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1175e+09
1704511750
1704511751 [54]见附表2第5、第11列,均未扣除价格影响。
1704511752
1704511753 [55]如中国共产党党内务实派对于凡是派,或反过来凡是派对于务实派,彼此具有替代对方的潜能。
1704511754
1704511755 [56]邓小平在1977年12月分析国际形势时预言,中国“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采取保守的全球战略,而苏联还没有准备好(邓小平,1983,74)。很少有人讨论这个和缓的国际局势对中国在那以后采取的放权改革政策的影响。但是在制度演化的经济史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例如,17世纪英国的征税权控制在由商人和中上层土地阶级组成的代议制议会手中,他们的兴趣在于通过限制国王的权力来结束各类限制性措施,并保护私有产权和竞争。但在西班牙和法国,却由皇室掌握着无约束的征税权,并以向行会转让垄断权来交换皇室的收入。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原因是,英格兰作为一个岛屿,外国入侵不像在欧洲大陆那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皇室缺少理由对产权和征税权进行中央集权,也缺少理由建立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诺斯,1981,155—156)。
1704511756
1704511757 [57]杨小楷等人(1992)指出了人民公社期间国家侵犯产权的几种形式。农村和农民的贫困,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1704511758
1704511759 [58]1972年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指数仅为1952年的72.22%,比1961年低5.8%,见文贯中(1989)。
1704511760
1704511761 [59]农民提出的包产到户三原则,表明他们同国家和集体做交易的想法。同时也说明,包产到户是涉及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间的合约。
1704511762
1704511763 [60]见陈一谘和孙方明执笔撰写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组的实地调查报告(1981),刊周其仁选编,1993a。
1704511764
1704511765 [61]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保留统一计划和统一分配,农户按照产量承包合约生产,年末超过承包产量的部分,由集体予以分成奖励。包干到户节约了集体对承包产量和超额产量的计量和监督费用,由农户承包集体土地,条件则是完成按土地常年产量应当负担的向国家的上缴和集体的提留。
1704511766
1704511767 [62]见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1981)。
1704511768
1704511769 [63]例如安徽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就是在阎姓生产队长的领导下完成的,见陈锡文和马苏元的实地调查报告(刊载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1984,第1卷)。
1704511770
1704511771 [64]“土地就在那里,你可以每天看见它。强盗不能抢走它。小偷不能偷走它。人死了但土地还在。”“钱将被用光但土地永远不会。”这些是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记录的江苏南部村民对土地的看法(1939,182)。理解这一点,是理解从农民革命为何发生到自留地为何生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1704511772
1704511773 [65]1977—1982年间发生的这类事件,很少有公开报道。这既是因为不允许,也是因为农民通常不愿意把这个秘密的细节告诉外人。但是地方政府当时的一些文告和调查报告,间接反映了这类现象的存在。例如,安徽凤阳县政府1980年的通告和青海省委调研室1980年的调查报告等,均见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1981,322—333,221—230)。
1704511774
1704511775 [66]因为对马上要增加人口的家庭,即使在一个30户的村庄里只有一户,他可能争的利益是1,而对其余29户来说,每户只面临1/29可能的损失;29户联合起来要组织成本。
1704511776
1704511777 [67]恰亚诺夫(1986)根据这点认为苏联农村的农民分化,并不是阶级间的分化,而是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农民家庭经济差别。
1704511778
1704511779 [68]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决议,明令禁止包产到户。这一提法,在一年以后的四中全会修订的决议案中仍然保留。这两个文件,均刊载在中国农业年鉴(1980,56—62)。
1704511780
1704511781 [69]1980年农业提供的总积累360.74亿,扣除国家用于农村的部分,农业净流出资金278.62亿(冯海发和李微,1993),占当年农业总产值2180亿(ZTN,1983,13)的12.78%(1977年同一指标为15.73%,1978年为14.05%)。这已低于1955年(12.83%),而仅略高于1952年(11.49%,数据同上)。
1704511782
1704511783 [70]当时农副产品收购价提高,但向城市人口的销价维持不变,因此国家财政承担了购销价倒挂的补贴。这笔在20世纪80年代日益增长的开支,没有计入图1及附表2的国家农村费用指数,因为这反映的是国家与城市居民的关系。
1704511784
1704511785 [71]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和晚期,邓子恢和彭德怀分别都是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成员,但他们都因为在农村问题上与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分歧,而再也没有发言权。
1704511786
1704511787 [72]社会主义产权改革非常容易走向激进主义,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1704511788
1704511789 [73]以安徽为例,小岗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引起凤阳县城里的大辩论,最后安徽省委常委到小岗现场调查并决议可以试行。
1704511790
1704511791 [74]中国改革的渐进特征不仅仅表现为时间上的继续,而且表现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
1704511792
1704511793 [75]分权改革方针在1989年以后受到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批评。代表作是吴敬琏在1989年12月发表的文章,此文对前国务院领导人的经济改革“举措失误”提出系统性批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该领导混淆“行政性放权”和“经济性放权”的区别,导致市场割据和宏观调节的分散化,导致“诸侯经济”。吴文是按照学术商榷的风格撰写的,读来确有一种挑战权威大人物的道德勇气(作者特别题注此文系“根据作者1987年6月9日,1988年7月1日和1989年1月11日在中央党校所作报告整理而成的”,见51页),虽然此时被批评者已经不可能公开回应任何批评了。此后海内外华文报刊持续抨击“诸侯经济”。相反见解的代表作见李湘鲁1990年在美国《知识分子》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他认为要改革计划官僚体制,必定要先分解之,而没有办法依靠中央计划官僚体系来动员和推进改革;唯有分权改革方针,才能在全权主义的体制内看到启动改革的社会机制。农村改革的经验表明,幸亏当时有分权方针的“举措失误”,否则,最大的可能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人民公社的框架里打转。
1704511794
1704511795 [76]1961年安徽的包产到户也率先得到省第一书记曾希圣的赞成和中央领导人包括毛泽东的默许,但饥荒危机一过,曾希圣却为此受到批判和撤职(见薄一波,1993,下卷)。
1704511796
1704511797 [77]1962年的7000人大会是个例外,主要从各个决策层面总结1959—1961年的严重教训。
1704511798
1704511799 [78]激烈的争论甚至从会场延伸到饭桌。支持包产到户的贵州第一书记池华卿有一次在席间对持反对立场的黑龙江第一书记杨易辰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不料一语中的,提供了多种模式并存的解决思路。
[ 上一页 ]  [ :1.704511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