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077329
1704077330
6.9
1704077331
1704077332
49.3
1704077333
1704077334
106.2****
1704077335
1704077336
65.9
1704077337
1704077338
47.7
1704077339
1704077340
2.3
1704077341
1704077342
1704077343
1704077344
278.3***
1704077345
1704077346
注释:*1936年2月正式关闭后,外宾商店未再从民众手里收购过有价物品,但一直到1936年夏天,外宾商店仍在继续凭留在民众手里的商品册供应商品。
1704077347
1704077348
**此为预计完成量。由于“临近落幕”导致的购买狂潮,实际金额更高。
1704077349
1704077350
***由于1935年销售量存在漏算情况且缺少1936年初数据(当时人们正急
1704077351
1704077352
着凭手里的商品册换取商品),按年度合计的销售金额略低于外宾商店最终报告中的金额。
1704077353
1704077354
****不包括未向民众付款的900万卢布的黄金和白银“剩余”(详见表十二)。最终报告中收购量和年度合计收购量之间的小差异(40万卢布)可以用数字化整和年度数据的灵活性来解释。
1704077355
1704077356
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馆,4433号库第1类第66卷第54、94、102页;第132卷第34、65页;第153卷第22页;第160卷第104页;第175卷第62、63、129、130页。
1704077357
1704077358
外宾商店在存续期间经历了数次转变。在向苏联顾客敞开大门前,外宾商店是一个纪念品商店。其业务量并不大:1931年,外宾商店的商品销售额为690万卢布。824(表十九)不过,这一年是外宾商店的转折点——当年夏天开始接受使用沙皇金币支付,初秋时政府允许苏联公民接收汇往外宾商店的境外汇款,11月开始接受以日用黄金购买商品。在苏联顾客获准进入外宾商店后,其营业额开始快速增长。825(表十九)
1704077359
1704077360
外宾商店的商品销售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31年上半年,食品在售出商品中占80%。然而,当时的粮食商品的高比例并不是饥饿导致的:1931年上半年,外宾商店的主要业务是在苏联港口为外国船只提供补给,这些外轮购买的主要商品就是粮食。随着苏联顾客出现在外宾商店,1931年下半年,外宾商店经营中的粮食占比开始急剧下降(降到了20%—25%)826
:外宾商店的下属商店暂时仅设在大型工业城市,这些城市享有优先的国家供应,这些城市的市民因为优先供应还没有感觉到“粮食困境”。8271931年,农村还不知道外宾商店。外宾商店1931年下半年需求最大的商品名录反映了相对脆弱的城市安逸和马上要到来的饥荒之间的分界线——和鞋子、针织品、成衣、内衣和纺织品并列的是需求最大的面粉和糖。828
1704077361
1704077362
1931年的业绩证实,外宾商店有潜力成为销售高质量日常用品的城市精英商店,但是饥荒打消了这个可能。1932年——苏联大饥荒的第—年——粮食在外宾商店销售中的占比从47%(第一季度)增加到68%(第四季度)。829在被国家征购一空的以农民为主的地区,粮食在外宾商店销售中的比重更高。1932年5月,从巴什基里亚发来报告,外宾商店80%的销量来自面粉,其余商品销售疲软。830北高加索于1932年12月报告,外宾商店里的需求仅集中于面粉、修、植物油和糖。根据报告所言,“大量顾客”成群地涌向外宾商店下属的百货商店,他们大部分是“专门为了面粉而来的”农民,而“最近顾客对工业日用品几乎完全不感兴趣”。831
1704077363
1704077364
