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43352e+09
1704043352
1704043353 张齐心说,湖贝旧村早在1992年就被纳入罗湖区旧村改造范围,但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启动。1999年3月份,政府曾发文不准对城中村私自改造,要改造就必须先申请。“2003年非典时期,我曾和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湖贝旧村调研。调研完毕后,罗湖区发动为期一个月的大清理,清理出垃圾一千多吨,垃圾堆到窗户那么高。”张齐心说,由于湖贝旧村尚未打通微循环,消防车及巡逻车无法进入,小宗火灾连年不断。
1704043354
1704043355 “若按照三纵一横的方案来打通微循环,旧村拆房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10000元计算,拆房补偿需要一个多亿,加上修路等费用,至少需要两三亿元资金。”张齐心说。对于罗湖区2009年启动的“金三角”的综合改造项目,张齐心表示并不感兴趣。“只有在整个旧村片区建十多万平方米的地下超级停车场,并通过扶手梯和地下隧道等连接东门一带,旧村的改造才有盼头。”张齐心说。
1704043356
1704043357
1704043358
1704043359
1704043360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1864]
1704043361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第五章Chapter 5 见龙在田
1704043362
1704043363
1704043364
1704043365
1704043366
1704043367
1704043368
1704043369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他们被逼到了绝境,或许,他们的好运也来了。
1704043370
1704043371 真真假假,似幻似虚,身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场地动山摇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注定有不死的魂灵,甚至大放异彩。谁能说清?
1704043372
1704043373 按照规划,深圳将有40个村列入全面改造范围,整体搬迁至他处。一座城中村的命运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魂牵梦绕所在,多少人引颈相望,盼星星盼月亮盼早日动工;也有人心生不舍,几番思虑重重踌躇不前。文化古迹、文化传统逐渐消亡,心中阵痛向谁诉说?
1704043374
1704043375 而一些边远小村,没有天时,亦无地利,唯有人和。与他们先辈的草创一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双手打下一片天空。不过,无论风雷激荡世事风云,灵魂不死村庄常青,即便形体已经不复存在,巨大的有形无形财富已然在滚雪球中膨胀。
1704043376
1704043377 这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传说,这些顽强不死誓言重生的村子,这些强力自救雄心勃勃的人事,一道奏出了深圳城市化进程的乐章。
1704043378
1704043379
1704043380
1704043381
1704043382
1704043383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3384
1704043385 ○●2009年10月27日,樟树布村遏制住违建的冲动,青山绿树围抱中的村落,建筑整齐划一,不像通常意义上的握手楼。
1704043386
1704043387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1865]
1704043388 第一节◇客家自救
1704043389
1704043390 茂盛乃一介小村,没有天时,亦无地利,惟有人和。村民拧成一股绳,要将百年老围屋变成创意园。樟树布,在违建与绿色的诱惑中,勇敢地选择了后者;围屋不得不拆,学者扼腕,当家人却得意于这场低成本的城中村改造。
1704043391
1704043392 与违建冲动殊死搏斗
1704043393
1704043394 “不敢说惟一,但绝对少有。”2009年11月初,说这话的时候,龙岗区南湾街道樟树布社区党支部书记、樟树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亦军底气十足。
1704043395
1704043396 在众多牺牲环境换取金钱的城中村发展模式中,樟树布显得一反常态。百年荔枝林郁郁葱葱,依此围建的樟树布公园,占地近4万平方米。每天清晨和傍晚,老人和小孩便会聚集在这里散步玩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荔枝林、围屋、民俗、违建,组成樟树布人生活关键词,数十年来,他们在这几个词中间抉择、挣扎,一直到今天。
1704043397
1704043398 樟树布村位于沙西河西岸,沙湾检查站北侧,隶属龙岗区南湾街道管辖。原名樟树埔,因村里樟树多且树冠大而得名。在客家话中,“埔”与“布”谐音,年长日久,村名演变成樟树布。本村户籍村民424人,都姓邓。
1704043399
1704043400 樟树布村民世代农耕,1958年建深圳水库,1965年水库扩建,改革开放初期建沙湾海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白果园,建苗圃场……樟树布农田陆续被征走,农业因此曾一度停产。樟树布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平说,为弥补村里的损失,政府把梧桐山附近的田地划给村里耕种。“村民要到那边的田地,每天需早上6点多就起床,行走40分钟,骑自行车也需要半小时。”邓亦军对此还记忆犹新,年少时他帮家里干农活,每天穿行在家与农地之间,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来。直到现在,樟树布村在梧桐山附近还保留有近10亩农田,租给当地人种菜。
1704043401
[ 上一页 ]  [ :1.7040433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