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82567e+09
1704782567 我以为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1704782568
1704782569 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封面上写着“选修”,其实却是人人必修,教师得讲差不多一个学期。在我看来,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极大的身心折磨与无谓的精力消耗。
1704782570
1704782571 这必修的《〈论语〉选读》,不是“强迫的令读”是什么?半专不专的编者、半通不通的教师、半懂不懂的学生,哪里有读“通”古书的可能?那么,还要傻傻地读这样的册子做什么?
1704782572
1704782573 对古籍的生疏,是很多教师产生内在“骗子感”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来自己从小接触就很少,大学里面的训练也很有限,平日里更无太多兴趣,却不得不按照教材的编排与领导的指定,充当权威,强调其重要,假装自己很喜欢,并勉强孩子们也去喜欢。有些教师,嫌笺注烦人,讲解困难,索性规定时间,让学生背诵,然后默写检测,以此来耗过难熬的课堂时间。
1704782574
1704782575 没有自选教材自由的教师,就是被迫的教育工作者;没有选修课程自由的学生,就是被迫的学习者。这样的被迫着的教学状态,只会一天天将人闭锁,并在狭窄的果核中产生盘踞宇宙的幻觉。
1704782576
1704782577 关于让少年硬读、硬背古书的问题,最近看到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的《为何“工具教育”与大学精神相违背》一文,说得真好:
1704782578
1704782579 不理解的时候不如没有,要有理解,这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一条。如果说趁小孩年轻记忆力强让他背下来再说,这对我们的后代太残酷了,虽然这里所背的内容是有关人文的,但是这种背经典的做法是反人文精神的……如果趁小孩没有理解力、判断力和防护力的时候,权力在手的成年人把自己偏好的内容强行灌输给他们,就是不把他们看成将来可以自我担当的作为目的的人了,这不是对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的否定又是什么?〔23〕
1704782580
1704782581 讲解抑或背诵,还是形式的问题;更为关键的还在于,这些古书,是否可以称得上“经典”?我完全赞同秦晖先生的观点:
1704782582
1704782583 我国传统时代的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相容的“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黏合剂,为逻辑上摩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24〕
1704782584
1704782585 我以为,全然不懂中国的古书,一点也不妨碍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文明优雅的现代人;事实上,全然不懂中国的古书,一点也不妨碍我们自己在目前的环境里做一个好教师。
1704782586
1704782587
1704782588
1704782589
1704782590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1704781491]
1704782591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语文背后的思想迷局〔25〕
1704782592
1704782593 一、《出师表》与语文
1704782594
1704782595 记者:近期,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的写给教育部教材司的一封建议信,说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此事引起媒体很大关注热情。你觉得《出师表》存废之争,为什么会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兴趣?是大家对于炒作的跟风还是触到了某根弦?
1704782596
1704782597 郭:细想这个问题,特别有意味,胡觉照教授的专业是历史,而非文学,一个历史老师,质疑语文教材,充分显示了人文学科的密切相关性。
1704782598
1704782599 历史教授胡觉照认为诸葛亮对战争之恶缺乏认识,对敌我方力量缺乏了解,只为报刘备之恩于刘禅,不顾西蜀九十四万民众的利益,贸然发动战争北伐中原,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的愚忠,以及缺乏自知之明。
1704782600
1704782601 文学学者的思路不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出师表》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表虽无意为文,而感情自然真淳,既有谆谆叮嘱、反复教导的意味,又不失忠诚恳切的态度,成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内心表白,在奏疏文中颇为难得。”〔26〕
1704782602
1704782603 以上对比,说明历史学者因职业训练而得出的结论,与关注辞章文句的文学学者不同。之所以引起大众与媒体的兴趣,我想是因为大家对这个文本都熟悉,都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就是,2007年的中国,的确是反省《出师表》“忠臣意识”与“诸葛亮人格”的时候了。忠而被逐是为“屈原人格”,忠而重用是为“诸葛亮人格”——杜甫推崇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陆游也推崇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病起书怀》)。在传统的专制社会里,对“诸葛亮人格”的歌咏赞叹是不会断绝的。
1704782604
1704782605 《出师表》的废留,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材资源太局限,通过教育部审查批准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总共只有五套,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只能五选一;而作为个体的老师,则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教材依旧是指定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整体观念的进步。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诸葛亮,其实人们现在的议论已跟诸葛亮本人无关,只跟我们的观念有关。
1704782606
1704782607 我起初对胡觉照教授心怀敬意,年事已高,尚能高歌猛进,很不容易。不过读了他的《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发现他的要求,只不过是用一个奏章(《止战疏》)取代另一个奏章(《出师表》)。这样看来,胡觉照教授的意义,就只在于引发争论与思考这一点上了。
1704782608
1704782609 记者:你如何看待《出师表》这篇文章?如何看待“愚忠”和它的时代性的?
1704782610
1704782611 郭:《出师表》并不艰深,全文共九节,一到五节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具体要求:①开张圣听;②赏罚分明(宫府一体);③举荐文臣;④举荐武将;⑤亲贤远佞。第六节插入一段“自叙生平”,以自身经历,强调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流露感激之情,表明忠诚之心;同时以三顾茅庐的故事,突出刘备的知人之明,要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父亲为榜样。后三节进一步阐明分工:诸葛亮自己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郭攸之等贤臣要有“兴德之言”,刘禅则要“察纳雅言”。而全文总纲,无非就是“亲贤远佞”四个字而已。
1704782612
1704782613 我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了两个问题:一、诸葛亮有哪几颗心,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得见?二、全文中“宜”字共出现了几次,与全文叙述语气形成了怎样奇异的反差?
1704782614
1704782615 讨论后发现,诸葛亮有忠心(夙夜忧叹),决心(兴复汉室),还有爱心,信心,痴心,伤心,痛心,责任心,苦口婆心……
1704782616
[ 上一页 ]  [ :1.7047825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