1932年底1933年初检查外宾商店工作的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人民委员部的委员会认为,对于粮食的狂热需求在于外宾商店不正确的定价策略——工业品价格过高、食品价格过低。委员会建议提高食品价格,之后通过了乐观而不实际的1933年销售计划——计划中,粮食和工业品的比重相近(分别是55%和45%)。832外宾商店领导遵循上述建议于1933年初提高了食物售价,但是购买需求的特点并没有变化。相反,1933年第一季度,粮食在外宾商店销售中的占比增长到了85%!1933年冬天外宾商店售出的食物中有超过一半(60%)是“面包类”。833比较顾客以农民为主的西部(斯摩棱斯克)办事处和以市民为主的列宁格勒办事处可以得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粮食在销售中的占比都领先834:人们把值钱的东西换成面粉。工农监察人民委员部在检查外宾商店时报告道:“如果没有面粉和修,那就不会排队。835销售结构大喊“饥饿”,但是官员们坚持尝试用价格政策解释发生的一切。饥饿导致了外宾商店业务急剧腾飞:1932年,人们在外宾商店购买了价值5000多万卢布的商品。(表十九)1932年外宾商店的地区网络刚开始发展,如果网络建成更早的话,外宾商店在这个饥饿年度的销售额会更高。
1704077365
1704077366
外宾商店1933年的商品销售计划——1亿卢布——显然是指望饥荒能延续。年初,管委会副主席阿佐夫斯基不知廉耻而骄傲地声称,没有一个别的组织“具备外宾商店所拥有的这些有利工作条件”。836悲剧的程度比惊人且大胆的计划更甚:1933年商品销售达到了创纪录的1.065亿卢布(表十九)。在这可怕的年份能有东西拿到外宾商店的人是幸福的。食品占据了外宾商店售出商品的绝大多数(超过80%。面粉(主要是廉价的黑麦粉和次等小麦粉)销量居首,在外宾商店1933年的售出食品中占比超过40%。837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人们从外宾商店买走了大约23.5万吨面粉838、6.5万吨粹和大米、2.5万吨糖。839这些基本食品是饥民最需要的。“吃饱后”所需的商品的销量并不大:1933年,外宾商店卖出了110万卢布的鱼和鱼子酱产品(略超3000吨)、60万卢布的水果(1700吨)、120万卢布的肉类(2800吨)、约80万卢布的丝织品840、270万卢布的鞋子、70万卢布的皮货、70万卢布的酒类、30万卢布的古董。841明镜般的熟食商店迷失在装着面粉的粗布袋之中。所有办事处都向莫斯科的外宾商店管委会提出增发面粉的请求——如果满足不了饥民的需求,生意就要中断了。842外宾商店的经理们普遍把各自销售计划的中断归咎为面粉供应不力。饥荒时期外宾商店“面粉类商品”的销售并不受限于购买需求,而是受限于国家对商店的供应不足。
1704077367
1704077368
随着夏天的到来,饥荒开始得到缓解。大丰收后,饥荒彻底消失了。843外宾商店的统计反映了苏联粮食供给状况的正常化:上交有价物品的人数普遍下降了,而每个人上交有价物品的平均价值上升了844——这标志着富人开始在“上交者”中占多数,他们把有价物品卖给外宾商店不是因为贫穷,也不是为了买小物件,而是为了购买昂贵的高档商品。外宾商店工作人员非法地把酒、水果、可可和巧克力纳入了自己的食品定量配给中,这意味着此时面包和油已经足够了。845销售结构发生了变化。外宾商店的面粉销售计划再也没能完成,因为在大丰收后,政府把面包塞满了商店,食品需求急剧下降。外宾商店1933年秋天的粮食销售仅相当于该年春季的40%。846外宾商店领导者不得不大幅降低了食品售价,这引起了政府的不满。847随着饥荒的消退,工业品需求开始上升。1934年冬天,农民占多数的西部办事处居然报告称,最近一个月突然售出了2台照相机、1辆自行车和1台留声机,这些东西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躺在斯摩棱斯克的仓库里无人问津。848将外宾商店打造成外汇示范商店的希望再次出现。
1704077369
1704077370
尽管1934年饥荒消退了,但是外宾商店收到了一个很高的计划数——销售1亿卢布的商品(和可怕的1933年一样)。849外宾商店领导希望通过日用必需品完成年度计划,但是,上半年的销售结果——3400万卢布——证明其未能完成计划。8501934年全年,外宾商店销售了价值6070万卢布的商品(表十九)。正如预计的那样,工业品在销售中的比重上升了,但是,1934年占据多数的仍旧是粮食类商品。
1704077371
