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763023
搞清楚自己的问题(问自己):询问自己问问题的目的;询问自己为解答这个问题做了什么;询问内容本身是否具体清晰合理。
1704763024
1704763025
了解提问的对象(问对象):思考被提问对象的相关信息,如术业专攻、性格特点、活动时间等等。
1704763026
1704763027
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问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询问可以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1704763028
1704763029
我们可以将“时间”模式与“三问”模式整合成一份工具表格。
1704763030
1704763031
你会发现两者是一个互补关系:
1704763032
1704763033
1704763034
1704763035
1704763036
1704763037
1704763038
1704763039
之所以说两者是互补关系,原因有二个:
1704763040
1704763041
1.“时间”模式只是给出了提问时应注意的建议而没有给出“为什么”。它省略了对“问方式”和“问对象”的反思。
1704763042
1704763043
2.“三问”模式很容易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问前”和“提问中”这两个环节,而忽略了在“提问后”也应当有些注意事项。而“时间”模式照顾到了整个提问的前后过程。
1704763044
1704763045
“时间”模式和“三问”模式的结合,才是一个更为完备的思考工具。在我们需要提问时,可以用这个工具来逐步分析自己的思路。
1704763046
1704763047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Eric的建议基本集中在“问自己”这个环节中。难道“问方式”和“问对象”不重要吗?
1704763048
1704763049
当然不是。
1704763050
1704763051
我们相信Eric在写《提问的智慧》时,也是以计算机专业技术论坛(问方式)与版主们(问对象)的特点为基础的。只是并没有在这篇文章中呈现出来而已。但是,不写出来并不代表不重要。
1704763052
1704763053
身为某技术性论坛版主的“日落之后”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有效地提问》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基于《提问的智慧》而修改的,除去介绍Eric Steven Raymond的诸多的好建议以外,“日落之后”在文章前特别增加了下面的一段话。这段文字清晰地描写了作者作为版主在忙于回帖时的心态,是我们“问对象”时极为重要的参考信息:
1704763054
1704763055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志愿者和参与者,来这里希望获得愉悦和交流。我们也是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解惑答疑,而且时常被提问淹没。我现在一上MSN不是和朋友聊天,而是回答来自五湖四海的问题,因为不是随时有空,通常我建议朋友们将问题发到论坛上来,这里藏龙卧虎,会更快地得到回复。”
1704763056
1704763057
但我有三种问题不回答:
1704763058
1704763059
(1)别人已把我要回答的回答了。
1704763060
1704763061
(2)我不会的。
1704763062
1704763063
(3)我看不明白的。
1704763064
1704763065
我们无情地滤掉一些话题,特别是抛弃那些看起来像失败者的家伙,以便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来回答胜利者的问题。
1704763066
1704763067
只要你付出小小努力来满足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就会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文化中来。但让我们帮助那些不愿意帮助自己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歧视’,我们建议你花点钱买书看得了,别向论坛乞求帮助。
1704763068
1704763069
看到这里,大伙应该能理解为何Eric Steven Raymond总是不停地强调求教者应该明白自己提问的目的,并且在表述时尽量用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而且还要表现出谦虚精进的心态和劲头来了吧?
1704763070
1704763071
原因很简单:论坛的版主们往往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免费为各位服务的热心人。不要因为你的蠢问题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搞坏了人家的心情、浇冷了人家的热情。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很多。
1704763072
[
上一页 ]
[ :1.7047630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