己“放弃扩产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的传言(41)。但该报道援引业内人士分析,三星可能会改变技术路线(技术轨道)。此外,三星确实把主要精力投向争夺4K电视的市场,毕竟眼前的红烧肉比还够不到的牛排更重要。
1703992713
1703992714 到目前为止,业内无人否认OLED显示技术的性能优势,也无人否认OLED替代液晶的前景,但同样肯定的是,业内已经无人相信OLED能够很快替代液晶。本书反复强调的主题:新技术刚出现时往往是粗糙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而这个改进过程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回顾液晶工业史(见本书第四章),以液晶显示替代CRT显像管的想法起源于1960年代,而液晶显示器真正大规模地替代CRT显像管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才实现的,前后花了漫长的40—50年时间。液晶对于CRT显像管与OLED对于液晶之间的不同,是后两种技术同属半导体显示(即都需要TFT的控制),所以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因此,多种显示技术并存才可能是未来长期的状态。即使OLED显示最后替代掉液晶显示,这个过程也比人们所想象的更“漫长”。
1703992715
1703992716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也迅速加入了OLED技术的研发。京东方从2010年就正式开始了对OLED的研发,到2013—2014年已经推出了从中小尺寸到55英寸的AM-OLED显示屏样机;她在鄂尔多斯的AM-OLED生产线已经投产,经过生产低温多晶硅驱动的液晶屏的过渡,将在2015年开始生产AM-OLED显示屏;而合肥8.5代线的氧化物TFT生产线和大尺寸AM-OLED实验线都开始试产。华星光电也开始研发OLED技术,并于2014年4月宣布将在武汉建设一条6代AM-OLED生产线。于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不仅在规模上成长起来并改变了产业成本结构,而且主动参与到新技术演进的过程之中。
1703992717
1703992718 毫无疑问,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已经崛起。但这个结论仍然带给我们尚未回答的问题: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为什么能够崛起?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改变产业成本结构?它们又为什么能够跟上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步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下一节的主题。
1703992719
1703992720
1703992721
1703992722
1703992723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1703989354]
1703992724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第二节 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时刻
1703992725
1703992726 由于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是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的,所以这个事件令国际竞争对手、中国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感到“意外”。于是,这个工业为什么能够崛起、为什么能够改变全球产业的成本结构以及为什么能够迅速参与新技术的演进,就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1703992727
1703992728 从本书所记录的实际过程看,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不是由什么必然的“规律”或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发生于中国企业以及相关各方战略行动的激烈互动过程。如果从企业之外的结构性条件去寻找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原因,无论是把这些条件抽象到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还是具体到相应的技术基础、产业链的组成以及融资条件等,中国在本书故事所发生的阶段都不可能发展这个工业。换句话说,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不是中国经济结构性条件(如人均收入水平等)的结果,而是以企业为主的战略性行动的结果。
1703992729
1703992730 中国曾经流行过一个“国际产业转移”的说法,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比较优势论”的逻辑,说的是随着发达程度导致的成本变化,发达国家的产业必然会向发展中国家(中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故事之所以对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特别有吸引力,其实就是因为省事——他们以为吃饱了坐在沙发上剔剔牙缝,中国就可以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这不过是在依赖引进技术发展工业的时代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为什么人均收入水平足够高的美国和欧洲没有发展起半导体显示工业?为什么人均收入水平足够低的中国到现在也没有发展起来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甚至连在发达国家被列为“中等技术”的汽车工业也还是以组装外国品牌为主?这个故事抽象掉了技术和工业竞争的过程,既说不清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顺顺当当地进入一个工业,更说不清企业在进入本国原来没有的工业时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经济学家讲的故事是一出没有王子的“王子复仇记”。
1703992731