1704077372
1935年,苏联取消了粮食配给制。851在定量配给的封闭式分配单位和工人供应处852原址出现了“自由”商店。在全国各城市开设了专门的服装和鞋子商店、食品杂货店和示范百货商店。农民市场活跃了起来。此时,人们无须献出传家宝,就可以用卢布购买面包、肉、修、糖、油等食品。“自由”贸易的发展导致“温饱后”需求的进一步增加。853作为1930年代上半叶定量配给中的一种基本食品,鲜鱼已经遭人庆烦,人们想要新鲜的鱼。在城市外宾商店,顾客现在抓的不再是面粉,而是时尚的帆布鞋(沙滩便鞋)、皮草、留声机唱片、有水印的纸张。人们上交有价物品,为了购买妇女饰物以及百货商品,正如列宁格勒外宾商店报告的那样,人们不拿普通的纽扣,而是询问进口的珍珠贝大纽扣。同一份报告承认,日用百货生意依靠了定量配给供应那几年的进口结余。854品类多样性和规格说明又回来了:不再不确定“肉”的形态和种类,现在价目清单上列出了牛肉、羊肉、“肥的或是一般肥的”猪肉、维也纳小灌肠、短粗灌肠、香肠、克拉科夫香肠、波尔塔瓦香肠、莫斯科香肠……取消缺乏个性的配给制后,有了“糖果制品”——“富士桑”牌、“经理”牌、“春天”牌、“赛马”牌糖果,“小猫”牌太妃糖;不是简单的鞋子,而是“浅色调的便鞋”;不再是不加区分的“纺织品”,又恢复成了在物资匮乏的那几年里已经被遗忘的棉布、透气面料、厚呢子、波士顿呢、中国终绸、乔其纱。(阅读价目清单时不知道为什么回忆起了“夏天多彩的领带”。)对于丝绸里料的狂热需求证明了盛装缝制订购业务的恢复。
1704077373
1704077374
可以说,外宾商店的面粉铺子时期结束了。外宾商店变成了迎合精英需求的外汇商店,而这种需求并不是大规模的:外宾商店的半年报告指出,1935年所有商品的销量都下降了,除了纺织品和鞋类。855按照稍稍低估的初步估算,1935年外宾商店商品销售额总共才4110万卢布,工业品销售量首次超过了粮食销量(51%对49%)。856刚刚开始的从面粉铺子向经营外汇的商店的转型随着外宾商店的关闭而终止:在营业的最后几周,人们“抢购着”紧缺的生活日用品。857
1704077375
1704077376
根据最终报告,从1931年至1936年2月,外宾商店向民众支付了2.782亿卢布用以收购有价物品(表十九),销售了价值2.75亿卢布的商品。858比较外宾商店付款额和民众消费额显示,民众手里还有大约300万卢布留在外宾商店未使用,换言之,人们白白向国家献上了大约2.3吨纯金。859随着外宾商店关闭停业,这些钱变成了无用的纸片,然后就消失了。当然,白白交掉一枚订婚戒指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恼人的,而它也是一个失去了的生存机会,但是在以亿计的统计中,300万的差额可以当作无关紧要的小数字:在外宾商店购买食品和工业品之后,人们实际上把卖掉有价物品换来的所有外宾商店的钱都还给了国家。
1704077377
1704077378
外宾商店付款额和民众消费额相近并不令人惊讶。外宾商店的一个戈比也贵如黄金,这不仅是因为人们为此献出了有价物品,还因为这个戈比是用来救命的。自然而然,每个人都尽量分文不剩地迅速花光外宾商店的钱,更何况,这些钱还受到有效期的限制。1932—1933年的大饥荒时期引起了我的注意(表十九):这几年,人们在外宾商店花的钱比他们卖掉有价物品从国家那里拿到的钱要多,这似乎违背常识。可能,这种情况是因为外宾商店统计不完整:1932—1933年是外宾商店网络大发展的时期,书面的核算赶不上外宾商店的经营;或许,从上一年算入下一年度的“跨期结余”发挥了作用。但是也可能是其他解释:在大饥荒时期,伪造外宾商店的钱的活动也达到了巅峰。1932年,人们在外宾商店的花费稍稍超过卖掉有价物品收到的金额(200万卢布)。当时在外宾商店使用的是伪造起来并不复杂的纸质票据。为了打击“伪造分子”,外宾商店在1933年初转而使用防伪性更佳的记名商品册。860如果上交有价物品换得的金额超过在外宾商店的购买金额是伪造票据横行的结果,那么可以说,平均统计的公正性占有优势:伪造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民众白白上交的有价物品的价值,这些有价物品的钱并未被花掉。
[
上一页 ]
[ :1.7040773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