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807044
1704807045
1704807046
1704807047
1704807048
教育心理学 实验应用
1704807049
1704807050
奥苏伯尔提出了意义学习论,也称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因此,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者具有起码的知识结构成了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消化和内化新知识,并将之结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心理意义,其原有认知结构在量上或质上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和转换,并建构新的认知网络。
1704807051
1704807052
事实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并不矛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学生亲自获得知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而学生发现新的知识,也是以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同化新知识,也是自己主动加工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实现的。所以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认为学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内化而使认知结构获得量上或质上的提升,都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学习内容的出现是学生自主发现还是教师呈现。
1704807053
1704807054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从上述几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先行组织者”具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陈述性组织者”还是“比较性组织者”都能起到不同的支撑作用,而且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强也有助于新材料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新内容的教学时,必须花心思准备“先行组织者”,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势必能使教学锦上添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1704807055
1704807056
从实验可知,“陈述性组织者”与“比较性组织者”各有侧重点,前者强调知识和教学的纵向联系,后者强调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因此,在利用“先行组织者”时,教师组织的教材抽象和概括性可以由高到低依次分化,同时还要根据教材单元和课题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组织者”。但无论客体的知识结构还是主体的认知结构,都具有横向联系性质,是纵横交错、复杂的网络系统,知识也只有在上下左右联系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如果学生分不清知识间相同、相似和不同之处,学的知识不清晰、不巩固,可靠性差,就不能促进新的学习,甚至会造成混淆。所以,为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真正作用,必须始终执行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将知识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运用“陈述性组织者”与“比较性组织者”,以真正达到有效控制和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变量的目的,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1704807057
1704807058
事实上,学生除了用原来掌握的学科知识学习新教材外,他们其他的知识经验、能力、态度、兴趣、目的和方法等对新知识的学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应灵活运用,善于引导,要统筹驾驭,以避免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组织者的“观念构架”范围内。
1704807059
1704807060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先行组织者”的利用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并与其他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704807061
1704807062
1704807063
1704807064
1704807066
教育心理学 第二部分 学习的记忆与认知策略
1704807067
1704807068
记忆对学习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记忆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同时,认知策略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调节、监控和管理认知加工过程的心智活动,其主要形式是恰当的、合乎规则的活动程序。它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所以,认知策略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记忆和认知策略研究的突破对教与学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幸运的是,心理学研究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为我们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1704807069
1704807070
1704807071
1704807072
1704807074
教育心理学 遗忘的秘密——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
1704807075
1704807076
遗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人们进行记忆的最大的敌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说要记住某个东西时,往往真正的含义是要避免遗忘它。由此可见,遗忘在记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记忆的研究就是从遗忘开始的。
1704807077
1704807078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首先提出“遗忘曲线”,它是描述人的记忆保持情况与时间相比所得到的函数曲线。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在严格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他描绘出了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也因此成为发现记忆遗忘规律,初步揭开遗忘的秘密的第一人。
1704807079
1704807080
1704807081
1704807082
1704807083
教育心理学 实验介绍
1704807084
1704807085
一、实验目的
1704807086
1704807087
探究在无意义记忆活动中的人类遗忘过程,以揭示遗忘的规律。
1704807088
1704807089
二、实验过程
1704807090
1704807091
在实验中,艾宾浩斯首先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记忆和遗忘实验,然后在其他被试身上进行重复。在记忆材料的选择上,艾宾浩斯觉得,记忆材料的长短,难度的大小,会对记忆的测量产生影响,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为了排除过去知识经验对记忆的影响,使记忆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艾宾浩斯特地设计了一种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无意义音节就像bik、zef、wab这样,它们虽然能够拼读出来,却没有任何含义。艾宾浩斯前后共设计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此外,艾宾浩斯还在学习时间、背诵次数以及记忆间隔时间和记忆方法等方面给予严格控制,以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1704807092
1704807093
实验时,艾宾浩斯以被试达到学习标准后,间隔不同的时间来学习同样的材料,达到学会标准所节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作为测量记忆效果的指标。他首先让被试记熟许多无意义音节,直到能够按音节的排列顺序回忆出这一系列音节为止,记下达到完全记住所用的学习次数。间隔20分钟后,让被试回忆他还记得多少。艾宾浩斯没有简单地计算被试能够回忆几个音节,而是采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来统计记忆情况。他让被试重新学习不能完全回忆的音节,直至能够完全回忆为止,记下再次重复学习的次数。将第一次学习的次数减去重新学习的次数,再除以第一次学习的次数,所得百分比就是记忆保持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
上一页 ]
[ :1.704807044e+09 ]
[
下一页 ]