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114341
1704114342
尽管资产证券化在最近20年尤其近10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但资产证券化发行机构和它们的投资者还没有积累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管理大额风险的经验,尤其是国内还没有实施资产证券化,对ABCP的了解更少。如此复杂的证券,其特性难以验证,结果造成定价困难。通常,新金融工具都实施低定价策略,但新金融工具在市场上的低定价是有代价的,低定价会带来短期或长期损失。因此,在新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时候,更应注重对系统风险的管理。
1704114343
1704114344
2.失效及等级下降风险
1704114345
1704114346
失效是由法律意见书指明并通常由陈述书、保证书及赔偿书支持的一种法律风险。如果一张资产证券被宣布失效,那么发行人就不再对证券持有人有进行支付的义务。类似的,如果一份重要的交易文件被宣布无效,那么交易机制就停止运作,而且发行人也不必拥有对它发行的证券进行清偿所必需的资金。资产证券化特别容易受到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资产证券化交易与构成交易的基础包含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任一因素恶化,整个发行的等级就会下降。显然,交易越复杂,该资产证券化中等级下降的潜在因素越多。
1704114347
1704114348
3.金融管理风险
1704114349
1704114350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法律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践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组合,如果任一因素出现故障,整个交易可能就会面临风险。投资者承受的金融管理风险来自4个方面:交易管理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结构机制风险、依赖专家的风险。
1704114351
1704114352
(二)中国的环境制约
1704114353
1704114354
我国没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配套法规,现有法规又多不支持ABCP项目;没有权威的本地评级机构;缺乏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利率市场化仍未实现;金融安全难以保证等,这些制约都决定了在中国开展ABCP项目(各方参与人均为境内机构)的复杂性。
1704114355
1704114356
1.法律问题
1704114357
1704114358
法律原本是为了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消除交易外部的风险因素,但随着金融工具创新的不断加速和法律的相对固化,法律要么显得力不从心,失去本应有的监控作用,要么成了金融创新的掣肘因素。我国目前的法律无法对企业开展ABCP项目起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其本身却往往成为ABCP项目交易过程的风险因素,增大了企业成功引入ABCP项目的难度。ABCP项目流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真实出售”,即发起人与SPV签订交易合约,将应收账款出售给SPV。如果发起人出现破产清算,应收账款在特设机构SPV的保护下,不会被列入清算范围,从而实现“破产隔离”,即应收账款的质量与发起人的信用风险互相分离,使投资者的投资不会受到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的影响。就我国而言,真实销售的法律效力难以确认,这会影响ABCP的信用评级和整体出售。
1704114359
1704114360
2.会计处理问题
1704114361
1704114362
会计处理问题与前面的法律问题关系密切,会计上对“真实销售”等问题的处理要根据法律上的认定来做。国内会计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规定。比如,由于应收账款的不断变化,计入资产池的应收账款也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要把发行商业票据获得的款项与应收账款的对冲,不但会遇到确定冲减对象上的困难,而且差额的处理也无章可循。类似这样的问题,因企业情况和交易结构设计不同可能千差万别,若没有准则进行规范,必然会造成企业无章可循。
1704114363
1704114364
(三)企业自身应收账款的规模、质量和管理问题
1704114365
1704114366
1.应收账款要达到一定规模
1704114367
1704114368
实施ABCP项目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只有应收账款达到一定规模时,其低成本融资优势才得以显现。因为托管费用、服务费用、承销费用、律师费用等都是ABCP项目中的必要费用。鉴于我国目前ABCP项目尚未起步,还会有很大的谈判成本和学习成本。如果把这些看做固定费用的话,只有以大规模的ABCP项目分摊,才能降低成本。
1704114369
1704114370
2.应收账款的质量要良好
1704114371
1704114372
这一点取决于客户的付款信用。吴中集团BT项目资产支持受益证券专项项目中锁定的是政府的回购款,较之其他种类的应收账款,付款信用相对较高,这是它能够成功发行的原因之一。另外,应收账款的期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半年之内的应收账款,银行较易接受,此次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资产支持受益证券专项项目中将证券分层、分期限、分级,就是通过方案设计将该项目的信用水平提高,从而降低成本并使之发行成功。
1704114373
1704114374
3.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管理要良好
1704114375
1704114376
国外银行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也是成功发行ABCP的重要因素之一。
1704114377
1704114378
六、案例分析
1704114379
1704114380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融资尝试,能够加速资产的流动,加快企业资金的循环,合理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1704114381
1704114382
“一切能够产生预期资金流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证券化”的论断在资本市场上被广泛认可,其原因在于只要能够产生未来资金流的资产在当前就是有价值的,而这笔资产的现值即为全部未来收益的折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当前的这笔资产为标的发行证券进行融资,证券股权或者债权的标示,都是对收益的一种要求,只要标的资产在未来产生的收益折现之后是有利可图的,这种融资方式在理论上就可行。事实上,资产证券化——包括现金资产的证券化、实体资产的证券化、证券资产的证券化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已经在资本市场上用于企业融资并且获得了成功。吴中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即是最好的例证。
1704114383
1704114384
吴中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不仅在于参与各方的积极配合、有效运作,更在于这次进行证券化融资的标的资产质量非常优异。吴中集团打包进来的资产是其BT项目全部回款的载体。BT项目只是为建设垫资,项目完成之后将得到政府的回购款项,不同于BO项目的回款有较大的运营风险,BT的偿付风险非常低,因此保证了发行证券的高信用水平。
1704114385
1704114386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得益于这种融资模式严谨的结构设计、真实的资产标的、可控的财务风险以及较低的融资成本。在运作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标的资产是根本,资产必须真实存在而且能够产生未来收益,同时,为了集中优异资产组成标的,就要求资产具备较强的收益性、流动性、可分离性和易重组性。这些特性使得标的资产不仅收益能够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收益的风险可以控制到相对较低的限度。对相关资产进行合理的剥离、重组及打包,以优质资产形成资产池是形成资产未来收益的切实保障,将对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提振。在资产证券化的结构设计上,真实出售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只有进行真实出售,标的资产就同原始受益人的其他业务及资产形成了一道阻隔,标的资产不得进入原始受益人因其他原因导致的企业破产和重组程序,必须保证标的资产的独立特性。真实出售形成的有效隔离,规避了企业的破产和重组风险,在一个层面使得以该资产为标的的证券的信用水平不全依赖于原始受益人,而更多地与标的资产的质量和证券化的方案设计相关联,从而能够获得比企业整体更高的信用水平。增强证券信用等级的其他手段还包括对即将发行的以资产为标的的证券进行内部增级和外部评级,从而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此外,开设独立专门的账户设立偿还基金,以及约定相关的收益保障条款都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为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704114387
1704114388
[1]本节资料来源:
1704114389
1704114390
http://202.121.48.120/771ff1c3-52fe-4ea8-a031-5fe76432043a.doc.
[
上一页 ]
[ :1.7041143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