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113591
1704113592
通过上市,能使企业逐步熟悉国际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体察国际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从而在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而且对其他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管理也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上市后,金蝶公司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稳健、高度透明、高成长、业绩优良的国际化大型软件公司,向着世界管理软件十强的目标稳步迈进。
1704113593
1704113594
金蝶的成功上市为中国的软件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了一个典范,随后会有大批的国内软件企业向资本市场接踵而至。
1704113595
1704113596
五、案例分析
1704113597
1704113598
金蝶软件在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的原因有二:一是金蝶对自身优势的准确把握;二是金蝶对上市准备工作的周密部署。
1704113599
1704113600
金蝶软件是国内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方面的领先生产商,以“快速配置,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快速见效”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定位,能够帮助顾客从容面对动态不确定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实现业务流程与IT技术的完美结合,有效管理变革,确保组织快速持续和健康成长。在金蝶发展初期的几年,国内软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这一领先优势带来了金蝶软件的飞速发展,金蝶认识到只靠自有积累资金实现滚动式发展很可能就会失去市场先机。因此,金蝶凭借自身在行业的领先优势和业务前景成功引进了IDG 2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资金。风险资金的进入使金蝶在行业内率先开始具备资本运营的能力,并开始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很显然,上市就成了风险资金退出的必然通道,所以上市也开始摆上金蝶高层的工作日程。
1704113601
1704113602
对于引进风险投资后不断发展壮大的业务规模,金蝶势必要进行公司资产和股权的调整以获得上市的资格。金蝶随后更名为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业务进行重组后分成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软件、ASP运营平台、应用服务器,以及技术服务与支持四大块。这样一来既理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了股权结构,又通过重组业务使企业主业鲜明、潜力巨大、业务前景广阔、竞争力凸显。
1704113603
1704113604
金蝶之所以选择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是在比较了国内市场后做出的决定,国内主板市场条件严苛,主要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上市资格。而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主要以高成长型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成长潜力和业务前景,同时中国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金蝶业务几乎全在内地,而依靠中国香港这扇窗口又可以辐射世界金融体系,可谓进退自如。并且中国香港创业板对成长型企业的要求比较低,入市门槛好跨,对于急需资金的金蝶来说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1704113605
1704113606
金蝶选定上市地点之后,在投资银行百富勤的安排下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路演,向数百位投资人推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概念和自己公司的业绩,同投资人的有效沟通使得金蝶的路演非常成功,为股票定价提供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金蝶上市申请获得批准后随即在开曼群岛注册了金蝶国际公司,将其变成了自己上市的壳资源。严格说此次上市的金蝶不是国内的金蝶,而是改制后注册在开曼群岛的金蝶国际软件公司,这样一来对公司运作资本是很有利的。经过近两年的筹划和准备,金蝶国际正式上市,开盘抢购如潮,从此中国软件终于站上了海外资本舞台。
1704113607
1704113608
在国内证券市场创业板还不成熟的时候,国内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选择在中国香港创业板上市拓宽融资渠道进军国际资本市场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保荐人计划、严格的公司管理对国内中小企业也是很大的挑战。中小企业只有经过周密的筹划,按照上市准则对企业进行改制,调整资产和股权结构,对公司业务进行重组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培育高效稳定的运营管理机制,完善企业财务制度适应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机制,才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704113609
1704113610
1704113611
1704113612
1704113614
中小企业融资:案例与实务指引 第三节 盈科借壳生蛋,上市运作融资[1]
1704113615
1704113616
一、盈科集团,动力强劲
1704113617
1704113618
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是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创立的投资公司。1987年,李泽楷肄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专业,曾在加拿大一家投资银行工作,后被父亲召回“和黄集团”负责卫星电视业务。1990年,他向父亲借了1.25亿美元建立了香港卫视StarTV,其业务迅速发展壮大。1993年5月,他将处于严重亏损的香港卫视StarTV出售给了默多克,套现53亿港元,盈利30亿港元。同年,他创立盈科集团,前期业务主要是在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大陆和日本等地从事地产生意。1994年5月,李泽楷的盈科集团斥资5亿多港元,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亚洲45.7%的股份,成为海裕亚洲的最大股东,实现在新加坡的借壳上市,并将公司名称改为亚洲拓展,业务主要是地产、酒店及以中国香港为基地的鹏利保险。1999年,盈科集团收购得信佳,后将其改名为盈科动力。2000年,盈科动力收购香港电讯,成为2000年的亚洲最大并购案例,其事业达到顶峰。此后,盈科动力改名为电讯盈科。
1704113619
1704113620
二、借壳得信佳,盈科巧上市
1704113621
1704113622
1999年5月,盈科集团采用资产注入的方式将其资产注入得信佳,获得其控股权,并将得信佳的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回售给星光电讯,即资产剥离,完成了借壳上市。具体步骤如下。
1704113623
1704113624
(1)得信佳发行新股297.77亿股,得信佳自己已持有17.3亿股,占得信佳总股本的5%。
1704113625
1704113626
(2)盈科集团包括了数码港项目和部分物业项目的资产净值为27.8亿,将其作价为24.6亿(折让了11.6%)出售给得信佳,得信佳支付盈科集团240亿股(每股0.06港元),获得得信佳总股本的75%。同时,盈科集团还获得10亿港元的3年期公司可转债(约166.7亿股)。购买股权的代价是注入资产,购买可转换债的代价是注入现金,既购买股权又购买可转债的目的在于既可以达到避免全面收购要约的目的,又可以在公司股权被稀释后通过行使转换权,以固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股权,保持控股地位。
1704113627
1704113628
(3)向其他市场投资者出售57.77亿股份(每股0.06港元),占得信佳总股本的17.8%。
1704113629
1704113630
(4)得信佳同意除了中国香港的办公通讯器材业务外,将出售所有业务及中国香港债务给星光电讯,出售代价是将得信佳对星光电讯的负债减少到1000万港元。
1704113631
1704113632
(5)盈科集团向得信佳和配股承销商做出不可撤回承诺,得信佳将作为盈科集团与中国香港政府就数码港项目签署全部协议及有关文件(涉及数码港项目的设计、兴建、发展、融资和市场推广)的唯一机构,即数码港项目将注入得信佳,得信佳将作为盈科集团发展科技业务的唯一机构。这表明盈科集团准备将得信佳作为整个盈科系的旗舰企业,目的是提高股价,为其后续的资本市场运作提供条件,例如配股、换股等。
1704113633
1704113634
(6)收购得信佳之后,1999年8月,得信佳改名为盈科动力。
1704113635
1704113636
很多人对此就有了疑惑,为什么选择借壳上市呢?
1704113637
1704113638
因为在可供选择的资金渠道中,开发数码港项目不仅缺乏资本,而且缺乏信贷资金,而资本是获取信贷资金的基础和条件。据此,数码港项目首要的问题是获得足够的资本为获取信贷资金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募集资金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1704113639
1704113640
那怎么获得资本呢?
[
上一页 ]
[ :1.704113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