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4358e+09
1704043580 沿着街道环绕整个村落,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嗑瓜子、在篮球场上闲聊。这个村落住着约12000人,本地居民仅500余人,其余都是外来租客。因身处盐田港后方,租客都是物流公司员工,而这些外来工可谓三村经济发展的动力。57岁的村民老余说,中年人大多没工作,除了股份公司及村委每年分红1万余元,村民收入主要来自房租,在村内开店做生意的也都是外来租客。
1704043581
1704043582 三村被几名村民笑称是特区内房租最便宜的地方,5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仅需700元。何天胜透露,三村共有1000多套房子,600多套出租。但对部分租客来说,搬迁并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多困扰,“盐田还有其他便宜的村屋可以租。”租客小张说。
1704043583
1704043584 1500桌大盆菜!2010年1月18日,与盐田三村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天的龙岗六约新村嘈杂而热闹,大摆筵席,庆祝2/3的六约村民乔迁新村。
1704043585
1704043586 北依五指山,南临沙湾,东靠盐田疏港铁路,西有长表水库,距离深圳市区12公里,距香港18公里,是香港、深圳与惠州、梅州、汕头等地往来必经之地,这是龙岗区横岗街道的六约村。
1704043587
1704043588 “约”在客家话中有“联合”、“协作”的意思,六约,因为六个小山村地缘相邻、风俗相似而融合为一体。据村史记载,村内最大姓氏迁移于此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1704043589
1704043590 中原汉人南迁丘陵地带,为防外敌与野兽侵扰,聚族而居,形成客家围屋。六约村民亦群落居住,而随着城市化浪潮,外来人口与日俱增,“三来一补”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围屋”旁厂房林立,被“双围”的六约客家人努力寻找出路。
1704043591
1704043592 因为修地铁,走进六约村,先要经过一片黄土地,灰蒙蒙的,沾染一身灰。如果你来此地是为寻找客家风俗人情,那么多少会有一些失望。与其他城中村无异,超市、出租屋、成排的商店还有高墙围起来的厂房,以及轰隆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可闻,惟独围屋难寻了。
1704043593
1704043594 面对如今摆在办公室的“中国乡镇之星”、“全国文明小城镇”等荣誉证书、奖状,六约社区工作站冯书记感慨:“想当年,六约村村民过的是食不裹腹的日子,这些荣誉来之不易。”
1704043595
1704043596 “春放红萍,夏耕田菁”。改革开放前,六约村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人均1.2亩田。“那时候完全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全家挨饿。”六约村隔着梧桐山与南海相望,村民最怕台风。苦日子熬不过去的就选择逃往香港,1957年、1962年和1979年的三次逃港风波后,七八百人去了香港,导致六约村家家户户都有壮年男丁逃港或去泰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大量劳动力流失。
1704043597
1704043598 “1979年,几乎没有工业,年人均收入仅175元。”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秘书李家淳介绍,改革开放后,六约村在1981年迎来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村民开始洗脚上田当上城市人,田间小路逐渐水泥化,外来人口大量涌进。2008年,社区总收入17500万元,纯收入6000万元,人均收入4万元以上。现有大型的三来一补企业100家,三资企业30家,私营企业300家,社区股份公司自有厂房总面积260万平方米,大小商铺200多间,出租率100%。
1704043599
1704043600 经过30年的发展变迁,六约村像其他城中村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田变成了厂房,六约村村民放下谷扦,成了“包租公”。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迎来了数以百计的荣誉称号。
1704043601
1704043602 在社区工作站对面百米处,一辆中巴随时为本地村民服务,免费载他们去“新村”,如今这居住了几百年的地方,已被村民改称“六约旧村”了。
1704043603
