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98187e+09
1704098187
1704098188 这些抵制运动直接催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1911年12月,上海成立中华国货维持会,它由绸缎、服装、典质等10个行业公所联合发起,沪上几乎所有知名的商人全数参与,最初的宗旨是力图用国货原料制作礼服,后来很快转变成全国性的洋货抵制领导机构。1912年12月,维持会发起召集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维持国货大会,就维持国货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展开讨论,此后,直隶、湖南等10多个省份相继组建国货维持会。⑩
1704098189
1704098190 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抵制洋货运动,每隔三五年就会大规模地爆发一次,这构成了百年中国企业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它似乎受到了国内各个阶层的欢迎。对民众而言,抵制运动能够极大地满足民族自尊心,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发泄积压已久的耻辱感。对政府而言,当然乐观其成,他们可以借此转移国内矛盾,甚至将此作为对外谈判的筹码。日后我们即将看到,在重要的抵制运动中,政府是幕后最主要的策动者,使抵制运动不但形成了制度,甚至还成为政策。立足刚定的民族企业家更是抵制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合法而富有道德感地驱逐或打击竞争对手。就跟民族主义的复杂性一样,抵制运动对中国商业环境和市场成熟的正面、负面意义,一直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课题,它甚至从来没有被认真地讨论过。
1704098191
1704098192 自1910年之后,中国的抵制洋货运动找到了一个固定的“假想敌”,它就是日本公司和它们的商品。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势力自顾不暇,在中国市场上形成激烈竞争的国际对手,就是日本企业。很显然,这是一个恩怨交集的对手。
1704098193
1704098194 从数据上看,日本商业势力的涌入是十分猛烈的。在一战前夕,日本商品占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15.5%,到1919年已经猛然上升到29.9%,仅纱锭一项,就从11万枚增加到33.2万枚,上升为原来的3倍。自1917年开始,日本取代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商,而且成为对华工业设备的主要销售者。更让中国人难堪的是,日本商品在传统的“中国货”上也取得了优势,日本茶叶、日本丝绸的国际贸易额相继都超过了同类的中国商品,成为最大的出口国,甚至在中国市场上,日本货也成了颇受欢迎的时髦商品。除了经济上的咄咄逼人之外,日本对中国领土和政治特权的要求也一点没有放松。于是,日本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敌人。
1704098195
1704098196 具有标志意义的抵制日货事件发生在1915年,这是一次仇恨爆发的总演习。
1704098197
1704098198 一战开打后,日本乘机争夺中国利益。1914年8月,它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第二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晋见袁世凯,递交了有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霸道无理之极,它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往来、经营矿产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其他要求还包括,把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体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日本之外的他国;中国政府还要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政府对他当皇帝的支持,居然同意与日秘密谈判。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两日内答复。5月9日晚上11时,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
1704098199
1704098200 《二十一条》在1月份就被曝光,立即遭到国内各界的强烈抗议。随之,各地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
1704098201
1704098202 3月16日,上海商会组成“劝用国货会”,推举虞洽卿、董少严、王正廷为正副会长。18日,绅、商、学各界联合发起,在张园召开了反对《二十一条》的国民大会,到会者近4万人。大会通过提倡国货、设立公民捐输处等项决议。到22日,上海抵制日货声浪日益高涨,福州路、南京路等处日人所设商店一律闭门,暂停营业。捕房以“恐人众滋事”为由,加派探捕分头梭巡,“以资弹压”。与此同时,城厢内外街巷各处墙上以及电杆木桩上均贴有抵制日货传单。4月,一个叫“知耻会”的组织在上海设立基金,宣布将征募5000万元,用于建立兵工厂,并向国内工业供应资金以“确保民族得以生存”。基金会在短短三周内,就筹集到25万元,到5月,全国出现了70个知耻会的分部,很多政府官员、警察和公司职员自愿捐出一个月的薪水,很快捐款数额超过了1000万元。
1704098203
1704098204 5月9日,当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举国视为奇耻大辱,这一天,被定为“国耻日”。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份的商会通电反对,农商总长张謇愤然辞职。抵制运动更是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抗议集会此起彼伏。商人拒卖日货,人人要用国货。不少学校规定,文具一律用国货。一些大城市的报纸,天天刊登《国货调查录》,鼓动人民选用国货。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以反日爱国为题材的戏剧和歌曲。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说,进行鼓动。爱国的女学生穿着表示悲痛色彩的白色衣服,她们还号召不要在前额上方高束头发,因为那是日本式发型。
1704098205
