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43402
改革开放的浪潮从深圳席卷全国,这个客家村落也正悄然变化着。
1704043403
1704043404
1993年,樟树布村所在的龙岗区刚刚成立。当时的几个村领导邓汉平和邓财兴、邓煌英、邓学忍合股把一块2000平方米的土地以1.8元每平方米的价格租下来,在上面修建了成套厂房,再出租给一个香港老板,香港老板随即开设了深马印刷厂,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失去农田的村民洗脚上田,纷纷成为村工厂里的打工仔、打工妹。
1704043405
1704043406
樟树布面积约为60公顷,是南湾街道中面积最小的村。城中村改造面积有19.75公顷,实际能建设的用地只有9.02公顷,只占改造用地面积的45.67%,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存在巨大矛盾。1999年,32岁邓亦军获选为樟树布村主任,他辞去房地产公司副总的职务,回到樟树布当上了“村官”,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兴建樟树布公园。
1704043407
1704043408
“这片荔枝林有百年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砍树就跟杀人差不多。”邓亦军说,当时的村干部不少都对这片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荔枝林另有打算,盖楼出租后的收益无论是对村集体还是对村民来说,都很可观。邓亦军却力排众议,极力支持建公园、保古树。如今,公园已经成为樟树布村的一张名片,每天清晨和傍晚,老人和小孩便会聚集在这里散步玩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04043409
1704043410
“城中村改造中有很多东西都要抢救,文化、民俗、建筑这些你们都很强调保存,但环境是不是也应该保护,也应该抢救?”邓亦军算了一笔经济账,建成的公园提升了整个村的环境质量,周边地段的租金也在提高,为招商引资增加了砝码,这些是间接的经济收益。加上绿化环境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这些社会效益更是尤为重要。
1704043411
1704043412
数据显示,1999年樟树布村级经济总产值仅710万元,人均分配仅为6500元,到了2006年,社区的工商业总产值达到了187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达13000多元。工业和商业产值从最初的7∶3,变成现在的6∶4。邓亦军说,“绿色经济”在樟树布经济产业转型中功不可没。
1704043413
1704043414
“岗厦拆迁,拆出了十个亿万富翁,这在我们樟树布绝无可能。”邓亦军说城中村改造难,第一难便是拆迁赔偿,但“没有违建,也就没有了复杂的拆迁赔偿问题”。今年5月开始,樟树布村委开始与村民签订拆迁赔偿协议,如今超过70%的村民已签字同意。
1704043415
1704043416
“樟树布村几无违建,在整个南湾街道甚至龙岗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成绩。”南湾街道一位参与拆迁工作的部门负责人称,只要是遇到拆迁工作的会议,樟树布总会被拿来当先进典型。游走在樟树布村内,也看不到“亲嘴楼”、“握手楼”,房屋间距与城市小区无异,至于那片瓦房片区更是拿来作例证,“如果要搞违建,瓦房就轮不到村委来拆,村民早就盖楼出租了。”
1704043417
1704043418
2002—2005年,是深圳抢建风潮最盛之时,邓亦军坦言,在10年任职期间,压力最大的也是那段时期。“那时候有些村民、村干部来找我,说别的村都在风风火火地搞违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但也正是由于当时按捺住了“违建的冲动”,也才有了如今整体规划拆迁改造时的得心应手、大刀阔斧。
1704043419
1704043420
拆赔采取以房换房的方式,按照面积比,砖瓦房1∶1,租屋(瓦屋)1∶1.5。拆迁后这些世代居住的村民能继续住在一起,保持邻里关系,维系渐变的客家民俗。
1704043421
1704043422
盘活一座“深圳记忆园”
1704043423
1704043424
在樟树布人与违建较量时,龙岗还有另一个客家村落,村民竭尽朴素的智慧与能量,试图在社会变革洪流中,演绎一场基层的“客家文化运动”。
1704043425
1704043426
现在,它将直面一道新课题:盘活一座“深圳记忆园”。
1704043427
1704043428
“20年,改变了这一切。”2009年10月29日午后,龙岗区横岗街道茂盛村委大楼里,茂盛村村长何振康说。如今年近不惑的他,已经掌村10年。这个村子的原住民都姓何,如今已是24代。
1704043429
1704043430
村委大楼不远处,就是“茂盛世居”,这座经历近200年风风雨雨的客家围屋依然保存完整。
1704043431
1704043432
“肯定不会拆,否则会成为罪人。”8年前,茂盛客家围屋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8年后,如何保护利用成了村民的心头课题。
1704043433
1704043434
在城市化进程中,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逐步搬出老屋,在附近建房居住。历史流转,时光飞逝。如今,一个以老屋为主体的“老深圳记忆园方案”已经成型,而且得到龙岗区文体局和深圳市文物局的相关回函。
1704043435
1704043436
“困难,仍然很多。”何振康表示,但困难再多,也不会放弃。这不仅是保存老屋,保护文物,还是在保存一个村落的历史,一个家族的精神,过去的200多年不容忘却的记忆。
1704043437
1704043438
熙熙攘攘的街道伴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让这个叫“茂盛”的小村再也没有了大片的田野和土地,一同离开的还有曾经的寂静。
1704043439
1704043440
从茂盛村委,穿过一条马路便到了村里的老屋,也就是曾经的老村——茂盛世居。老屋门前是一个半圆形的水塘,背后是一方茂盛的山林。登高望远,可见古屋全貌。群落呈回字形布局,前后三米,中间为宗祠,其中有房屋80多个单元。
1704043441
1704043442
茂盛何氏族谱记载,200余年前,何氏两兄弟到横岗创业,清道光年间始建茂盛大屋。开始,他们以蓄豆芽、磨豆腐、卖烧酒肩挑贸易做起,后创办“茂盛”商号,“经过多年拼搏,终成横岗大富之一。”
1704043443
1704043444
茂盛世居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李奇云说,2001年,老屋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而横岗街道文化站也在此成立管理处帮助管理。现在,整个古屋群落里只居住着两户“五保户”。
1704043445
1704043446
何加瑞如今已经77岁,自出生之日起他就住在这里,从牙牙学语到满头白发,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老屋。他说,小时候,茂盛老屋周围全是水田和旱地。“读了六年书,我们自己家的学堂。”
1704043447
1704043448
尽管年近八旬,何加瑞还是耳聪目明。他说,年轻时,还挑着自己家种的番薯到广州去卖,走很远的路。那会整个家族的人都住在大院里,晚上院门一关非常热闹,他们小孩子更是成群结队。特别是到了过年过节,一家家人都会带上家里最好的食物等去祭祖、拜山,全村老小一起吃饭,好不热闹。
1704043449
1704043450
何振康,茂盛村民小组的主任,今年还不到40岁,负责管理这个村子已经10年。属于村里少壮派。上世纪80年代末,茂盛老屋里的人逐渐搬出居住时,他正读小学,他的童年留在了老屋里。
1704043451
[
上一页 ]
[ :1.7040434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