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30524
1704630525
Romer,P.M.,1987.“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7,no.2,May,pp.56—62.
1704630526
1704630527
Romer,P.M.,1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October,part II,S71-S102.
1704630528
1704630529
Rostow,W.W.,1990.Theorists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David Hume to the Present—With a Perspective on the Next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04630530
1704630531
Stiglitz,J.,2009.Freefall
:America,Free Markets,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W.W.Norton & Co.
1704630532
1704630533
World Bank,2005.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
:Learning from a Decade of Reform,Washington D.C.
1704630534
1704630535
Zagha,R.,I.Gill,and G.Nankani,2006.“Rethinking Growth,” Finance and Development,vol.43,no.1.
1704630536
1704630537
Zellner,A.,“Causality and Econometrics,Policy and Policymaking,”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vol.10,pp.9—54.
1704630538
1704630539
1704630540
1704630541
1704630543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辩论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
1704630544
1704630545
——林毅夫和张夏准的辩论[23][24]
1704630546
1704630547
林毅夫
1704630548
1704630549
引言:增长和产业升级
1704630550
1704630551
目前,当周期性动荡使人们的注意力偏离促进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长期目标时,我很高兴有机会能够与我的朋友张夏准就此重要话题进行一次讨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Lucas(1988)曾说过:“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他所思考的,正是一些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最近几十年来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持续增长,以及与之形成对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停滞(至少在那个时代如此)。
1704630552
1704630553
对于Lucas教授的评论,我想补充一点: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增长,很难不把重点放在作为持续经济增长特点的产业和技术的连续升级上。从理论上讲,人们早已认识到,贫穷国家应能通过引进其他国家的现代技术和制度,来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但是,尽管一些国家已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仍有许多其他国家在产业升级上远没有那么成功,因此在减贫方面也就不成功。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国家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从出口假发和胶合板发展到能够在技术最先进的领域参与竞争呢?
1704630554
1704630555
答案不是 “一个有活力的私人部门”这么简单,虽然这是最终的驱动因素。历史上的例子清楚地表明,答案必须包括有效的政府政策,以促进私人部门的增长。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促进工业化和技术升级,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用得好的话,政府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权力能够启动并支持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长期持续的改善。作为发展经济学家,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从这些历史上的例子,以及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学习,使我们可以帮助现今的较贫穷国家找到并走出一条持续增长的道路。在这篇文章中,我指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最好推动者是一种我称之为“因势利导型政府”(facilitating state)的政府,这种政府为私人部门利用该国比较优势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正如我将说明的,关键是要利用该国当前的比较优势——不是利用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拥有的生产要素,而是现在已经拥有的生产要素。
1704630556
1704630557
政府干预的理由:阻碍创新的市场失灵
1704630558
1704630559
然而,因为因势利导型政府的思想要求政府做的事情远远多于自由放任的政府,所以首先要解释的是,为什么需要政府主导发展过程?发展中经济体受市场失灵困扰,这一点不能仅仅因为我们害怕政府失灵就予以忽视。有一种这样的市场失灵是由重要的“信息外部性”造成的。经济创新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提供有利可图和无利可图的市场机会的相关信息。但由于大部分信息不仅能被创新者本人获得,同时也会落到竞争对手和潜在模仿者手中,这些人无须承担任何创新的成本,因此往往使得市场供应不足。政府补贴则是一个可能的鼓励创新和抵消先发劣势的机制。
1704630560
1704630561
第二种市场失灵是由“协调问题”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落后于较发达国家,不仅在技术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制度方面。一个国家要想攀登产业和技术的阶梯,还需要许多其他变化:技术更加复杂,资金要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增大,以及远距离市场交换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个灵活、流畅的产业和技术升级过程需要同时改进教育、金融和法律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单个企业内部显然无法以有效成本内部化所有这些变化,而为了实现这些变化,众多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又往往是不可能的。出于这个原因,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要么自己直接实现这些变化,要么协调企业行为。[25]
1704630562
1704630563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入和实验所产生的正外部性,以及对各个企业活动进行协调的需要,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正当理由,并且其干预方式与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完美相容。确实,这种观点的说服力会因政府失灵的高风险性而遭到削弱,但对政府治理不善的担忧,并不能免除我们尝试设计有效的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Arthur Lewis(1955)正确地指出:“离开高明政府的正面激励,没有一个国家能获得经济进步”,即使他也警告过“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可能出现失误”。半个世纪后,以下观点依然正确: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而不去解决市场失灵的国家,即使有成功的,数量也很少;而政府有效主导的国家取得快速增长的例子却很多。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找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促进生产力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最有效途径。
1704630564
1704630565
因势利导型政府:帮助私人部门利用比较优势
1704630566
1704630567
总而言之,是这些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政府干预经济、启动增长提供了理由。但是,应进行什么样的干预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认识到,最优产业结构是内生于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的,要素禀赋结构表现为该国的劳动力和劳动技能、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度。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需要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否则所得到的产业结构就会成为发展的拖累。因此,政府的任务便是确保经济建立在这种内生的升级过程上。
1704630568
1704630569
让我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因势利导型政府的任务,是鼓励一些一经建立便能有效利用该国当前的比较优势的企业、产业和部门的出现。在许多贫穷国家,这将意味着将重点放在劳动力和/或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和服务上。虽然近几十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但低成本资本仍然相对稀缺,而劳动力和资源则相对丰富,成本更低。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为重点,可让贫穷国家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势利导型政府会提供必要的协调,以消除这些企业和相关产业出现的障碍,帮助它们克服外部性,然后让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有机增长。
1704630570
1704630571
随着这些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它们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利润和工资的形式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剩余。剩余被再投资时,也会获得最高的回报率,因为其产业结构在那个要素禀赋结构下是最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战略使该经济体不断积累物质和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使得国内企业在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型的产品上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1704630572
1704630573
虽然这一遵循比较优势的思路听起来是渐进的,因此当我们考虑到贫困的巨大挑战时并不令人满意,但是,由于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来并已存在的技术和产业,实际上进步是加速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取得这些技术,并进入适合它们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而不必自己做前沿创新。正是这种使用现成技术和进入现有产业的能力,使一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8%甚至10%的GDP年增长率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
上一页 ]
[ :1.7046305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