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98587e+09
1704098587 “五卅运动”惨案现场
1704098588
1704098589 6月7日,由上海总工会、上海学联和各马路商界联合会联合发起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宣布将统一领导这次群众运动,以往显赫无比的总商会被彻底排斥在外。联合会明确提出17项交涉条件,其中包括:取消戒严令,永远撤出驻沪之英日海陆军,取消领事裁判权,华人在租界有言论、集会、出版的绝对自由,制定工人保护法,惩凶,赔偿等。四天后,联合会召集了有20多万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市民大会。上海的抗议活动得到全国公众的响应。6月19日,广州、香港25万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下举行“省港大罢工”。6月23日,英法军警对游行工人开枪射击,死亡52人,重伤170余人,制造了“沙基惨案”。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组成工人武装纠察队,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6月30日,北京500多个团体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国民大会”,邀请德国、朝鲜、印度、日本和土耳其代表参加,孙中山遗孀宋庆龄扶病出席。南京、天津、济南、武汉等大城市都举行了类似活动,前后参与人数达1300万。
1704098590
1704098591
1704098592
1704098593
1704098594 五卅运动时的报纸——《热血日报》
1704098595
1704098596 身处暴风眼的虞洽卿此时已是尴尬无比,他当然不甘心自己所代表的商人阶层在这次社会大风暴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反动化。就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17条”之后,总商会迅速组建“五卅事件委员会”,提出13条,其中删掉了取消领事裁判权、撤出英日驻军、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及罢工的自由等项内容。6月11日晚,虞洽卿邀李立三到总商会对话洽商。李立三表示无法接受条款修改,以“事前不知,不能代表本会”为由愤然退出。
1704098597
1704098598 总工会的“17条”与总商会的“13条”,成为中方内部争论的焦点。左翼人士认定虞洽卿代表了资本家的投降立场,是可耻的背叛和反革命行动。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连续发表四篇社论,分别题为《上海总商会究竟要的是什么?》、《全中国都要受外人屠杀了,上海总商会却要反对民众的团结》、《警告总商会》和《商阀的勾当》。虞洽卿在文中被点名指责为“走狗”和“商贼”。仅仅半年前,他还被看成是上海市民的“救星”,而翻转之间却又成了人人喊打的“商贼”,善恶瞬息,数十年后仍让人莫名欷歔。而另一些人士则表示认同。梁启超在北京《晨报》撰文《我们该怎么样应付上海惨杀事件》,称:“所提17条,有些漫天要价,不买拉倒的态度……与其卖不成,宁可吃亏卖。”温和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丁文江也撰文呼吁:“双方应慎用感情,研究利害,放下理想,讨论办法,少谈主义,专讲问题,外交才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北京政府最终采纳总商会方案,电令外交部次长曾宗鉴、江苏省省长郑谦和虞洽卿等五人组成中国方面的谈判委员,与租界领事团谈判。
1704098599
1704098600 6月19日,总商会与总工会继续紧急磋商。李立三提出“继续实行对美日经济绝交、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和抽款援助罢工工人”三个条件,虞洽卿一口答应。双方议定于6月26日全面复市,持续近一个月的“五卅”风波告一段落。在善后活动中,总商会发出《劝商界资助工人通函》,虞洽卿带头捐3万元,共募得款项300多万元。在中方坚持下,租界工部局偿付了死伤者的抚恤金,肇事的日本纱厂则同意,以上海总商会作担保,给工人增加10%的工资。
1704098601
1704098602 在激荡多变的“五卅运动”中,虞洽卿看上去再次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不过,他显然已经有些力所不逮了。在这场空前的民众怒潮中,商会与工会的分歧和斗争具有分水岭般的意义,在意识形态的强烈引导下,非常脆弱和不成熟的中国市民社会内部出现了分裂。商人阶层与劳工阶层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在知识阶层内部也出现了左派与右派的分野。这是中国商业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事件。虞洽卿以及他所代表的阶层扮演了一个摇摆、尴尬而可疑的角色,阶级裂痕赫然生成,并已难以弥合。
1704098603
