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1165e+09
1704511650
1704511651 [4]E·菲吕博滕(E. Furubotn)和S·佩杰威齐(S. Pejovich,1972)指出,产权虽然是一种排他的权利,但不要因此指望它会成为不受限制的权利。由于大部分限制来自国家的强加,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就不能说完成了产权理论。
1704511652
1704511653 [5]科斯定理似乎强调私人调解权利纠纷的重要性,但这仅以交易费用为零作为前提。当费用不为零时,不仅产权安排十分重要,与其执行有关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安排更重要。盛洪和陈郁(1990)把科斯定理分为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两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
1704511654
1704511655 [6]在产权起源的讨论中,总免不了要遇到国家问题。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1988)为此构造了一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1704511656
1704511657 [7]见科斯和尤伦(1988),这也是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的论点(1962)。但还有其他分析国家行为的方法,见林毅夫的引述(1989,23—24)。
1704511658
1704511659 [8]“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国家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诺斯,1981,20)。诺斯的这一精彩概括给每个民族获得增长与衰退各一半的希望。
1704511660
1704511661 [9]黄宗智(1993)对此评论说,当哈贝马斯作为历史学家时他注重于再现早期的西欧历史,但他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时,又试图把他的中心概念一般化,据此评论当代现实,并规范世界。
1704511662
1704511663 [10]例如,罗威廉(1984)在1889年以前的汉口,冉玫铄(1986)在19世纪后半期的浙江,以及戴维·斯特兰德(1987)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分别发现由城市资产阶级、地方绅士和市民组成的公共领域。但魏斐德(1993)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反面的证据来说明这些“公共领域”不同于西欧早期的性质。
1704511664
1704511665 [11]例如没有一个政府不期望收更多的税,但任何一个最强硬的专制权力都不曾实现像当代北欧国家那样高达50%的税收。
1704511666
1704511667 [12]转引自薄一波,1993,下卷,746。
1704511668
1704511669 [13]几乎整个人民公社史都可以说明这个论点。但最荒唐的行为还是集中发生在1958—1959年。见薄一波,1993,下卷,第26—27章。
1704511670
1704511671 [14]宋国青(1982)首先提供了一个分析构架来理解这个问题,刊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1984,第1卷。
1704511672
1704511673 [15]伊懋可认为传统中国陷于一个“高水平均衡陷阱”之中不能自拔。他图解这一概念时,指出人口压力耗去了必要消费以上部分的剩余(1973,313)。
1704511674
1704511675 [16]见王耕今和张宣三(1992),高小蒙和向宁(1992),崔晓黎(1988),沃克(1984)。但是华南农村土改后有过30%的税收记录(Yang,1959,56—57,155—156),并见黄宗智(1990,170—171)。
1704511676
1704511677 [17]明清时期的税率占土地产出的2%~4%(Wang,1973)。抗战前华北国民党政府的税率为农民收入的2%~5%(黄宗智,1985,290—292)。日伪时期农村税率上升,华北从1941年的6%~8%直线上升,而在江南有过50%的收税记录(黄宗智,1990,172)。同期国民党统治区实际税率约为20%,陕甘宁边区约为13%(马克·塞尔登,1971,181—183)。
1704511678
1704511679 [18]薄一波,1993,上卷,第12章。
1704511680
1704511681 [19]过去我们曾把国家低价强制统购称为一种“暗税”(发展研究所,1988),现在看来,称之为暗租似乎更为恰当。
1704511682
1704511683 [20]因此,阿尔钦讲的产权不同的硬度,也许可以反映完全不同的产权与国家的关系。
1704511684
1704511685 [21]1951年,中共山西省委提出动摇直至否定农民私有制,扩大农业互助组内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之发展为集体化农业组织的报告,刘少奇批评了这个报告,认为代表了一种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则赞同山西省委的意见,批评刘少奇的观点,并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类最高决策层关于农村问题的争论,据薄一波回忆,在1950—1955年间共有3次(1993,上卷:184—203)。
1704511686
1704511687 [22]周其仁,(1988:见李国都编,1990,711)。
1704511688
1704511689 [23]陆学艺和王小强(1980),杜润生(1982—1985,116),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1983)都从实地调查中发现并强调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对劳动计量的困难,并以此说明为什么家庭组织可以做到很低的监督费用,或者即使在计量和监督不足的条件下也不影响效率,而集体生产组织却失败了。林毅夫(1988)提出了一个生产队模型,分析了在生产队体制下,管理者因为监督困难,而选择了一个较低的监督程度,劳动者因为计量不充分和报酬不合理,而选择了偷懒,因此生产队体制的失败可以用对劳动者努力的激励不足来解释。
1704511690
1704511691 [24]除开个别的例外,如山西昔阳大寨大队的干部,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国家领导人物。
1704511692
1704511693 [25]这里是说,对体制的效率度量,可以用来评价政策和体制变迁的后果,但不能充分说明政策和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过程。
1704511694
1704511695 [26]这是肯尼斯·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Impossibility Theorem)表达的思想(阿罗,1963)。
1704511696
1704511697 [27]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的收益指数是农业税、农副产品收购(以及包含在国家征购中的差价租税)、农产品换汇、农民在国家银行的储蓄,还有农民对体制的认同和政治支持(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和农民从集体经营部分获取的人均纯收入来间接度量)的加权平均值。费用指数则是国家财政支农基金、农用生产资料销售补贴、国家行政开支、集体经济的管理费用、国家银行对农村的贷款和控制农民离心倾向的意识形态投资(以农民从家庭副业部分获取的纯收入度量)的加权平均。数据和说明见附表1和附表2及其注解。
1704511698
1704511699 [28]见附表2的第4列,并除第13列市场价格指数以消除价格影响。
[ 上一页 ]  [ :1.704511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