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21170
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布局
1704021171
1704021172
1. 推动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走出去”。充分利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把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契机,加快推动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向东盟、中亚地区“走出去”,使中国制造业在中国与东盟、中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发挥重大作用;加快中国制造业向金砖国家“走出去”,向非洲地区“走出去”,强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1704021173
1704021174
2. 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走出去”。支持国内先进制造业到欧美发达国家实施高水平的并购重组,通过并购获得重要品牌和技术专利,实现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获得本土化营销网络,实质性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1704021175
1704021176
3. 建立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实施跨国公司战略,建立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形成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整合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到2020年,明显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由2014年的100家增加到150家左右。
1704021177
1704021178
“十三五”:完成从工业革命2.0向工业革命3.0的升级
1704021179
1704021180
1. 把推动工业革命3.0作为治理雾霾的根本举措。在普及推广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建立环保产业体系的同时,实质性改变能源结构。到2020年,初步形成绿色制造的新格局,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发展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35%。
1704021181
1704021182
2. 形成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产业链。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形成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效应,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总量达到30万辆,对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达到20%。
1704021183
1704021184
3. 形成新能源与互联网融合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能源互联网将可再生能源、可发电建筑、储能技术和可插电交通体系联系起来,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够顺利接入国家电网。
1704021185
1704021186
“十三五”:奠定工业革命4.0的重要基础
1704021187
1704021188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金融、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工业革命3.0相适应的自主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704021189
1704021190
2. 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研发与设计、销售与物流延伸,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实现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相结合,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1704021191
1704021192
3. 部分产业达到工业革命4.0的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利用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互联网用户的优势,以大数据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为重点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初见成效,部分产业达到工业革命4.0的国际先进水平,在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奠定工业革命4.0的重要基础。
1704021193
1704021194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
1704021195
1704021196
把握好“十三五”,布局中国“智造”,不仅能够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还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从而为迈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1704021197
1704021198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改造传统产业
1704021199
1704021200
1. 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改造传统工业模式作为“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并出台相关专项规划具体落实。
1704021201
1704021202
2. 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传统产业改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改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城市是最重要的一个载体。建议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十三五”城镇化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并出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开启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1704021203
1704021204
3. 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推动国内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合与互动;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破传统工业企业“信息碎片化”“信息孤岛”的局面;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新优势。
1704021205
1704021206
以新能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
1704021207
1704021208
1. 智能电网是工业革命3.0的基础平台,对工业革命3.0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风电还是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都需要智能电网的支撑。有了智能电网的支撑,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大规模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才能大规模接入,适应供用电关系灵活转换,才能解决间歇式、不稳定电源大规模利用的问题,从而使千家万户开发利用的风能、太阳能进入市场。正是因为智能电网在工业革命3.0中的核心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智能电网纳入国家战略,并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发展新兴经济最重要的支柱。
1704021209
1704021210
2. 出台国家层面发展智能电网的规划。统筹智能电网与风光发电等新能源发展,为大型水电、大型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统筹智能电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工业革命3.0的基础上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统筹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物联网建设,重点攻克微电网技术,为促成风光发电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1704021211
1704021212
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智能制造业
1704021213
1704021214
1. 以机器人产业为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制造业。未来5~10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要实现增长率年均25%的目标,重头戏是机器人产业。“十二五”我国年新增工业机器人供给量将超过1.5万台,年增长速度在50%以上。随着低端劳动力的短缺开始出现,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机器人产业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1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会在13万台以上。
1704021215
1704021216
2. 尽快确立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品牌。尽管我国是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但主要的供应商在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目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阿西亚–布朗–勃法瑞(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YASKAWA)四家公司占据了我国60%~80%的市场份额。中国应把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作为“十三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核心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
1704021217
1704021218
3. 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产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突出表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由于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产业市场,因而我国可穿戴设备主打健康牌必将获得巨大的生命力。以医疗设备为重点,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抢占行业制高点。建议尽快组建智能可穿戴设备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推出可穿戴设备认证标准,协助制造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704021219
[
上一页 ]
[ :1.704021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