1703992732 中国企业的战略行动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所有那些不利于这个工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如缺乏技术和产业基础以及社会的冷漠等)是被企业的战略行动所克服的,而所有那些有利于这个工业发展的结构性条件(如下游工业提供的市场潜力、社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被企业的战略行动所发掘或动员起来的(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总之,即使所有的结构性条件都有利于一个工业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对这个工业的发展产生作用也只能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发展这个工业的战略行动,何况当存在许多不利的结构性条件时。于是,理解中国工业崛起原因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已经被日、韩企业和中国台湾企业所主导、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全行业亏损、国际主导厂商发动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条件下,开始扩张的中国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行动才使自己经受住竞争的考验?由于京东方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主要力量(其产出从2011年以来一直占中国工业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主要以京东方为例,并把其战略行动置于全球工业竞争过程的情景中,来分析导致中国工业崛起的原因。
1703992733
1703992734 推动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第一个战略行动就是中国企业以自主建线的方式坚决扩张。有关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所有“偶然性”——即我们从理论上所称的“战略性”——都可以追溯到京东方的行为上。京东方是中国显示器工业中第一个自主建线的企业,进入该工业后经历过两轮亏损,但一直不为各种困难和非议所动,在一种不同寻常信念的支持下坚持到迎来大规模扩张的时刻。本书已经详细介绍了这个过程,这里不再多说。但值得指出的是,京东方在完成第一轮扩张之后(以合肥6代线和北京8.5代线的建成为标志)仍然坚持扩张,继续建设鄂尔多斯5.5代AM-OLED线、合肥8.5代线和重庆8.5代线。当时液晶面板市场的价格持续走低,韩国双雄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技术竞争,而京东方自己还未走出亏损状态,所以做出继续扩张的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东升之所以没有被各种流言所左右,正如本书第六章“‘寡人’王东升”所分析的,是因为他在“太上老君的炉子”里被炼过。经历过两次技术替代和进入液晶工业之后的磨难,京东方的决策者早已成熟起来,何况他们还发展出一个关于自己企业的“理论”。全行业亏损和新一轮技术竞争的“乱局”,恰恰就是王东升提出“半导体显示”概念的背景。在甚至连新一轮技术竞争的发起者都被技术的不确定性搞得迷茫之时,王东升以这个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毫不犹豫地坚持完成第二轮的扩张,于是世界大变。
1703992735
1703992736 在京东方以后进者地位进入TFT-LCD工业之后,走的每一步都遭到中国“聪明人”的非议,何况做出如此之大的“手笔”:当京东方开建5代线时,坊间立刻传出5代线已过时的说法;当京东方开建6代线时,媒体开始宣扬这条线“未投产已落后”;当京东方建成8.5代线后,各路“聪明人”又以日韩企业开发OLED技术来证明京东方再次“落后”。但比这些“聪明人”的议论更能证明真相的是竞争对手的行为:2009年夏末,触发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对中国技术封锁一夜崩塌的“扳机”,是京东方向高世代线扩张的行动;2011年之后,日本工业的退守高端、韩国双雄在新技术竞争中的“坎坷”以及台湾工业在新技术和低成本双重夹击下的危机,同样是源于京东方大规模扩张的冲击(这个冲击的能量因华星光电的成功而更大)。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全球显示工业之技术和市场条件的大变,比任何中国“聪明人”的议论都更能证明,京东方在2009—2015年的大规模扩张是无可争辩的正确决定,是全球显示工业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1703992737
1703992738 华星光电的成功也是决策坚决的结果。对于决策者——深圳市政府和TCL集团——来说,发展TFT-LCD工业是多年的愿望。在经历了多年与外资谈判未果之后,原来计划依靠引进生产线的深圳项目在2009年年中已经进入死胡同。回顾那个历史关头,选择自主建线是一个“千钧一发”的决定。只是在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主导厂商才会放缓脚步并释出技术资源,如果不抓住这个被中国财经媒体称为“生不逢时”的机会窗口,深圳市和TCL恐怕再无发展这个工业的可能。市领导的大胆和坚定、TCL领导人的精明和雄心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刚烈和敢于担当,终使华星光电能够借助200多名台湾工程师团队,自主建成了8.5代线(这条线也成为华星光电的学习平台)。
1703992739
1703992740
1703992741
1703992742
1703992743 图7.5:中国面板出货量全球占比数据来源:Display Search&BOE MRI。
1703992744
1703992745 第二个战略行动是中国企业按照不同于领先者的既有方式和路径进行扩张。在TFT-LCD工业的产能被普遍认为已经过剩的条件下,为什么京东方(以及华星光电)的高世代线投产后能够迅速赢利?如前所述,液晶面板价格在2010—2011年一路走低,友达、奇美、夏普的亏损甚至延续到2012年,所以京东方的“坚决扩张”行动并不自动保证新增产线和产能可以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盈利。如果当时京东方也沿袭主导厂商的模式去争夺传统市场(电脑和电视等),那么她就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晚到者,她的全部产线达到满产满销的状态会拖得更长,亏损状态就可能持续,至少不会迅速扭亏为盈。京东方从2012年开始的盈利,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施“战略转型”而实现的,即转向中小尺寸显示屏。
1703992746
1703992747 2010年之后,半导体显示器的主要需求变化是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兴起。这个市场由苹果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所开启,但它在最初几年只是显示器市场的一个边缘部分。随着iPhone带动了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的大潮,再加上2010年由苹果推出的iPad又引爆了平板电脑市场,智能移动终端的用屏到2013年已经成为半导体显示器的一个主流市场,而且是最具成长性的市场。直到2010年,全球半导体显示器工业的竞争焦点都集中在尺寸越来越大的显示屏上,但此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兴起突然改变了竞争的方向,在尺寸越做越大的焦点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焦点——尺寸较小但显示性能更高的产品上,其毛利率要高得多。
1703992748
1703992749
1703992750
1703992751
[ 上一页 ]  [ :1.703992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