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15891
[21]Chang T. Hsieh and Pete Klenow,“The Life Cycle of Plants in India and Mexico,”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29, no. 3(2014)
:1035 -1084.
1704515892
1704515893
[22]Ufuk Akcigit, Harun Alp, and Michael Peters,“Lack of Selection and Limits to Delegation: Firm Dynam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No. 21905,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 MA, January 2016).
1704515894
1704515895
[23]本节内容基于以下研究: Philippe Aghion, Sergei Guriev, and Kangchul Jo,“Chaebols and Firm Dynamics in Korea,”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DP13825,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London, June 2019.
1704515896
1704515897
[24]Aghion, Guriev, and Jo,“Chaebols and Firm Dynamics in Korea”,该研究截至2003年,因为有数据可查的期间为1992—2003年。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2003年后放缓,这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趋势(见第6章)基本同步。另外,或许是因为财阀企业后来重新掌握了权力。
1704515898
1704515899
1704515900
1704515901
1704515903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第8章 能否绕开工业化?
1704515904
1704515905
过去两个世纪中,全球的经济、领土与社会版图经历了激烈变化。如本书第2章所述,经济增长的起飞伴随着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从农业经济体向工业经济体成功转型。但更近期以来,制造业又被服务业取代。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有2 /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到2018年,则有超过2 /3的人在服务业工作。大产业层面发生的这一创造性破坏过程被称为结构变革。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71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对此解释说:“经济结构转型的速率很快,结构变革的主要方面包括从农业向非农业活动转移,以及近期以来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1]
1704515906
1704515907
图8.1显示了美国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占比在1840—2000年的变化。我们看到,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在1840年后持续下降,制造业的份额在1950年之前上升,然后下跌,服务业的份额则持续提升,并且在1950年之后开始加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部门出现的这种结构性变革被称为“库兹涅茨事实”(Kuznets facts)。
1704515908
1704515909
1704515910
1704515911
1704515912
图8.1 1840—2000年美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份额的变化
1704515913
1704515914
资料来源: B. Herrendorf, R. Rogerson and A. Valentinyi, “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HandbookofEconomicGrowth, ed. P. Aghion and S. Durlauf(Amsterdam
:Elsevier, 2014), vol. 2,855 -941。
1704515915
1704515916
有些矛盾的是,在这些相继发生的典型变化中,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却在长时期里保持了惊人的稳定。以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命名的“卡尔多事实”(Kaldor facts)即指出,劳动与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基本上没有变化,如图8.2所示的美国在1948—2012年的情形。
1704515917
1704515918
1704515919
1704515920
1704515921
图8.2 劳动与资本在美国GDP中所占的份额
1704515922
1704515923
资料来源: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4)。
1704515924
1704515925
我们该如何并行诠释库兹涅茨事实与卡尔多事实?大规模工业化是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要的中间步骤?这些将是本章探讨的主题。
1704515926
1704515927
1704515928
1704515929
1704515931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1.库兹涅茨事实与卡尔多事实
1704515932
1704515933
结构变革:库兹涅茨事实
1704515934
1704515935
本书第2章提到,西蒙·库兹涅茨是国民账户核算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他在增长、商业周期、经济发展及其他领域的成果也令人称道。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库兹涅茨根据对国民产出及其组成的传统测算的分析,总结出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这六个经验规律后来被称作“库兹涅茨事实”。其中第三个事实与此处的讨论关系尤为密切,即发展过程总会伴随着结构变革:首先是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然后是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库兹涅茨的研究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启发是,无论我们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一个国家的时间演变),还是比较分析法(对比考察各国的人均GDP水平),都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结构变革现象。
1704515936
1704515937
根据历史分析法,三次产业部门相继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图8.3再次确认了图8.1描述的结构变革,区别在于,图8.3显示的是三次产业在美国的总消费(而非就业)中所占份额的变化。[2]该图表明,结构变革与消费者的偏好及其时间变化有关。图8.4和图8.5则展示了三次产业在法国和英国GDP中的份额自1840年以来的变化,同样证实了库兹涅茨事实的存在。[3]
1704515938
1704515939
图8.6采取的则是比较分析法,显示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总就业中的份额变化,及其与10个工业化国家(即比利时、西班牙、芬兰、法国、日本、韩国、荷兰、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生活水平用麦迪森数据库中的人均GDP衡量。对于所有这些国家,农业在就业中的份额占比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图8.6a),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则持续提高(图8.6b)。如果集中分析制造业在总就业中的份额,则会看到倒U形曲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就业份额先提高,然后下跌(图8.6c)。因此,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有着较大规模的农业部门,而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很不发达。相反,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大多数人将从事服务业工作,制造业的规模相对而言将重新缩小。
1704515940
[
上一页 ]
[ :1.7045158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