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4353e+09
1704043530
1704043531 曾在樟树布村进行社会调研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黄韵诗说,深圳传统的客家民居像一座座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客家人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曾经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如今,这些“活化石”中只有几座被幸运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的大多数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百余座客家民居更是濒临倒塌。樟树布一些传统的客家民居,很快也将淹没在城市化进程的车轮之下。
1704043532
1704043533 作为客家先民的后裔,樟树布人也流传着一些传统的民间医俗。
1704043534
1704043535 村里的邓、戴两位婆婆介绍说,村民生病了,会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教导,去寻找采摘各种能够治病的树叶、藤枝、草药外敷或者煮水喝。例如用柚子叶泡水,用于擦身洗澡,可以驱风祛邪。还有一种“百草药”,是用一百种药草配制而成,这些药草都要经过晒干、碾碎、封存等工序后才能泡水饮用,这个偏方一直流传至今。
1704043536
1704043537 针对一些小病,民间还有其他偏方,如采摘三条桃子叶、三条鸡屎藤、三条酥油筋去扫身、洗身三日就可以医治感冒发烧,当然这三样东西也可以煮水喝;又如把“抹草”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或者拿来擦身,既可以治疗热痱,还可以治疗来月经时候身上长的小疮。据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平说,“抹草”最常使用的地方,是为碰到新生儿而身体发痒的人准备的。还有金银花和金银草配合着熬水,可以治疗小孩长水痘等等。
1704043538
1704043539 “村里面有医院很方便,这些偏方当然就很少用了。”在“80后”邓巧军看来,这些偏方和传统的民间医俗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
1704043540
1704043541 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一些风俗也开始进化,民俗中封建迷信的成分被逐渐筛掉,一切删繁就简。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军介绍说,以前安葬分为两次:第一次埋葬,就是八人抬棺木在子孙的护送下,来到自家祖坟下葬。一般过了八年就会重新开棺,将先人的尸骨捡起另迁他处,俗称“起金”。老主任回忆说,当年他的先辈“起金”时,起金者捡骨,是从尸骨的脚开始一直往上,对应的骨头都成对捡起放入金塔。最终将尸骨摆放成一坐姿形态置于金塔中,起金的仪式就算结束了。最后把金塔放到由风水先生选定的墓地之上,子孙来祭拜过后,二次葬就完成了。自从国家提倡火葬后,客家人“入土为安”、“二次葬”等习俗也有所改变,近四五年间,村里老人去世后,都以火葬为主。
1704043542
1704043543 樟树布客家还有“喊惊”的习俗,“喊惊”又叫“喊同元”,意为将元神喊回正位,通常是小孩子被“鬼神”等东西碰到受到了惊吓,就需去神婆家“喊惊”了。“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人,哪里还会搞这一套。”已经大学毕业回村工作的邓巧军笑着说。对他而言,这些传统的客家风俗,都成为一段老人们絮叨的记忆,一本束之高阁的书籍,一个可远观不可以身试之的传奇。
1704043544
1704043545 程瑜认为,客家民间文化其实是一种传承文化,是“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它连结着民众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客家村落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就樟树布人而言,他们先祖遗留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正在世代子孙手中传承与创造着,但复兴与创造还是没有赶上破坏和消亡的速度。
1704043546
1704043547 传统文化的变异,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存的乡村行政区划历经变更,血缘和地域的界限被人为打破,但村落间固有的传统联系并未因此而削弱,农村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又得以复兴和再造。在樟树布村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也使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等的遗传性随之发生了嬗变,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都市化、商品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给传统的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但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1704043548
1704043549 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但是客家文化又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常常是在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具有新的内涵的文化成分。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之成为适合本族群当代需要的新文化。
1704043550
1704043551
1704043552
1704043553
1704043554
1704043555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3556
1704043557 ○●2009年11月20日,宁静的盐田三村内,一条宣传横幅呼吁村民支持搬迁工作。
1704043558
1704043559 未来没有城中村:一座先锋城市的拆迁造富神话 [:1704041866]
1704043560 第二节◇借地还魂
1704043561
1704043562 在深圳城市消灭农村的进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盐田三村、新约村,两个村都是整体搬迁至他处。前者正在等待,后者已建成新村。在彻底消灭、转移、重生三部曲后,那村、那人依旧,可是谁晓得,他们的精神纽带断了吗,丢了吗?
1704043563
1704043564 原地待命与异地重生
1704043565
1704043566 这里号称特区内房租最低的城中村,也是深圳首个异地搬迁的旧改项目。
1704043567
1704043568 盐田三村不大,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天胜以“两座祠堂、一座碉楼、一棵古樟树”就概括了盐田三村。然而在不久的将来,除了古樟树,三村的房屋、祠堂、碉楼都将消失。这个依山面海的村落,不久将整体迁移。三村居民将搬至不远处的明珠花园附近,这片生活乐土也将转型为物流园区。
1704043569
1704043570 为实施“区港联动”,盐田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将进行整体异地搬迁。2009年3月,已举行土地置换仪式,这也是深圳首个实行异地搬迁的城中村改造工程。
1704043571
1704043572 村门口竖起三四层楼高的牌子,上面写着“盐田三村、四村、西山吓村及社排—小布村整体搬迁安置蓝图”,还有新居住地的鸟瞰图,但村里两三年前就设立的整体搬迁办公室至今还未正式开工,具体何时、如何搬迁,旧改似乎光打雷不下雨,村民们不知情,也乐得继续居住。
1704043573
1704043574 2009年11月,太阳高挂、凉风习习,下午时分,村外大道上货柜车呼啸而过,村内居民悠然自得。跨过明珠大道,沿着村口斜坡走进村干道,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商铺和摊档,曾经的茅屋、瓦片屋现已被一栋栋小楼代替,如同置身静谧的小城镇。三村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1986—1990年,国家规划土地,给每家每户划分150平方米宅基地,每家每户按规定建两层半;而在1990—1998年期间,不少村民将老屋推倒重建,楼房高至三到四楼;到1998—2003年期间,又有了新一波的重建浪潮,房子已建至五到六层。
1704043575
1704043576 在这个过程中,盐田三村原有吓围、老围、新围、龙眼园、大橙尾和南山围,大橙尾和南山围因地处山腰,改造不成,居民下山居住,盐田三村由原来的六个自然村减至现在四个。位于明珠大道另一边的龙眼园村因没纳入搬迁范围,村民将留在原地居住。
1704043577
1704043578 何天胜说,暂时只知道政府可能会按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在明珠花园补回给居民,届时会补贴搬家费,装修费等,但并不会有其他现金补偿。他们无不羡慕那些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岗厦村民,不过他们并无暴富奢望。离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闭着眼也能走到朋友家的三村,更多的,是情感的不舍与未来生活的悬念。
1704043579
[ 上一页 ]  [ :1.704043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