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446193e+09
1704446193 能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罗列了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其中大多为太阳能板制造商、风能开发商等所谓的新能源企业,同时列示的内容还包括这些补贴预计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截至2011年3月,能源部仍声称,纳税人为太阳能企业Solyndra公司提供了5.35亿美元扶持性贷款担保,这项计划正在为美国创造1 000个永久性就业岗位(不包括建设岗位)。
1704446194
1704446195 奥巴马政府对Solyndra偏爱有加,以至于曾先后两次将该公司颂扬为新经济的榜样以及刺激计划“就业创造”能力的范例。副总统拜登与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参观这家公司时更是把它的厂房吹上了天。2010年5月,奥巴马总统亲自造访Solyndra,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经济增长的基础就是像Solyndra这样的公司。”
1704446196
1704446197 能源部的贷款担保(它意味着,如果公司不能向银行偿还贷款,就需要由纳税人承担)将为Solyndra兴建一家新的太阳能板制造厂提供资金。我们将在随后讨论这笔愚蠢的贷款担保,但我们眼下必须承认的是,如果没有能源部的支持,Solyndra或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建设这家新厂。然而,它并没有像能源部说的那样“创造就业”。
1704446198
1704446199 2010年,就在Solyndra筹划首次公开募股时,人们在提交给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发行文件中看到了令人难堪的内容。Solyndra的主审机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赫然写道:“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现金流和股东净值始终为负,鉴于包括上述问题等各种原因,我们认为该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难以保证。”
1704446200
1704446201 公司随即终止了首次公开募股,并同时终止了雇用1 000名员工的计划。此时的Solyndra并没有选择继续扩张,而是解聘了150名员工并关闭了第一家工厂,然后又将剩余的全部员工转移到接受政府补贴的新工厂。2011年,Solyndra宣布倒闭。
1704446202
1704446203 Solyndra的故事是政府“创造就业”能力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这个刺激性贷款担保计划的目的是帮助Solyndra建立一家新厂,这或许还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案例,但如果是为了增加整个经济的就业量,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了。
1704446204
1704446205 那么如果能源部没有提供这笔贷款担保,又会发生什么呢?有两种可能:第一,它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建设新厂的优惠贷款;第二,如果没有担保,银行就不会为公司提供如此优惠的贷款,而公司建立新厂的合理性也大打折扣。
1704446206
1704446207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这笔贷款担保就相当于一种免费赠送,让美国纳税人为一个前途莫测的项目埋单。
1704446208
1704446209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Solyndra的短期收益可能就是以牺牲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换句话说,所有企业都要为取得贷款而竞争,政府做出的担保则帮助Solyndra打败其他企业,最终获得这笔贷款。失败者则是那些在政府没有为Solyndra提供担保时本应获得贷款的企业。这就是说,即便银行认为某家企业或者某些企业比Solyndra更有前途,但因为有了政府的支持,它可以把风险转嫁给纳税人,于是银行最终还是选择了Solyndra。
1704446210
1704446211 因此,即便Solyndra没有倒闭,政府也会成功地让这家太阳能板工厂变成现实,而代价就是牺牲某些在经济上更可行的企业或项目。最终,政府还是把钱扔进了火炉,然后用一把火把它们烧成灰烬。
1704446212
1704446213 这就是政府“创造就业”的本质。它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创造出本无所谓有无的工作,而牺牲的却是本应该存在且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岗位。
1704446214
1704446215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政府选错了对象,而是最初就不该有这样的念头。政府根本就不应该插足这些能“创造就业”的企业。因为政府本身不能创造就业,它只能在经济体中转移就业岗位,所以挪移的结果通常是就业总量的减少,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总福利的损失。
1704446216
1704446217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政客们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就业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坚信,只要有消费,无论是政府开支,还是消费者的消费,都能“创造就业”。现实却不这么简单,但也并不复杂。
1704446218
1704446219 就业到底从何而来
1704446220
1704446221 从根本上说,就业是不存在的。所有动物(包括大猩猩、海豚或火鸡)都是自给自足的,或者说,它们是在为自己工作。同样,所有穴居者也是为自己工作的。如果不考虑个人领导能力的话,今天的人也不例外。
1704446222
1704446223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涉及两个方面:雇佣者与被雇佣者,或者说雇主与雇员。要成为一个雇员,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与自给自足所需要的能力并无二致。但是要成为一个雇主,你就必须具备通过雇员工作实现价值翻倍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做的就是:他们在为你工作时,能创造高于他们为自己工作时所创造的价值。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你就需要具备某些必不可少的资产:资本、智慧和承担风险的意愿。
1704446224
1704446225 换一种说法,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要么为自己工作,要么为别人工作。有些人之所以会选择后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对自己更有利。换句话说,相较于创业,他们觉得为别人工作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雇主却只有在可增加自身收入时才会选择雇用其他人。除此之外,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支付雇员工资,他们也无法为别人创造就业。
1704446226
1704446227 那么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业机会是源于赚取利润的动机,还是资本的形成呢?政府让雇主获得利润的难度越大,我们可用于形成资本的储蓄越少,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就越少。
1704446228
1704446229 你可能意识到政治家和官员们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逻辑了吧?结论就是:他们不能“创造就业”。
1704446230
1704446231 真就业与伪就业
1704446232
1704446233 假如你对就业目标的定义范围过于狭窄,政府当然说它能创造就业。还是以Solyndra为例,建设新工厂的建筑工人显然会受益于政府的投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业计划,比如他一手创建的公共事业振兴署。如果政府愿意出钱修建大坝——或是只为消遣,让人们挖一条水沟然后再把它填平,在理论上同样会增加就业人口的数量。
1704446234
1704446235 换一个角度,政府也可以为任何企业提供巨额补贴,让他们招募工人,用铁锨挖掘沟渠然后再填平,这也可以“创造就业”。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政府授权和补贴,我们就能实现全员就业。
1704446236
1704446237 但挖掘沟渠然后再填平显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除了挖掘沟渠者本人之外,没有人会因此改善生活。这就是“真实”工作岗位与政府工作岗位之间的区别(而且我把由政府补贴创造的就业也纳入后一类)。
1704446238
1704446239 不妨回想一下,苏联一向喜欢自诩,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相比,他们从没有失业。如果考虑到所有苏联人民都在政府就职的话,这么说并无不当。但问题是,这些工作根本就不具有生产性;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产品或服务,工人也要拿着政府发的工资排上几个小时。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尽管说苏联人民都在工作,但这些工作对提高生活水平帮助不大。
1704446240
1704446241 真正的工作能创造出某种价值。为苹果公司工作的人可以把各种零部件组装成iPad,为联邦快递工作的人可以把物品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园艺师可以让房主对庭院感到更满意。
1704446242
[ 上一页 ]  [ :1.7044461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