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76160
1704276161
“太浑蛋了!”她埋怨道,“什么都入不了他的眼,我完全不懂他想要什么。”
1704276162
1704276163
爱德华认为这份报告“一塌糊涂”,克里斯蒂娜却认为这份报告“毫无纰漏”。爱德华离开了房间,对克里斯蒂娜怒不可遏。克里斯蒂娜留在了房间里,对爱德华同样愤怒不已。
1704276164
1704276165
听着耳熟吗?
1704276166
1704276167
这样的分歧在世界各地的董事会会议室里很常见,家庭内就更不用说了。众所周知,这种分歧令人沮丧、痛心。不出所料,这些对话很少起到改善局面的作用。实际上,它们往往会火上浇油,损害双方关系。它们会伤害别人,削弱他们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意愿。在本例中,爱德华和克里斯蒂娜离开对方的时候都感到很失望。爱德华深信克里斯蒂娜粗心大意,克里斯蒂娜深信爱德华是个浑蛋。
1704276168
1704276169
爱德华和克里斯蒂娜都会义愤填膺地对各自的朋友讲述这次事件,并乐在其中。然而,这种扭曲的满足感并不能改变事实,双方还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次谈话之后,爱德华得不到他的报告,克里斯蒂娜也无法获得出色完成工作的满足感。此外,我猜这两边的结果在近期内都不会改善。爱德华没有告诉克里斯蒂娜他有什么要求,克里斯蒂娜也不知道如何满足爱德华的需求。
1704276170
1704276171
这种问题出现在我们的互动中时,埋下祸根的是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与信念。爱德华咄咄逼人的作风更多的是由于他的内心想法与感受,而不是克里斯蒂娜的报告。克里斯蒂娜的戒心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自尊与姿态,而不是爱德华的评论。如我在第二章所示,每种结果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爱德华与克里斯蒂娜为各自提出了超出对方反应能力的挑战。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徒劳无益的交流,双方将最重要的信息藏在了心里。不分享这一信息,工作就无法完成,关系就会恶化,所有人都会受到牵连。
1704276172
1704276173
在第二章,我探讨了如何带着责任感面对挑战,采纳参与者掌握主动权的态度。在第三章,我思考了如何保持正直以应对不可控的力量。在本章,我想针对人们对现状及解决策略有分歧的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方式。我希望你们能学会如何在人们有分歧的时候寻求共识、信任与相互理解。
1704276174
1704276175
人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你对待这种差异的方式决定了你是“控制者”还是“学习者”。控制者自称了解现状、理想状况和应对措施,他们指手画脚,很少提问。学习者好奇而谦卑,对如何解读现状与加以应对没有那么言之凿凿,他们更善于提问,而不是发号施令,他们往往会考虑别人的观点,而不是一意孤行。
1704276176
1704276177
在变革的时候,学习者会接管世界,而固守旧有观念的人则会发现自己只能在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里如鱼得水。
1704276178
1704276179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
1704276180
1704276181
控制者的自尊有赖于其正确性,或至少是让别人相信他们的正确性,他们通过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并声称其观点即“真理”来掌控局势。排除异己、让所有人都同意自己的观点后,他们才会感到满意。他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凡是看法有异的人都是错的。
1704276182
1704276183
学习者的自尊有赖于开放的心态,以及鼓励所有人各抒己见,他们力求以共识来掌控局势。他们可以自如地将自己的意见作为合理的评估介绍给他人,并鼓励他人本着相互了解的精神介绍各自的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是事物呈现给他们的样子,他们的观点仅仅是全局的一部分。
1704276184
1704276185
你能从我的角度看问题吗?
1704276186
1704276187
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做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他见了许多儿童,给每名儿童发了一块积木,让他们查看。积木一面是绿色,一面是红色。他与每名儿童面对面坐下,将积木放在他们中间,红色的一面朝向自己,绿色的一面朝向儿童。皮亚杰让儿童说出他们见到的颜色。每名儿童都答对了:“绿色。”然后皮亚杰问出了更加深入的后续问题:“你觉得我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1704276188
1704276189
多数5岁以下儿童都回答:“绿色。”事实证明,他们意识不到桌子对面的人可能会和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5岁以上的儿童给出了正确答案,他们明白虽然他们看到的是绿色,研究人员看到的却是红色。这些儿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视角意识,即从他人的立场理解情况的能力。
1704276190
1704276191
在从事咨询工作15年后,我很遗憾地指出许多管理者从来都不懂得这一基本道理。他们从不质疑自己观点的绝对正确性,他们以为只要他们觉得一份报告一塌糊涂,这份报告就一定一塌糊涂。他们就像实验中一些孩子一样,自己只看到积木的绿色一面,就以为其他人看到的一定也是绿色。这些管理者往往都在45岁以上,行事却仿佛5岁孩童一样,活了40年。他们的发育由于本体的傲慢而停滞了。
1704276192
1704276193
我5岁的女儿米歇尔说她不喜欢西兰花,因为西兰花很难吃。实际上,反过来说才对,米歇尔说西兰花“难吃”是因为她不喜欢西兰花。当然,她不这么看,她认为喜欢吃西兰花的人都没有品位——本体傲慢的典型例子。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现实的本质。本体的傲慢指相信自己的观点是至高无上的,是理解某种情况的唯一正道。虽然本体的傲慢很正常,甚至放在儿童身上还很惹人喜爱,在成人身上却没那么招人喜欢——但遗憾的是,这却很普遍。
1704276194
1704276195
克里斯蒂娜和爱德华的本体傲慢导致他们的沟通彻底失败。当然,他们并不这么看。克里斯蒂娜说爱德华是浑蛋。但适用于米歇尔与西兰花的逻辑也适用于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说爱德华是“浑蛋”不是因为他确实是浑蛋,而是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同他合作。爱德华认为克里斯蒂娜“粗心大意”不是因为她真的粗心大意,而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同她合作。
1704276196
1704276197
在紧张的局势中,我们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自己检验一下这种逻辑。你上一次见到和你想法完全一样的“白痴”是什么时候?你认为人们不同意你的意见是因为他们是白痴吗?还是你说他们是“白痴”是因为他们不同意你的意见?
1704276198
1704276199
傲慢的对立面是谦逊。英文中的谦逊一词(humility)来自拉丁文“humus”,意为“地”。谦逊的人不会自视高人一等,不会自以为有特权地位。本体的谦逊指承认自己对于现实或真相并没有特殊的主张,他人的观点同样成立,值得尊重和考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许多种,每一种都有其亮点与盲点。唯有以本体的谦逊为视角,你才能接纳这种多样性,并融合成更有包容性的观点。本体的谦逊在理智层面是有道理的,却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态度,它至少需要6岁孩童的认知发育水平。
1704276200
1704276201
……对于不受我们的感知与思考方式支配的事物本质,我们无法形成任何概念。一方面,我们拥有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所组成的世界——康德称之为现象世界。对我们来说,这是可知的世界,但这种知识所呈现的方式都依赖于主体。另一方面,还有事物的本来面目所组成的世界,康德称之为本体世界。其存在模式与我们认知事物的具体方式毫无关系。但也正因为这一原因,我们无法进入这一领域。
1704276202
1704276203
——英国哲学家布莱恩·麦基
1704276204
1704276205
所见即所得(而非本相)
1704276206
1704276207
如图4–1所示,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两个人在看窗外,这是西方人给出的普遍答案。非洲村民看到这幅图画时,看到的内容却截然不同,他们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在棕榈树下遮阳。
1704276208
1704276209
[
上一页 ]
[ :1.704276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