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22351
1704622352
我们也不是说利益的需要必然决定经济思想,而且并不否认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有可能变得更加人道和更有社会意识,一些真正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政治家也推动了某些法律的制定。我们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些集团的利益占据优势的土地上,那些为主导利益服务的思想有更好的机会生根发芽。在20世纪30年代,反市场的利益集团是当时的主流,我们接下来就描述在这种主流环境下所催生的“二战”以后的经济体制。
1704622353
1704622354
政治反应
1704622355
1704622356
大萧条和“二战”完全改变了关于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政治态度。古典经济学鼓吹政府的干预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但是政治家们在大萧条中得到的经验却是,执行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的政府面对困境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结果被赶下了台;相反,那些敢于打破传统,干预价格和就业的政府却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连任。实际上,很多国家的政府不仅仅是参与修建道路和桥梁,而是依靠最传统的公共项目——扩军备战最终实现了充分就业。到“二战”结束时,古典经济学在政治上已经失宠,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受到尊重。
1704622357
1704622358
人们还指望政府能保护他们的生活不再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于是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养老、失业和健康保险。这样也创造出更多的政府就业机会,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在补贴和转移支付上的开支,加上广泛的社会保障和再分配,在1937年时约占GDP的4.5%,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增加到8.5%,而且那时的GDP本身增长速度就很快17。在1910年,西欧国家中只有20%的劳工拥有养老保险,22%拥有健康保险,而到1935年,这些数字达到56%和47%,到1975年,分别达到93%和90%18。
1704622359
1704622360
上述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大萧条时期和“二战”以后的岁月里建立起来的,当时政府的开支十分紧张,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组织申请补贴的压力,政府实在没有能力同时予以满足。政府已经成了市场经济的支柱,但是自身的资源却有限,所以需要想办法减轻来自社会的压力。或者说,能否找到其他机构可以为人民提供经济安全的保障,而那些老牌的大型企业不就是最佳选择吗?这些企业毕竟有过成功的经营历史,也有足够的规模和能力来负担管理和发放职工福利所需要的成本。但是人们已经在大萧条中看到,许多著名的企业也倒台了。所以,如果要让这些大企业为民众提供安全,就必须先保证它们的安全。
1704622361
1704622362
这样一来,大多数国家都会自然地采取下面的办法,由于市场已经不受信任,政治家们又本能地愿意用市场管制来隐藏成本,所以他们通常会在企业业主、经理人和工会进行调解,促使他们达成共识,压制市场竞争。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大萧条时期采取的短期措施变成了长期性的政策。工业和金融业的卡特尔被允许继续保持下去,可以保证成员企业带来的高利润和工会成员的高工资,有利于产业的稳定。虽然在长期里,产业会变得越来越僵化,会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护(例如2002年的美国钢铁制品关税),但是当时的政治家们已经不能顾及这么多了。
1704622363
1704622364
关联资本主义的兴起
1704622365
1704622366
我们把“二战”以后兴起的有管制的竞争体系称为“关联资本主义”(relationship capitalism)。对竞争的限制,部分是通过管制机构和企业互相勾结、阻碍产业进入的方式来实现,如我们看到的美国汽车货物运输行业的例子;部分是通过大规模的、涉及经济生活各方的利益集团的调解来实现,这里面有很多是大萧条时期采取的政策的延续。例如在瑞典,劳工、农业部门、工业界、金融界和政府,在1938年到萨尔托斯巴滕(Saljtosbaden)开会,制定了一个公约。公约让劳工得到了稳定的工资、充分就业政策和社会福利;农民得到了更高的产品价格和补贴;私人企业得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产业竞争的缓和19。
1704622367
1704622368
在20世纪50~60年代,沿用这个模式,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工会和瑞典工业协会的领导们每年会到首相的避暑别墅中举行一个私人会议20,商讨下一年度的经济和社会计划。这些在贸易联盟和业主协会之间达成的协定,要求企业不能通过抢别人的生意来取得竞争优势。很明显,这样的协定损害了大众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往往又是雇员,所以他们也可以接受。协定也助长了一些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力量,比如在许多国家,工会谈判得到的工资水平也自动适用于那些没有参加工会组织的员工。比如,在法国和西班牙,即使只有10%的员工是工会成员,但是工会和产业协会达成的协议却适用于70%的员工21。
1704622369
1704622370
当然,有大量的人被排除在这种公约之外。潜在的竞争者、中小企业不能得到大企业获得的国家补贴;在大企业里工作期限比较短的妇女和年轻人的利益同样被忽视。但是这个体制似乎运转得不错,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如此。它比许多国家原来的竞争性市场体制提供了更多的安全,而且似乎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使得很多人一度认为社会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1957~1963年期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领袖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在1959年提出的竞选口号就是“从来没有这样美好”。
1704622371
1704622372
除了直接的竞争管制措施以外——这种管制一直持续至今——政府还借助对金融的控制来管理经济。政府的控制权有三个支柱,第一是继续执行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压制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例如股票和债券的发行需要政府的批准,直接融资活动被窒息等。还有,许多国家规定苛刻的股票上市条件,比如要求公司在上市前至少有几年的盈利记录,明显地约束了新兴企业的手脚。
1704622373
1704622374
同样,政府还采取对待市场的消极政策——例如不去建立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的制度基础。在1990年,103个拥有股票交易所的国家里只有34个有禁止内部人交易的法律22,而且只有9个实际上严格执行过这个法律。我们已经知道,积极实施限制内部人交易的法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股票融资成本,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采取更好的改革措施。由于缺乏更好的信息披露标准,缺乏保护少数股东的法律和行政程序,造成只有那些最有势力的企业才能够利用股票市场进行筹资。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企业上市时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0年23。相比之下,美国现在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通常在成立后5年就公开上市了24。