1704043604 2010年1月18日,对于六约村民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村民在新村大摆1500桌大盆菜迎宾客,庆祝新村落成。“1500多桌!我们没听说过这么壮观的。”参加六约新村入伙的人无不这样感叹。
1704043605
1704043606 “2003年规划,2004年开工建设。”李家淳介绍,六约客家人齐心协力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看到城市化过程中围屋四周的变化。“老屋村周边,厂房林立、道路纵横,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三来一补、三资和私营企业多达400多家,外来建设者多达9万余人。企业与人口逐渐增多,打破了原有的村居格局”,老围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局落后,空间狭窄,村民们觉得居住环境已无法适应他们对治安的需求。2003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一致同意,六约新村的建设成为这几年村里的头等大事。
1704043607
1704043608 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六约新村拔地而起。2010年1月17日前,前三期500多户全部完成入伙,可容纳240户的第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新村均为高层商品房,房型从160到280平方米不等,内建商场、休闲会所、幼儿园、网球场等配套设施,是标准的现代化住宅小区。
1704043609
1704043610 肖远华本是六约村的外嫁女婿,一家三口住在两房一厅的旧房中。如今他在新村购买了一套168平方米的四房两厅。“以前住在农村,现在算是住到城里了。”肖远华说。当深圳平均房价都在万元以上时,六约村村民可以1000多元/平方米的优惠价格在新村购房,外嫁女也一样。
1704043611
1704043612 即将失去和已经失去
1704043613
1704043614 “就像冬天穿棉袄,被人脱掉了,很不舒服。”盐田三村65岁的老何这样形容。在整体搬迁中,有些东西注定要失去。
1704043615
1704043616 在村人眼里,两个祠堂、一座碉楼、一棵大树是三村的标签。三村有三个大姓,何、张、万,而以何姓最多,村内两个祠堂都是何氏宗祠,已有300多年历史。一些老居民说,大年三十或是结婚前都得到祠堂拜祭。何天胜董事长说,随着三村的整体搬迁,这两座祠堂也将消失,届时考虑在明珠花园建何氏家族的宗亲会。但在高楼大厦中,如何让后辈瞻仰、供奉祖先,仍需商议决定。
1704043617
1704043618 三村的碉楼,是盐田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碉楼之一。高约20米,一共五层,建于清末民初,既有客家民居风格,也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一片低矮民房中,灰黑色碉楼尤为显眼。虽历经百多年风雨,但其外墙及内部结构仍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残缺,至今为止我们仍可从中窥探历史的足迹。然而,再坚固的碉楼也敌不过旧城改造的铲土机。
1704043619
1704043620 过去,这里是主人及家丁的住所,现在,仍在发挥着作用。碉楼为村民私人所有,被分成若干小房,全部用于对外出租。据说,碉楼的主人早已移居海外,目前管理的是二房东。实际上,碉楼的消失对村民来说不会有过多的损失,只是缺少了收租的来源。
1704043621
1704043622 除了祠堂、碉楼,还有506岁的樟树。古樟树约需10人才能环抱,种植在村口股份公司后面,枝繁叶茂,不少外来居民每逢初一、十五来此参拜,树下砌有水泥屋,供有两尊佛像。本地居民万先生称这是风水树,认为旁边的一家狗肉店是因之保佑,才能生意旺盛。离开这棵“风水树”,不习惯。
1704043623
1704043624 每度过一天,也即意味着村民与三村的缘分又少了一天,不少村民大呼舍不得。57岁的老余1977年来到三村落地生根,他叹息道,这里的500余户居民都互相认识,沿街走过,会大喊“过来喝茶”,好不热闹,想起以后各家各户住在钢筋水泥楼,这种光景肯定不复存在,老余很是遗憾。
1704043625
1704043626 随着搬迁,不能再现的东西不止于此。舞麒麟在2007年已被列入盐田区的第一批区级非遗名录。每年过年,舞麒麟都会出现在本地居民门前,采青、点睛和拜祖开光,然后燃放鞭炮,锣鼓喧天到各家各户拜年(当地人谓之“拜家门”)。拜家门后,来到早已选好的村里晒谷场或空地进行舞麒麟和武术表演,给全村人带去平安、吉祥、和顺,好不热闹。
1704043627
1704043628 大年初八,大盆菜宴也是当地风俗,这也被称为“开年饭”,村民会拿出收藏起来的专用器皿,在主道上摆起流水席。这天,村中移居香港的成员都会回乡,“这是个大团圆的日子。”村民说,“住在高楼大厦,这些都无法再延续了吧!”
1704043629
[ 上一页 ]  [ :1.704043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