1704098206 在抵制运动中,中华国货维持会等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5月9日之后迅速发表宣言,并印发10万份广为散发。宣言中写道:“如果中国希望像一个人那样生活,我们就绝不能忘记5月9日的羞辱……这些纪念应该被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代代相传,直到永远。自5月9日之后,我们4万万中国人必须全心全意地奋斗,帮助我们的国家。”在维持会的指挥下,各地学生遍查当地商店,寻找日本商品,如有发现,当场没收或砸毁,全年共进行了383次这样的检查。维持会在前一年只有100多个企业家会员,到年底就增加到了688个。美国参议员沙斯伯雷(Saulsbury)当时正在中国访问,他在回忆录中表示,十分惊讶地看到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
1704098207
1704098208
1704098209
1704098210
1704098211 抵制的标语
1704098212
1704098213 《洛杉矶时报》则注意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抓住机会进行发展。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例如肥皂、火柴、毛巾以及雨伞等等。一家名叫生生烟厂的烟草公司还推出了“5·9”牌香烟,在包装盒上赫然写着:“真正国货。请大家激发热忱,用国货挽回权利。请国民每年挽回4500余万之权利。”也是在这一年,国内出版了两种新刊物《国货调查录》和《国货月报》,刊登各类国产物品的清单,宣导“不用国产货,就是不爱国”的理念。
1704098214
1704098215 抵制日货运动对袁世凯政权和日本政府显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日本外贸也遭到重挫,当年上半年,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790万美元,锐减幅度相当于1914年出口总额的6%。美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二十一条》对日本经济来说是个亏本买卖,其从中国抵制日货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或许并不亚于从《二十一条》所得到的好处。更为严重的是,此后每年的5月9日“国耻日”都成为抵制日货的动员日。抵制日货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中国将日本牢牢地定位为头号敌人。
1704098216
1704098217 1915年的反日货只是一个序幕,一场更猛烈的抵制风暴正在酝酿中。
1704098218
1704098219
1704098220
1704098221
1704098222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704096201]
1704098223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企业史人物】 棉花天王
1704098224
1704098225 1916年11月,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小册子。在出版之后的10年里,这本书一共只卖出了800本。不过,它让翻译者成了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这本书就是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科学管理理念,让管理成为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人文科学。翻译者穆藕初(1876~1943)是一个年近40的留美学生,他曾为此几次拜访过泰勒,是唯一跟这位伟大的管理学家有过切磋的中国人。更有意思的是,穆藕初的中文版竟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
1704098226
1704098227
1704098228
1704098229
1704098230 穆藕初
1704098231
1704098232 穆藕初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棉商家庭,19岁就进了棉花行当学徒,终其一生,都与棉花纠缠在一起。他在南洋公学读过书,在赫德的海关就过职,还被张謇请去当过江苏铁路的警察长。33岁的时候,他深感中国棉纺业的落后,下决心到当时棉业最发达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读书,这一读就是整整8年。他的南洋公学同学黄炎培的儿子、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后来纪念说:“穆伯伯从怎样种棉花、种好棉花,到棉花怎样纺成纱、织成布,到怎么办工厂,怎样有效地管理工厂,他是有目的、整套、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这样有计划的、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没有一个。”
1704098233
1704098234 穆藕初学成归国后,当即与兄长筹集20万两银子创办了上海德大纱厂。一年后,德大生产的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一夜成名。棉纺织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产业,聚集了张謇、荣家兄弟和周学熙等众多顶级企业家,穆藕初后来居上,居然能迅速崛起,与他在美国学到的棉花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德大成功后,他很快集资120万两白银,筹建厚生纱厂几年后,又集资200万两成立郑州豫丰纱厂,该厂拥有职工4000多人,已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现代企业。穆藕初回国五年,开出三家工厂,一跃与张謇、荣家兄弟、周学熙并列成为棉纱业的“四大天王”之一。
1704098235
1704098236 与其他三位“天王”不同——有趣的是,他们分别是士商、民商和官商的代表人物——穆藕初出身科班,学理深厚,所以,他对产业进步和工厂管理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在经营工厂的时候,他先后写成了《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纱厂组织法》等长篇文章,对民族纺织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在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买下1500多亩地,开辟棉花试验场,大力推广种植美国的“脱字棉”。经他倡议,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设立植棉委员会,买美棉种子送给各省试种,提供植棉技术咨询,印刷改良植棉的小册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棉农解释改进植棉方法,其中有他自己写的《植棉改良浅说》,1917年8月的一次就印了上万册,还在《申报》发布广告,任何人都可以索要。他的厚生纱厂还有一个棉花测试中心,免费为全国各地送来的棉花作性能测试,厚生引进的美制纺织机器也成为同行参观学习的对象。穆藕初来者不拒,从不吝于指教。
[ 上一页 ]  [ :1.7040981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