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179944
1704179945
事实上,每一次研究都是最佳的改进时机。从我们开始研究计划(Plan),到组织执行(Do),到工作的检查(Check),最后根据工作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Act),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是不断改良方法的基础。我们可以不断地问一些问题来假设和反思我们的工作流:
1704179946
1704179947
我们的用户是这样的用户么?
1704179948
1704179949
我们的用户群有代表性么?
1704179950
1704179951
我们的用户群划分足够细致么?
1704179952
1704179953
我们的主持人有没有错误的引导?
1704179954
1704179955
我们的研究员有没有曲解事实真相?
1704179956
1704179957
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研究报告方式?
1704179958
1704179959
我们的研究经费使用合理么?
1704179960
1704179961
我们真的需要做那么大范围的研究么?
1704179962
1704179963
……
1704179964
1704179965
这些问题不断促使我们思考,使我们的思维和方法更有逻辑性、更科学和严密。
1704179966
1704179967
1704179968
1704179969
1704179970
精益求精:卓越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管理 2.2.3 分析与总结
1704179971
1704179972
数据整理并不是简单地把数据放到一堆表格中,我们完成所有计划的访谈和调查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来找出问题的本质,所以我们需要一颗结构树把所有的数据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谷子碾成稻米”,第二步是“将稻米蒸熟”,第三步是“分类加工”。
1704179973
1704179974
1.“将谷子碾成稻米”
1704179975
1704179976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信息缺失,而是如何将信息的价值剥离出来,这就好像将谷子碾成稻米一样,它不仅仅适用于产品调研,它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商业或者个人行为。比如当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出“用户对搜索信息比较懒惰”,那么我们需要马上识别出这条信息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轻率地分析,可能马上会得到“用户不愿意搜索信息”或者“用户对搜索效率不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都有可能,但是它们是如此不同。
1704179977
1704179978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个人的背景和阅历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其可能影响我们的理性分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局限性“个人主义”。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求真”,我们需要将这条信息进行解构,我们才可能从各个视角来分析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将信息分解为:
1704179979
1704179980
用户对该行为是消极的,包括行为本身和行为目的等多种可能;
1704179981
1704179982
可能引起用户消极的行为主要是搜索行为;
1704179983
1704179984
用户引起消极的对象主体是信息;
1704179985
1704179986
用户产生该消极行为的背景情况(时间、环境);
1704179987
1704179988
用户产生消极行为的表现是懒惰……
1704179989
1704179990
2.“将稻米蒸熟”
1704179991
1704179992
我们必须意识到,分析一定带有局限性,因为分析行为的主体是背景和阅历都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常识去理解诸如“一般人认为墙是白的”一类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去调查研究会发现,墙体表现出白色并不是由于“它具有白色本质”,而是在某个环境中我们的视觉将它理解为白色。当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当需要创造一面白色墙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墙体处理为白色,而是“让它产生白色的感觉”,而这和我们的普遍认知是矛盾的。在这个阶段,你需要搜集各种材料和证据,并根据它们再次去分解问题,将问题的拆解以更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1704179993
[
上一页 ]
[ :1.7041799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