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01791e+09
1704501791
1704501792
1704501793
1704501794 图3—9 贸易盈余占GDP比
1704501795
1704501796
1704501797
1704501798 说明:根据贸易指数及GDP平减指数剔除价格影响。
1704501799
1704501800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801
1704501802 基于国际收支变化的总供求分析框架(见图3—10),我们很容易得出,一国贸易盈余的扩张有三种可能的冲击:海外需求的扩张(或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国内总供应的释放和国内总需求的收缩。
1704501803
1704501804
1704501805
1704501806
1704501807 图3—10 可贸易部门供求分析:CAS扩张的冲击来源
1704501808
1704501809
1704501810
1704501811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812
1704501813 显然,尽管贸易盈余的波动反映着经济领域的重要冲击和变化,但仅仅依靠单一的贸易盈余指标无法有效识别冲击的来源,还必须结合国内两部门产出和价格、全球工业部门产出和价格等指标综合判断。
1704501814
1704501815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是否由于国内总需求的收缩导致了贸易盈余的扩张呢?我们知道,在国内总需求收缩的背景下,尽管可贸易部门的产出水平是稳定的,但由于不可贸易部门总需求曲线的左移,带来该部门产出的下降,从而最终国内总产出水平应该是下降的。
1704501816
1704501817 但是2005—2007年期间,我国总产出增速不断攀升,并在2007年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见图3—11)。这清楚地表明,国内总需求的收缩不可能是此期间贸易盈余扩张的主要原因。
1704501818
1704501819
1704501820
1704501821
1704501822 图3—11 GDP增速
1704501823
1704501824
1704501825
1704501826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827
1704501828 那么,海外需求的扩张或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会不会是这段时间推动贸易盈余上升的主要力量呢?如果以OECD工业产出来代表全球工业部门总产出,容易看到,2005—2007年期间全球工业产出增长水平大体稳定,并未出现持续加速(见图3—12)。从价格情况看,同期全球工业品价格增速出现小幅下降,也不倾向于支持全球工业产出显著扩张的推断(见图3—8)。
1704501829
1704501830
1704501831
1704501832
1704501833 图3—12 OECD工业产出同比
1704501834
1704501835
1704501836
1704501837 资料来源:CEIC,安信证券。
1704501838
1704501839 海外需求变化还可能通过贸易条件的改善扩张贸易盈余(这也可以解读为某种形式的供应冲击)。然而图3—9进一步报告了剔除受进出口价格指数变化影响的贸易盈余占比变化情况,它清楚地显示,在2005—2007年期间(实际上还包括2002—2004年)中国的贸易条件实际上是在恶化的,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相对制成品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1704501840
[ 上一页 ]  [ :1.7045017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