1704098604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虞洽卿们开始思考下述问题:企业家与革命之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将怎样与已经被组织和发动起来并拥有明确的行动纲领的工人阶层共处?是理性沟通,还是感性排斥?是和平妥协,还是暴力对立?他们的选择,在两年后改变了中国政局的走向。
1704098605
1704098606
1704098607
1704098608
1704098609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704096204]
1704098610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1927 悲剧之月
1704098611
1704098612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1704098613
1704098614 到了颓圮的篱墙,
1704098615
1704098616 走尽这雨巷。
1704098617
1704098618 ——戴望舒:《雨巷》,1927年
1704098619
1704098620 1927年2月初,早春寒意料峭。60岁的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坐小客轮逆水西行,长江两岸列兵森严,一派大战将临前的肃杀气象。虞洽卿是去南昌拜访昔日小老乡、当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百年商业历史上,此行竟直接导致了中国企业家年代的彻底终结和一个黄金商业周期的戛然而止。
1704098621
1704098622 自1917年之后,国民党被赶出权力中心的北京,偏据广东一隅,十年磨剑终成大器。1926年9月7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先是在惠州西湖一带大败北洋军阀吴佩孚,继而于10月击溃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12月,北伐大军抵达南昌,设总司令行辕,剑锋汹汹直指上海。而北伐军总司令就是6年前靠虞洽卿接济、曾拜黄金荣为“老头子”的蒋介石。
1704098623
1704098624
1704098625
1704098626
1704098627 二三十年代上海街头
1704098628
1704098629 新年春节刚过,虞洽卿受上海商人团体的委托,坐船西行去南昌拜见小老乡。此时的上海局势一派混沌。惶惶不可终日的孙传芳军仍盘踞市区,市井已是惊恐萧条。这时候,上海企业家阶层面前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
1704098630
1704098631 其一,上海当时的实际控制人孙传芳提出了一个“大上海计划”,建议由军人、文人和商人组成一个治理集团,他还提议由自由派人士丁文江出任总协调人。然而,虞洽卿们对此议没有兴趣。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从袁世凯、段祺瑞到曹锟、张作霖,军阀轮番执政北京城,这些人除了把枪杆子握得紧紧的之外,没有一个具有现代民主理想和治国方略,每一次都因无能和暴烈而失去民心。企业家们已经对旧式军阀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1704098632
1704098633 其二,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组织也在积极活动。上年10月,共产党人周恩来组织发动工人进行武装暴动,起义失利,然而他仍在积极筹划第二次行动。与共产党和工人组织结盟,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政治方案。然而对此,虞洽卿们也没有信心。在一年多前的“五卅”事件中,上海总商会与总工会在精神理念和行事原则上已南辕北辙。对于无产者来说,在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而从商者却可能在可怕的革命中被剥夺掉所有,他们是既有秩序的维护者或维修者,从来没有革命的勇气、冲动和利益需求。
1704098634
1704098635 作为既得利益阶层,上海商人理想中的出路是实现上海自治。自1924年提出“废使、撤兵、移厂”三项主张后,这一直是他们坚定不渝的理想,也得到了一些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认可。于是,就在北伐军大兵压境之际,虞洽卿们天真地期望与同乡蒋介石结盟,以便实现这个目标。早在1924年底,中国银行的张公权就以上海银行公会领导者的身份与广州方面取得了联系。他借给大元帅府50万元,这是近10年来,江浙财团与国民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蒋介石电令,“我军到达各地,当加意维持中国银行”。1926年8月,北伐军攻进江西,当地商民拒绝使用北伐军的临时军用兑换券。张公权又先后秘密汇去30万元和100万元以救急用,这些款项约等于北伐最初阶段所需费用的1/4。很显然,试探性的合作一直没有停断过。
1704098636
[ 上一页 ]  [ :1.7040985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