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113641
1704113642
数码港项目在获得资本方面需要两个条件:其一,盈科集团在其中拥有控股权。为了达到该条件,在投入一定资本的条件下,其他股东越分散,越有利于其实现该目标,上市是一个达到该目标的最佳选择。其二,盈科集团在其投入的数码港项目上尽量对其资产高估。资产的估价不仅是现金流的函数,而且还是时间的函数,因为现金流的预期受到时间的影响。1999年,网络概念股正处于顶峰,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估价,盈科集团的选择是以最快的速度上市,借壳上市是上市速度最快的一种选择。因此,在此经济条件约束下,借壳上市成为其最佳选择。
1704113643
1704113644
得信佳为什么成为选择的目标呢?
1704113645
1704113646
根据选择借壳上市目标公司的分析框架,从经营业务和业绩的视角分析,得信佳是一家制造和销售电信产品的公司,主要产品是BP机,其产品正处于衰退期,没有盈利前景。据此,得信佳适合成为借壳对象。从财务的视角分析,得信佳的财务状况一直不佳,1997年,得信佳亏损500万港元,1998年前6个月,得信佳又亏损750万港元,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得信佳没有扭亏为盈的能力和预期。在连续亏损了两年之后,得信佳适合成为借壳对象。从股权结构的视角分析,1996~1999年,得信佳数度易主。1996年,中策公司收购了得信佳37%的股份。1年后,中策公司将持有的得信佳股权悉数出售给关联公司星光电讯,星光电讯一路收购,到1997年,星光电讯已持有得信佳99%的股权。1998年,在向包括和记黄埔在内的两个独立投资人转让股权之后,其所持股份减至74%。由此可见,得信佳控股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便于借壳上市的交易。另外,得信佳的股本规模是23.0926亿股,股本规模较小,为借壳上市之后的资本市场运作提供了空间,适合成为借壳对象。从股价的视角分析,得信佳在盈科集团收购之前的10日,平均收市价为0.0662港元,相应的市值大约为1.4亿港元,股价非常低,有利于降低借壳上市的成本。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得信佳是最佳的借壳上市对象之一。
1704113647
1704113648
三、运作融资,后招不断
1704113649
1704113650
借壳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其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财务活动,从而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得信佳的股价1999年处于最低时为每股0.02港元,4月底的报收价为每股0.136港元,1999年5月4日是宣布盈科集团借壳上市复牌的第一天,其股价当日最高升至每股3.23港元,收盘于1.83港元,股价一天上涨12.5倍,公司的市值则由3亿余港元增加到590亿港元,涨幅高达187倍,一举成为香港第11大上市公司。盈科集团所拥有的240亿股的价值已升至439.2亿港元,是其出资额15亿元的29倍。
1704113651
1704113652
此时,在此股价水平上,盈科动力在资本市场上大量融资,为后续的资本市场运作提供资金。同时,盈科动力还与其他公司进行了换股安排,以此达到在股价处于高位时收购其他公司和增加公司实体资产的目的,从而降低收购成本。
1704113653
1704113654
盈科动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筹集了大量资金,仅现金就高达71亿港元。另外,盈科动力又宣布了一系列投资和与高科技公司的换股、注资等行为。1999年12月,市场甚至谣传其将与IT巨人微软进行股票置换。12月,盈科动力股价涨幅高达近两倍,市值从610亿港元飙升至1640亿港元,成为中国香港的第八大公司。盈科集团在Internet高峰时的投资,截至2001年9月总亏损高达6.67亿美元。在已上市的投资组合中只有tom.com产生了1300万美元的收益,其余的都在亏损。但是,盈科集团将这些资产注入盈科动力之后,为盈科动力制造了Internet概念,使盈科动力的股价飙升,对其资本市场运作提供了想象空间,再加之数码港项目的运作,促成2000年盈科动力收购了香港电讯。
1704113655
1704113656
四、抓住时机,从容并购
1704113657
1704113658
盈科动力为什么收购香港电讯呢?原因有三:
1704113659
1704113660
第一,在收购之前,盈科动力的资产基础主要是概念,虽然能够提高其股价,但是不能持续地产生现金流,从长期的战略视角分析,一个公司股价的基础还是其现金流的产生能力。为此,盈科动力需要做实其资产,为持有的股价上涨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不是概念和想象。
1704113661
1704113662
第二,香港电讯的资产符合盈科动力的资产要求,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效应,从而达到资产对接的经济目标。
1704113663
1704113664
第三,香港电讯的控股股东急于将其出售。出于长期战略的考虑,香港电讯的控股股东英国大东电报局希望集中财务和管理资源,专注于向欧美和日本的商业客户提供基于传输数据和互联网的服务。因此,大东电报局需要大量的现金进行业务扩展,从而萌生了出售香港电讯的意愿。
1704113665
1704113666
在收购过程中,盈科动力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电信,其CEO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次子李显扬,财务顾问为美国高盛。盈科动力当时是中国香港第一、亚洲第三的互联网公司,其财务顾问是华宝德威和中银国际。盈科动力的市值在收购时是2008亿港元,而香港电讯的市值已高达3155亿港元。
1704113667
1704113668
从收购的视角分析,盈科动力为什么能够击败新加坡电信而成功收购香港电讯,其主要的原因如下:
1704113669
1704113670
一是区位优势。盈科动力和香港电讯同处于中国香港,而新加坡电信是新加坡的公司,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处于相同区位的收购者具有比较优势。
1704113671
1704113672
二是交易能力。在该收购争夺战中,盈科动力的收购方案和资金来源均没有处于下风。
1704113673
1704113674
三是政治因素。因为香港电讯是中国香港的基础产业,出于政治目的考虑,由本土公司控制比较适宜。
1704113675
1704113676
基于上述因索,盈科动力击败新加坡电信而成功收购香港电讯。
1704113677
1704113678
香港电讯争夺战的主要事件如下:
1704113679
1704113680
1999年7月2日,大东电报局委任华拉斯(Graham Wallace)为总裁,新领导班子展开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决定集中战略发展在欧洲的互联网和企业数据业务,这意味着大东电报局将出售在亚洲的所有非核心资产,包括移动电话及固网业务资产。1999年11月,新加坡电信与香港电讯密谈合并事项。
1704113681
1704113682
2000年1月26日,新加坡电信合并模式确定,包括成立控股公司,香港电讯终止上市,采用双总部、双总裁制等。
1704113683
1704113684
2000年2月11日,盈科动力发布声明,提出有意收购香港电讯,而新加坡电信则表示合并谈判仍在进行。
1704113685
1704113686
2000年2月22日,盈科动力融资10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为收购香港电讯提供资金支持。
1704113687
1704113688
2000年2月28日,香港电讯通知香港联交所,大东电报局和盈科动力可能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就向香港电讯股东提出收购建议达成协议。
1704113689
1704113690
2000年2月28日,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支持新加坡电信收购香港电讯,如果合并计划成功,新闻集团将投资10亿美元购买其4%的股权。
[
上一页 ]
[ :1.7041136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