1704622375
1704622376
政府控制金融业的第二个支柱是对于信贷投放的大规模干预。政府推行了银行国有化,在1985年,许多国家的政府平均拥有将近55%的银行资产25。政府还给银行提供补助,鼓励它们向特殊部门提供优惠贷款,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样的信贷指导计划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普遍。在70年代的韩国,金融系统的全部资金投放中有50%以上服从于政府的信贷指导计划26。在战后重建时期的日本,主要产业的融资里有71%来自补贴贷款,此后还长期停留在10%~15%的水平上27。在法国,全部企业贷款中有3/4来自政府、准政府的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及其下属企业28,全部贷款中有43%包含政府补助29。这些数据来自1979年,当时是在一个保守政府连续执政21年之后,而在弗朗斯瓦·密特朗推行大规模的银行国有化运动之前。
1704622377
1704622378
国家对信贷的控制本身不是坏事,政府或许打算拓展民众的融资渠道——而且,政府也通常解释说,银行国有化是为了给那些传统上不容易得到融资的社会成员提供机会。但在实践中,庞大的官僚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缺乏效率,而政府指导的信贷资源通常最后还是到了工业集团或者政府自己的手中30。
1704622379
1704622380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是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接下来,我们要解释为什么这些限制措施对于关联资本主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限制最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来竞争性市场的复兴,这个话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阐述。
1704622381
1704622382
布雷顿森林协定
1704622383
1704622384
在很多时候,经济理论对于政府的政策只有间接影响:给政治家们在特定时势下的合理行为提供合法的外衣。在大萧条开始后,各国政府不顾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建议,纷纷干预经济过程。但是,他们的做法最终得到了当时最知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支持,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在一个经济体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完全有可能低于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由此产生的供给过剩——表现为失业和产品过剩——这种现象并不能像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会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得到自动和迅速的消除。相反,凯恩斯认为,政府有责任挺身而出,通过公共事业产生的需求来弥补私人部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
1704622385
1704622386
随着“二战”即将结束,凯恩斯主义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同,他们要求政府继续负责管理总需求——部分是通过社会保障计划。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告诉大家,这个功能似乎存在问题。因为对于政府来说,要扩大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阻力最小的办法就是实施货币贬值、扩大出口,同时提高进口关税,以避免原本就不足的国内需求再被外国产品吞噬。然而,由于所有的国家政府都可以如法炮制,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最终将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大家都成为输家。
1704622387
1704622388
自由贸易符合所有人的长远利益,尤其还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美国的工业和金融业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非常担心世界其他国家会执行封闭政策,限制其产品和资金的出路。因此,美国希望在“二战”后建立一个保持开放的经济体系。
1704622389
1704622390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为战后的经济重建奠定了基础。协定有效地束缚各国政府不能破坏国际贸易——这是美国强烈要求的结果——而同时保证它们有足够的自主权来调节国内需求31。实现第一个目标的办法是保持汇率稳定:为了防止竞相贬值,协定把各国的汇率规定在一个狭窄的波动范围内,只有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调整。另外,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其目的是给一些由于必要的国内政策调整而受到贬值压力的国家提供借款的支持。
1704622391
1704622392
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下,欧洲国家不能忽视在大萧条之后组织起来的政治力量。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做出其他牺牲,以避免世界回到金本位时代,再现对政府干预的政治需求与僵化的金本位标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牺牲品就是国际资本流动。
1704622393
1704622394
凯恩斯担心,如果资本流动不受限制,政府就不能轻易控制国内需求。尽管他所讨论的只是政府调节利率水平的能力,但政府的各种干预手段其实都可能碰到麻烦32。例如,政府可以“劝告”私人银行向某些产业提供优惠贷款,政府不用通过直接补贴,而是把存款利率控制得比较低,让银行依然可以盈利,从而把资金提供给预定的借款人。但是,如果存款人可以把资金转移到利率更高的国家,这样的间接补贴的办法就不能生效。
1704622395
1704622396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凯恩斯认为资本自由流动会限制政府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转移支付的能力,他指出:
1704622397
1704622398
显然,在战后很多国家都可能出现某些论调,会影响到富有阶层的地位和对待私有财产的态度。假设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会有很多人感到害怕,他们会认为该国的“左倾”程度会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33
1704622399
1704622400
这样,《布雷顿森林协定》达成的妥协就是,保持贸易的开放而限制资本的流动。但是并非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都不鼓励,因为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家需要资本项目的赤字来保持汇率稳定,而“生产性”的资本流动,例如外国直接投资,可以用来开发一个国家的实物资源,也受到鼓励。所以,资本流动的限制主要是针对如下情形,就是那些二十来岁的投资银行家在世界各地转移资金,谋取最高收益的行为——也即政府官员们所嘲笑的所谓投机资本。
[
上一页 ]
[ :1.7046223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