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62145
1704062146
融资成本上升压力
1704062147
1704062148
利率管制条件下,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差异不大,长期融资难以与风险较低的短期融资竞争,比如债券融资规模长期低于银行存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双轨制下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差异。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尤其是存款利率逐步放开初期,利率水平往往会有所上升。从中长期看,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投资率下降等因素影响,都可能使通胀成本推动压力趋于上升,这也会相应抬升利率水平。其他方面如汇率弹性增大、外汇流入增幅放缓等因素,也会影响国内总体流动性供求关系,加之未来一个时期经济金融运行风险可能上升,也会相应增大流动性需求用以延缓信用风险。总体上看,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未来一个时期利率水平上升和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系统性校正。
1704062149
1704062150
[26]负债率是指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载能力或经济增长对政府举债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负债率60%作为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参考值。
1704062151
1704062152
[27]债务率是指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是衡量债务规模大小的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为90%~150%。
1704062153
1704062154
1704062155
1704062156
1704062158
1704062159
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
1704062160
1704062161
1704062162
1704062163
1704062164
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构建
1704062165
1704062166
尽管与城镇化有关的现有融资渠道已较为丰富,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融资需求的上升和现有融资机制的不足,都需要一个规范、透明、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
1704062167
1704062168
1704062169
1704062170
1704062172
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 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
1704062173
1704062174
健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机制,是城镇化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问题,其关键是使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红利效应”与融资可得性形成良性互动,走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之路。
1704062175
1704062176
总体思路:城镇化融资机制和质量提升的良性互动
1704062177
1704062178
总结现有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成效和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未来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改革创新,应坚持市场化、可持续的基本导向,通过厘清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边界,深化财税、土地、价格改革,以构建规范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机制为目标,实现城镇化融资和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1704062179
1704062180
按照城镇化融资机制和城镇化红利释放良性互动的总体思路,未来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既要借助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收入,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融资,也要通过构建有效融资机制,从资金供给上有效约束粗放型城镇化的盲目扩张,以融资机制转型带动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城镇化红利效应不断释放和融资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见图7–1)。
1704062181
1704062182
1704062183
1704062184
1704062185
图7–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化融资的互动关系
1704062186
1704062187
基本原则: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
1704062188
1704062189
市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城镇化融资机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着力破除制约市场化融资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定价机制在筛选城镇化项目上的基础性作用,防止城镇化建设盲目扩张和粗放发展。
1704062190
1704062191
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明晰政府和企业在城镇化中的事权。虽然大多数与城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都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或提供。事实上,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实践都表明,只要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和健全市场准入和竞争规则,大多数项目都可由企业投资运营,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或多种形式的公私合营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即使是保障房等不宜完全采取市场化融资的领域,也可借鉴市场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1704062192
1704062193
减少城镇化发展政府直接承担的项目建设,既可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克服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投资冲动,推动政府职能从直接从事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向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增强资源、环境、债务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力度。
1704062194
[
上一页 ]
[ :1.7040621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