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41978
1704641979
其逻辑是这样的:增加一单位劳动后,厂商会获得MPL=dQ/dL;但增加一单位产出后,厂商又会有边际收益MR=dR/dQ。因此,增加一单位劳动对厂商的边际贡献是
1704641980
1704641981
1704641982
1704641983
1704641984
公式(15.1)可以有两种表示法,这取决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注意,不是在劳动市场上)是否是竞争性厂商。若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性厂商,那么MR=p(这里“p”是指价格),于是,公式(15.1)就可写为
1704641985
1704641986
1704641987
1704641988
1704641989
公式(15.2)的右端就是我们在第六讲与第七讲里看到的劳动边际产量的价值。
1704641990
1704641991
若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非竞争性厂商,则p>MR,于是,公式(15.1)就不同于公式(15.2)。
1704641992
1704641993
用图形来表示,如p>MR,则产品市场上的垄断性厂商对于劳动的需求线会低于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性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线。请看图15.1。
1704641994
1704641995
我们把图15.1中的MRPL线称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条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递减的。而且,由于MR也是递减的,所以,MPL·MR线会递减得更厉害,这就决定了MPLMR线会比MPL·p线低,而且相差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1704641996
1704641997
1704641998
1704641999
1704642000
图15.1 边际收入产出
1704642001
1704642002
1704642003
1704642004
1704642005
为什么称MRPL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呢?原因是,该线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给出了给定劳动就业水平上再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价值,这实质上决定了厂商所能给出的对于该新增劳动的最高工资水平。另一方面,若给定工资水平从纵轴上按引一水平线与MRPL线相交,交点与横轴上的对应点就规定了工资水平为时厂商所能雇佣的最大工人人数或工作时数。
1704642006
1704642007
2.劳动的供给
1704642008
1704642009
劳动供给的决策是由个人或家庭做出的。这种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工人的效用函数与工资率水平。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是向上倾斜的,也可能像图15.2那样,是向后弯曲的,即较高的工资率可能导致较少的劳动供给。
1704642010
1704642011
为什么较高的工资率反而会导致较低的劳动的市场供给?这是由于工资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超过替代效应。
1704642012
1704642013
1704642014
1704642015
1704642016
图15.2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
1704642017
1704642018
工资提高后的收入效应是指,较高的工资率提高了工人的购买力,购买力提高会导致工人购买更多的闲暇,从而减少工作时间。工资提高后的替代效应是指,较高的工资率会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从而诱使工人放弃闲暇,从事更多时间的工作。但是,如前一种效应大于后一种效应,则会产生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1704642019
1704642020
如图15.3所示,横轴显示每天的闲暇时间,一个人如不工作,每天的闲暇时间共24小时。所以从24小时往左移动的距离代表这个人的劳动时间。纵轴代表该工人的收入。图15.3中的每一条线都刻画出当该工人的劳动时间从零增加到24小时(从右至左)时所对应的不同的收入水平。因此,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工资率(=工资收入/工作小时)。PQ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0元/小时,RQ线斜率的绝对值为20元/小时。我们称PQ线与RQ线为预算线。
1704642021
1704642022
1704642023
1704642024
1704642025
图15.3 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704642026
1704642027
工人对闲暇与收入之间的偏好关系由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工资率实际上代表了闲暇的机会成本。如工资率为10元/小时,则你多休息一小时就等于放弃了10元钱。
[
上一页 ]
[ :1.7046419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